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德育创新教育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3
/ 2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德育创新教育分析

邹军

湖北省当阳市坝陵初级中学 ,邮编 444100

【摘要】素质教育中,德育一直占据着核心地位,对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非常关键的作用。德育教育要求将“立德树人”理念渗透至日常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做到润物细无声。。

【关键词】德育教育;教学管理;渗透

前言

义务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组成部分,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立德树人”理念逐渐引起中职教育的重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规范思想意识和语言行为,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德育教育的重要思考方向。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路人,是灵魂的导师。因此,为了细化德育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精神追求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

新课改教学背景下,教学工作在不断创新,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并不断地对教育工作进行反思和创新,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课堂德育教育的教学现状

(一)在德育教育工作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学生的成长中,影响学生最大的就是家长和教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教师也要不断地适应新课改的教学方法。但是一些教师仍然没有将创新的教学方法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教学课堂参与度不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很多教师仍然以成绩来评判学生学习的好坏,并没有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落实到位。一些教师不注重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因为没有得到相应的验证,时间稍微一长,便会出现知识的遗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德育教育的方法,提高德育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

二、德育教育与学生人格塑造的关系

德育教育的实施,主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教学中,教师会对德育教育中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在讲授结束之后,组织学生进行相关实践。由此可见,德育教育是对学生人格塑造的关键和基础。人格素质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德育教育实施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使学生性格、态度、能力、人品以及价值观等得到全面提升,使学生在处理问题时运用理性、正确的态度,进而更适应社会不断发展, 当前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中,学生在学习中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遵纪守法的精神。德育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学生对德育教育内容有更深刻的感悟与体验,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活动中,让学生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魅力。如可以结合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研学旅行基地,参与农业生产劳动,锻炼学生体魄、毅力,体会农业生产的不易,参观红色革命景点,感受革命先烈做出的伟大贡献,促成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通过多样化方式的运用,能够给学生带来比较全面的影响,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这样学生才能向着正确发展道路前进,进而实现德育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

德育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能够使教育的实施更具活力。在进行德育教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德育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对道德法制有充分认识和了解,提升其道德鉴赏水平。对学生开展情感教育、诚信教育,让学生对理解与回报产生正确认识,促进其高尚品格的形成。有些学生可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特别是一些留守学生,长时间缺少父母的关爱,平时缺乏习惯养成教育,生活中容易养成“偏执”的极端性格,对自身和他人生命的漠视,遇事走极端,出现人格缺陷,造成学生人格养成失败。因此,在进行德育教育时,需要找出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强化其心理建设,为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进行德育教育时,还需要注重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使其融入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

三、教师德育教育创新研究的策略

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学习生涯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交流平台,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养。

(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在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进行教学,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比如有的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不强,教师便多安排学生参加集体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同学的友情,努力让学生融入集体活动中,真正做到参与活动;有些学生不尊重人,不爱劳动,教师要以身作则,多讲关于互相尊重的典故,让学生明白互相尊重是人与人交流的第一步,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所遇到的问题。教师在班级中应多开展以德育主题为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选择与德育相关的题目进行演讲和讨论,为学生建立良好的知识交流平台,让学生畅所欲言,将生活中自己的优点展现出来,影响其他学生,同时让学生互相监督,共同进步。

(二)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师在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以图片、图形、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运用网络的实时性推送功能,多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热点事件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对热点事件进行评价、展开交流,开展讨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对德育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教师要紧跟时代进步的步伐,多学习新课改所提出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并学会熟练使用教学辅助设备,利用辅助性的教学工具和创新的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针对部分独生子女学生缺乏感恩的情况,为学生选择感恩的视频播放,让学生意识到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并让学生学会感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实践和理论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多参加实践活动,体会书中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都可以有一颗感恩的心。

(三)适当开展“挫折”教育。

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和老师对一个学生,不论犯什么样的错误,学校都只能苦口婆心地教育,而没有其他手段进行制止和约束。这就像在游戏中让别人知道了底牌,学校和老师的被动可想而知。这样的现实,就使得一些学生肆无忌惮,并慢慢习惯成自然。致使教学秩序产生影响,甚至产生校园欺凌现象,这样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是一大障碍,这一问题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教师惩戒权这一问题,教师在德育教育中,适当运用教师惩戒权,让学生适当遭受“挫折”,对于学生的习惯、性格养成具有一定作用,促进学生性格朝健康良好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对学生的成长直观重要。教师在德育教学过程中,除了以身作则,更是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让学生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进而提高德育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良好性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