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伦理教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3
/ 2

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伦理教育研究

郭香艳

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维新中学 553304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为了引导人类形成社会意识。在初中教育阶段,所有的学科都会与学生实际生活环境建立联系,而在初中生物课程体系中关于生态与物种的价值观教育是引导学生建立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的给予,另一方面人类的生产过程给自然中其他物种带来极大的影响,生态环境问题因人类频繁的生产活动而日益严重。基于此,从初中教育开始,生物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建立生态价值观,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物种多样性的必要,积极回应我国“建设美丽中国”教育主题。

关键词:初中生物;生态伦理;教育渗透

引言

初中生正处于对世界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将基本呈现,对于事物也会有自己的看法。教师加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

一、以生物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生物是一门研究自然生命现象,揭示生命规律的学科。因此,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物质就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生命就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尽管它与其他物质有所不同,但也是一种独特的物质。因此,在实际生物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要努力立足生物基础教学内容,以生物知识信息为载体,着重带领学生认知不同生命体所表现出的现象,了解不同生命体所揭示的生命规律,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以小见大,将“珍爱生命”这一理念融入实际教学当中。让学生思想和心智得到启蒙,教导学生不仅要爱护自己的生命,同时更要珍爱自己身边一切的生命形式。

例如,生物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花朵的盛开到枯萎的过程,让学生知晓花朵的传粉——开花——结果——枯萎等过程,从而让他们认识到植物生命现象的神奇以及生命力的伟大。随后,播放一些破坏花草树木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到植物生命的脆弱和渺小。然后,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长大成人的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人体细胞结构、各种器官等,感受到人类生命体同样神奇。再将一些不珍爱生命的现象,如吸烟、喝酒、醉驾、火灾、吸毒、抢劫等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同时感叹人类生命的脆弱和渺小,激发学生对珍爱生命的思考,让学生逐步懂得生命的难能可贵,懂得珍惜生命,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二、在合作中,让学生深化问题

生物的学习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只有在合作中学生的思维才能进一步打开.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将合作变成一种习惯,一种需要.同样在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中也需要合作.还以这课为例,教师播放了一个视频:成年黑猩猩设法取到挂在高处的香蕉.看完之后,教师让学生相互问问题,让他们彼此分享问题,这就是合作.学生问的问题千奇百怪:大猩猩这么聪明会变成人吗?大猩猩这样做是本能吗?会不会有比着更高级的动作?我们可以在家里也养一只大猩猩吗?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他们对有关大猩猩的认识也深入了.毕竟不同的学生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对具体事物的感知也不同.有学生去过动物园,见过大猩猩,他们对猩猩的认识自然就多一些.教师做了这样的补充,首先肯定学生的问题问得好,同时告诉学生有些问题要留着他们去研究才有结果.但目前要做的,就是要想方设法留住这些猩猩,让它们子子孙孙生活在这个地球上.明显地,教师最后的话语又引发了学生对生态的关注.学生会再次合作,去寻找大猩猩生存状态窘境的原因.他们首先根据自己的理解去猜想:森林的破坏,人为的猎杀,应该是主要原因.为什么要破坏森林,为什么要猎杀猩猩,学生会在合作中不断走向深入,也让保护生态的意识有表面的痛惜走向内层的思考.比如有学生提出来,可以援助非洲,让非洲变富;可以研究大猩猩,让它们多生崽.合作让生态保护成为眼前的话题,让意识变成真实的思考.对生态保护而言,这是一个严峻的话题,也是中学生要思考的问题,课堂要给他们思考的机会,要让他们成为生态保护的主人.

三、培养环保意识

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类与动植物共同生存于地球上,我们息息相关,是一个共同体,一个物种的灭绝必然会给其他生物带来不可忽视的灾难。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越来越不受节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一味索取只会导致资源枯竭,破坏物种生存环境也会导致物种的灭亡。为了保护地球,生物学要求我们培养环保意识,促进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共生。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既要看到自然的丰富多彩,生机勃勃,也要认识到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在生物教学中渗入德育思想,本质上是让学生拥有基本的道德品质,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而环保意识是生物教学过程必须培养的基本意识。具备环保意识,学生才能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身体力行地践行环保理念,从而改善当前社会状况,推动社会发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时时向学生强调人类与动植物共为一体的重要观念,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危机意识,这样才能认识到保护环境的紧迫性。此外,可以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理念,让学生宣传环保思想,改善环境,从一点一滴做起。比如,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这一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出生物多样性消失对农业、工业的破坏以及对人类生存的威胁,进而通过课本解读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金丝猴、银杉、扬子鳄等动植物濒临消亡,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建立自然保护区,给生物提供适合生存的空间。通过课堂学习,学生便能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且愿意向人们普及生物学知识,宣传环保理念,通过自身的行为改变社会,这即是德育理念渗透的作用。

结束语

总之,初中生物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学生对学到的文化知识有进一步的理解,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赵庆焰.生态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J].启迪与智慧(下),2020(07):68.

[2]陈静.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伦理教育[J].中学课程资源,2019(04):38-39.

[3]萨日古拉.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