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其解决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3
/ 2

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其解决策略

甄臻

安徽省人民政府机关幼儿园望湖分园 230051

摘要:幼儿告状在幼儿园里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频发性和重复性是它的特点,若告状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幼儿与幼儿、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对幼儿的性格品质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正确认识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幼儿不同的常见的告状行为进行描述,分析其原因,并提出面对幼儿告状行为教师的处理策略,在幼教过程中,教师应让幼儿充分表达出想法,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告状、幼儿、策略

在幼儿园中孩子们天天在一起学习生活,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及摩擦,当有问题、摩擦出现时,幼儿便会向教师告状。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中是非常常见的,幼儿的认知水平低,思维能力和独立性都比较弱,而依赖性却很强,当事情发生,不能很好的应付和处理时,便会想起教师。而教师在他们心中是权威的,是公平公正的,所以当出现问题时就会频繁的向老师告状。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概述

告状是幼儿认为自己受到里同伴的欺负或发现其他幼儿的行为与老师的要求不符合时,对老师陈述的过程。他主要的目的是借助教师的权威力量,约束、改变和阻止同伴的行为。由此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幼儿在处理各种各样问题时存在的依赖性,但大多数幼儿是将过程转述给老师,并不具备攻击他人或者告发的意味。

告状行为是幼儿特有的社会行为,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比较典型的行为,它在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行为,出现次数也比较频繁。随着幼儿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渐渐地有了自己的想法,但没有足够的经验能力去应对,当自己无法制止或做出判断时,便会去寻求老师的帮助,从而形成了爱告状的行为。幼儿的“告状”行为貌似问题很小,但若是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幼儿之间、师幼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品质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幼儿告状行为是十分重要的。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

幼儿爱告状时这个年龄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幼儿告状行为也存在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也与幼儿的个性有关,活泼外向的幼儿要比文静内向的幼儿告状次数多的多,幼儿特别在意成人对自己的行为态度,不论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都成为了幼儿对事情是非曲直的判断标准。根据幼儿园教学的实际情况把幼儿的告状原因分成七种:

(一)幼儿因嫉妒、好胜而告状

这种告状行为是当小伙伴们不将自己拥有的东西与他们分享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不满、嫉妒的情绪,而有些幼儿自尊心比较强,喜欢争强好胜,觉得自己总是做得比别人好,不愿意虚心向同伴学习,一旦看到比自己强比自己好的同伴时,就会产生嫉妒心理,通过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种告状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嫉妒、好胜的心理。对于幼儿这种心理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就会失去原本的积极意义,从而走向消极的一面,影响幼儿今后良好的性格情绪的培养。

(二)幼儿因同情心而告状

幼儿在看到其他小朋友受到欺负时,有的幼儿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以一种怜悯的心理,而老师也经常对能力弱的幼儿表现出同情心理,这些幼儿出于同情就很仗义的帮助他们去向老师告状。幼儿期的孩子心理发展的虽然比较迅速,但是还不太完善,虽然懂得一些初步的道德观念,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能初步的辨别是非,但依旧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所欠缺,所以当幼儿看见其他幼儿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对自己或其他幼儿的行为做出相应的行为,自己又无法纠正时,需要得到老师的评价、裁决,而向老师告状。

(三)幼儿因害怕批评、推脱责任而告状

幼儿产生这种告状行为事因为害怕被批评,为了推脱自己的责任而去告状。对于幼儿来说,当犯了错误时,他们的心里其实都是害怕的,大多数的幼儿都害怕老师及家长的批评,为了避免批评往往会想各种办法来推脱责任,从而出现恶人先告状的行为。现在的幼儿大多时独生子女,而且老人带的居多,也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娇气、自私的不良习惯,在跟其他孩子交往相处时就缺乏了合作与友爱,反而矛盾不断,缺乏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就缺乏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一些孩子,攻击性比较强,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虽然是引发矛盾、冲突的直接责任人,但因为害怕批评责备,于是先向老师或家长告状,推卸自己的责任,把责任推脱到他人身上,减轻自己的责任来避免批评惩罚。

(四)幼儿为表现自我而告状

每个幼儿都有“我要做好孩子”的想法,当其他幼儿一旦出现不好的行为时,幼儿对老师的评价非常重视,为了表现自己,得到老师的关注及好感,希望从老师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抬高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而向老师告状,而这样的告状会让他们认为这就是老师认可的“好孩子”的一种心理需求。往往被告状的幼儿都是教师心里的“好孩子”,这些被教师冷落的幼儿通过告状的方式,一是表达了自己的怒气,二是希望看到他们受惩罚,寻求教师对他们的关注以及提升自己的地位。

(五)幼儿为保护自我而告状

在幼儿园集体活动中,幼儿很可能因为意见不合、相互冲撞、相互争抢、故意挑衅等原因引起纠纷,而这些纠纷一旦幼儿无法解决时,就会去老师那里告状寻求保护。也有些幼儿在班级里处于弱势,在受到同伴欺负而自己却无力反抗时,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被保护欲望,想得到一些同情和安慰,于是就产生了告状行为。产生这种告状行为的原因是这些幼儿的心理调节能力比较差,胆小没自信,每当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负或者伤害时,就非常想要得到别人的帮助与保护。

(三)总结

幼儿告状看起来事情很小,但关系着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告状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而教师因注意的是幼儿的告状是有意义的还是无意义的,注意观察幼儿的心理变化过程,分析幼儿告状的动机,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树立正确地观念和态度,不管幼儿告状的原因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教师都要尊重理解幼儿,并注意倾听,只要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正确的引导,幼儿告状行为一定会得到相应的改善。

参考文献:

[1]王春燕 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 山东教育,2002,7\8

[2]杨翠美 4~7岁幼儿告状行为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2007

[3]邢少颖 贾宏燕 3~7岁儿童告状行为的初步研究[J] 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