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系建筑师”戈特弗里德·玻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6
/ 3


“治愈系建筑师”戈特弗里德 ·玻姆

刘恒硕

沈阳建筑大学

摘要: 作为建筑师的儿子、建筑师的孙子、建筑师的丈夫以及建筑师的父亲,戈特弗里德·玻姆证明建筑学营养可以从传统的风格和方式等所有的艺术门类中吸取充分。在其四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精心地将作品中的内容跟过去联系起来,历史的内容已经沉淀在玻姆的大脑中。在教堂、市政厅、供给住宅以及办公建筑的设计中与其采用的最新颖的当代技术完美的结合起来。他令人振奋的手工艺将我们从祖先那儿继承来的知识和我们最近获得的知识巧妙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戈特弗里德·玻姆;普利兹克奖;德国建筑师


1920年,戈特弗里德·玻姆(Gottfried Böhm)出生于美因河畔奥芬巴赫的一个建筑世家,是最小的一个孩子。他的祖父阿洛伊斯·玻姆在巴伐利亚-斯瓦比亚的叶廷根市从事建筑业务。他的父亲多米尼库斯·玻姆是当时欧洲著名的教堂营造者,以表现性建筑形态与创新性构造方式而闻名。玻姆的妻子伊丽莎白·哈根穆勒也是一位建筑,他们养育了四个儿子,其中有三位(除马库斯外)从事了建筑行业。玻姆家族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建筑世家。

1939年,在父亲的领导下,玻姆家族的工作重心转向叶廷根,继续他的建筑实践。同年,玻姆被征召入伍,1942年由于在苏联战场上受伤而退伍,之后进入慕尼黑工业大学学习建筑设计。1946年,毕业后的玻姆在慕尼黑等待未来的妻子完成学业,同时出于爱好,利用这段时间跑到美术学院学习了雕塑。艺术的学习经历对他日后在建筑创作过程中使用黏土制作模型起了很大的帮助。

也是在这期间,玻姆开始摸索自己的建筑语汇,他提出了一个适用于教堂屋顶的轻质结构概念,用轻盈悬挂的混凝土外壳,表达纺织效果。后来,玻姆在此基础上成功创造出了在大型中央空间上常用的“织物天花板”。

1947年,玻姆家族的工作重点重返科隆。当时的科隆已在战争的影响下变的一片狼藉,曾多次遭受重创的圣科伦巴教堂只有一尊哥特式圣母雕像幸运的保留下来。1947年,戈特弗里德·玻姆为了拯救 “废墟中的圣母”,在雕像上方建造了一座八角形教堂(后已被整合到卒姆托设计的科伦巴博物馆),这也是玻姆的第一座独立设计的建筑作品,这座八角形的教堂在废墟之上升起,传达了雕像在炮火中幸存下来并保持完好无损的奇迹,也是玻姆第一次将“织物天花板”应用于实际项目。彼得在谈到父亲的这个设计时说道:“他将屋顶延伸到了教堂废墟的每个角落,看起来似乎是想在圣母上面盖一块帐篷布一样,象征了危机中的生命。”

同一时期,玻姆也探索了宗教建筑中最轻盈的构造形式,萨尔布吕肯的圣阿尔伯特教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椭圆形的教堂内部空间隆起一个圆锥形穹顶,旁边伸出比哥特式教堂看起来更加轻盈的14根飞扶壁:它们延伸了纤细的柱林,界定了圣所的边界,并在其上撑起了一扇天窗。

1951年,玻姆来到美国,先是在纽约的Cajetan Baumann建筑事务所工作了半年,之后又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在美国进行考察,期间认识了密斯·凡·德·罗和沃尔特·格罗皮乌斯。1952年,玻姆回到德国,追随父亲在科隆的事务所工作。沿着父亲与祖父的道路,玻姆开始利用教堂建筑塑造城市景观,并探索着各种新的可能。也从父亲身上学到,比起时间和地点因素,人才是最值得考虑的价值。1955年父亲去世后,玻姆接管了家族企业。在德国的战后重建过程中,玻姆创作了大量的教堂建筑,他的建筑生涯中共设计了60多座教堂。虽然同为擅长设计教堂的建筑师,但戈特弗里德·玻姆与父亲的风格完全不同。老玻姆这一代的教堂建筑师更喜欢世俗的石质建筑,而戈特弗里德·玻姆这一代刚刚经历过战火洗礼的建筑师寻找的是为“治愈”而出现的建筑。玻姆认为“建筑的未来不在于无止境地填充地面,而是将活力与秩序带回我们的城镇”。

总体而言,玻姆的早期建筑以多样的形体为特征,他与战后城市的统一性作斗争。尽管存在各种多样性,但许多建筑物的形状仍是几何形状的,其形态是长方体金字塔圆锥,细长的铅笔状塔和圆柱。最典型的是1960年在贝尔吉施-格拉德巴赫建成的圣心教堂。在街道上看,教堂四周是一堵五米高的墙壁,墙壁由粗粒混凝土制成,墙的上部有装饰性的饰带。墙面上均匀分布着玻璃小窗,入口上方是锥形神殿中的圣塞瓦斯蒂安斯雕像。从外部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堂的六个圆锥形屋顶,它们分别是入口、钟楼、洗礼池、两个忏悔室以及祭坛区。玻姆说这是看孩子们堆沙堡锥塔时受到的的启发。

1960年,玻姆创造了“混凝土岩石”,并在多个项目上使用,如维珀菲尔特地区的圣安娜教堂和林登塔尔地区的青年中心图书馆(复活教堂),这使他在国际上广为人知。

其中1965年建成的科隆圣格特鲁德教堂,就凭借其不对称的大型折叠天花板和新型混凝土结构支撑的空间形式,获得了1967年的科隆建筑奖。

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宗教纪念碑的内维斯朝圣大教堂建成于1968年。玻姆在最初的竞标环节中并没有中标。但他没有放弃,通过手工模型的触觉感受向当时几近失明的弗林斯大主教传达自己的想法,并最终赢得了委托执行。

玻姆在场地中创造了一个多边形平面,并围绕一个以巨大雕塑为主导的的中央空间,将墙面延伸到折叠屋顶中,远看场地上就像有一座陡峭的岩石山,教堂则位于“山”的最高点,并设置了一条宽阔的朝圣之路到达朝圣地点,这是基督教朝圣目标的象征,即“山上的上帝之城“。

室内经常出现玫瑰的符号,是圣母玛利亚的标志,玫瑰玻璃窗的宽大形体抵消了混凝土墙的粗糙感,红色和白色的色域以及适当的日光照射突显了该场所在大气方面的奉献和尊严。

内维斯朝圣教堂与本斯贝格市政厅被认为是玻姆最成熟的混凝土建筑,也为他获得普利茨克建筑奠定了根基。

玻姆曾使用混凝土结构改建过一些历史建筑。巴特克罗伊茨纳赫区的Kauzenburg餐厅位于一个山顶城堡的废墟上,1971年建成。玻姆保留了部分原始墙体,并且大量使用玻璃和酒红色金属与原墙面形成对比。

玻姆认为建筑的未来不在于无止境地填充地面,而是将活力与秩序带回我们的城镇。 “废墟中的圣母”以及Kauzenburg餐厅都建在历史遗迹上,这体现了玻姆在将新旧建筑相结合中的惊人创造力。

同一时期,本斯贝格市决定在本斯伯格老城堡上扩建一座新的市政厅。最终玻姆通过对城堡遗迹的融合,探索历史与现在的关联而竞标成功。评审团认为玻姆的方案是对城市规划的艺术回应,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是玻姆设计的模型突破了六十年代德国建筑设计的单调性。

场地上除了12世纪的老城堡,还有13世纪的内部庭院环形墙和另一座较小的塔楼,玻姆将城堡的典型形象带到了极致,抽象了其余元素的特征,并设计了强大的反抗墙系统和奇幻造型的楼梯塔。其议会大厅和行政办公用房安排在中世纪城堡的废墟之中,从而将旧与新并列起来,通过一个鱼鳞片状的混凝土塔的插入,与孟斯贝格古老的城堡形成对话。同内维斯朝圣教堂一样,本斯伯格市政厅也是由混凝土制成的雕塑式建筑。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楼梯塔的攀登,其阶梯状的窗户可以一览无余地眺望远方。

1966年建成的贝塔尼儿童村是一个封闭的建筑体系。这个儿童村位于树木繁茂的城郊,玻姆将许多儿童馆沿着一条环路布置,与此同时,他将教堂和疗养院布置在场地中心。在这两个项目中,他都坚信他设计的建筑中社区自我建设的能力。可能对出身贫寒的孩子们的心理有治疗的效果。

玻姆在规划村落时使用十二个较小的建筑物围绕着带有教堂和社区中心的进行分组。中央广场上的混凝土教堂以其怪异的形式让人联想到本斯伯格市政厅,但玻姆采用特殊手法弱化了这种形状的纪念性。周围的十二栋住宅楼与儿童村概念的特征概念相对应,象征着家庭式社区的形成,连接的墙壁还强调整个村庄的团结感,使用架构手段传达社区和安全性是该设施基本思想的一部分。

1970年开始,玻姆的设计中心逐渐转移到公共建筑,商业和住宅建筑。1976年,他被任命为德国城市发展与区域规划研究院的成员,并于1980年参加了在柏林举行的国际建筑展览会,展出了数栋住宅建筑设计。

私人与公共空间的联系、荒芜城市空间的新用途、边界与联系共存的设计问题,都是玻姆曾多次提到的概念。而位于斯图加特的祖布林公司总部跨越了两座新成立的乡镇,包含了玻姆的众多设计理念。预制钢筋混凝土办公大楼于1984年建造的。混凝土质的规则几何结构被灰色外墙包裹着,两栋大厦被顶端巨大的玻璃尖拱顶连接。建筑整体采用了钢架结构,简约而又充满现代气息。玻璃屋顶的内部庭院每年多次用作音乐活动和戏剧表演的场所,被称为“祖布林故居之夏”。

1985年柏林国会大厦大楼翻修招标会上,玻姆提出了国会玻璃穹顶的想法,游客可以沿着螺旋形路径停留和漫步。虽然玻姆并未参与最终方案,但是在最终由诺曼·福斯特设计而建成的建筑物中还是可以找到他的一些原始想法。

玻姆一直以来都拒绝“对历史性运动的过度夸大和对早期时代建筑的盲目模仿”。普利兹克陪审团秘书布伦丹·吉尔称赞玻姆的作品,他说:“四十年来,玻姆在美国鲜为人知,而在欧洲却家喻户晓 ,他成功地将过去几个世纪的建筑财富诠释并转化为当代建筑,并为此而激动。”终于在1986年,玻姆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茨克奖的德国建筑师。

1996年建成的西德公共广播公司WDR是玻姆和妻子以及三儿子彼得共同参与设计的。该建筑长70米,宽17米。玻姆创造了结构丰富的外墙,其形状发生了许多变化,类似拱廊的形状为其命名,并采用了落地玻璃。他们树立了特殊的城市口音,应该为周围的发展引发创新动力。建筑物内部有一个带有玻璃圆柱圆顶的中庭。

1998年,乌尔姆市的新图书馆的设计,建筑师Minkus&Wolf的方案排名第一,但是,并没有获得乌尔姆人民和媒体的认可。在公众抗议之后,最终决定由原本排名第三的玻姆进行设计,并于2004年最终建成。这座建筑的概念极其有趣——设计师想要为这栋楼“穿上”一件玻璃连衣裙。建筑的正面看上去像是正在微微漂浮的裙摆,这块冒充裙摆的玻璃面板自大楼顶部遍开始起皱,而后不断延伸,直至建筑脚下的人行道上。

2006年,波茨坦地区的汉斯·奥托剧院是玻姆设计生涯晚期作品,与儿子保罗·玻姆共同设计。这是一个五层剧院建筑,碗形悬挑屋顶,上层的门厅和舞台大厅的玻璃窗前可以看到哈维尔到巴伯斯贝格公园的景色。大厅可以完全变暗以进行晚间剧院表演。大厅最多可容纳485名观众。一排排的观众席下方安排了50个升降讲台,观众席可灵活地升降。乐池还为音乐剧表演提供了舞台。

2010年11月21日,在赫尔特-卡尔舒尔伦的圣厄休拉教堂改名为玻姆教堂,以表彰他的巨大贡献。

在2020年玻姆100岁诞辰之际,雷纳·玛丽亚红衣主教沃尔基在废墟中的玛丽教堂举行弥撒,并感谢玻姆为科隆大主教管区的创造。同期科隆市长亨利埃特·雷克宣布设立戈特弗里德·玻姆奖学金。

戈特弗里德·玻姆的建筑生涯从20世纪下半叶跨越到21世纪初。初期,他的重点显然是教堂建筑,直到1960年代后期,然后他致力于世俗的建筑,居住建筑和城市开放空间(“住宅城市空间”)。玻姆建筑的特点是其空间感和雕塑品质,最初通常是用混凝土制成,后来逐渐变成钢和玻璃。部分原因归功于波姆对视觉艺术的热爱,这也是他除了建筑学还研究雕塑的原因。虽然玻姆的一些教堂建筑被赋予了“ 表现主义 ” 的属性,或者被认为是“野蛮主义”的例子,但是总体而言,玻姆的作品不能简单的将其归类为某种建筑风格,它是一种独特的“玻姆风格”,正如普奖的评语中提到的,这是一根将几代建筑师联系在一起的红线。

目睹战后的荒芜到如今的繁华的玻姆认为“建筑不仅需要通过外观来显示其功能,还需要与环境融为一体,并尊重历史的必然连续性”。说到底,建筑治愈了一座城市的创伤,也承载了自那而后这座城中厚重的历史,是良药,也是灵魂。他的作品是为遍体鳞伤的城市寻得新的生机,代表了一片土地的文化底蕴、思想传承,以及无关任何“主义”而存在的人格追求。


参考文献:

[1]普利兹克建筑奖历届获奖者一览[J].中国勘察设计,2012(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