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6
/ 2

城市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探讨

张天宇

山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东省济南市 250001

摘要:在现阶段,公共空间是一个住区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体现住宅环境适宜性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及居住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对居住环境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公共空间是一个主要体现小区居住环境、凝聚邻里氛围的重要空间,公共空间设计的合理与否,对人们生活的良好体验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融入到小区设计的方方面面,并创造更多的交往的共享空间,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人们生活的舒适性、营造人们的生活氛围。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公共空间探讨

1住区中公共空间设计的必要性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享受生活,并且追求除了物质之外的精神层面的享受,而空间正是精神场所的载体,公共空间的设计更是住区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中,除了满足空间设计的三大基本原则之外,还应该进行更人性化的设计。设计师在设计时需要投入更多的关注,从人文因素中挖掘住户生活中真正需求的东西,让设计的产物拥有更多的集体记忆,强调人文的营造,尊重当地人生活的习俗,打造特色公共空间与邻里空间,最终实现和谐的邻里关系。只有满足了上述的要求,才能够打造出满足人民生活需求的住宅。

2住区公共空间现状问题

2.1室外公共空间使用率低或占作他用

在现有的很多小区中,道路和小区停车位没有经过布局优化。大面积的道路与集中绿化将小区内的空地全部占满,居民出了单元门后,无坐下小憩的区域。道路与住宅之间相距过近,在早晚高峰时鸣笛声和车噪声会打扰低层住户的休息。此外,地上乱停车占用硬质铺装场地的现象非常普遍,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舒适度。

同时部分小区内将公共空间集中布置,形成一个小广场或者一处大型的活动场地,内设健身设施或者游戏场地,而通过笔者观察调研,这些场地却极少有人聚集,反而在楼前、树下有三三两两的人偶尔驻足聊天、孩童嬉闹,却没有空间供他们就坐休息。

2.2缺乏室内交往空间

根据中国青年报对一项山西太原市的社会调查显示,在对当地的小区居民的调研中提取了4301份有效调查问卷,其中参与调查的人39%对自己的邻居不熟悉,仅为眼熟;11.8%根本不能区分自己的邻居。在前者中,33.5%的人表示与邻居之间从未有过驻足交流,超过90%的人认为与二十年前相比,现今的邻里关系越发冷漠了,精神层面的变化必然与空间的营造有关系。

纵观这二十年间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居民们多由原先的多层楼房、平房住进了现如今的高层住宅楼,而反观现如今的高层住宅设计中,设计师大多将重点放在了户型的设计中,而走廊、楼梯间等半私密空间却仅追求满足基本功能,以至于邻居们进入单元门之后大多是回家休息、生活,缺少了一些在半私密程度上的邻里交流,这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人文习惯是相悖的。

2.3空间利用率不足

我国现阶段城市居住建筑密度虽然很高,但楼内公共空间利用率却很低。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0平方米,在世界上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合理的设计和较高的利用率作为保障人们生活和休闲的重要依据,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在现有的住宅楼中,很多电梯、走廊等公共区域的设计很不合理,为了满足安全性和经济性,会有很多不必要和不可用的空间,楼梯布置凌乱,占用面积较大,使人均套内面积减少。

3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策略

3.1尺度适宜的无车公共场地

公共空间的概念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指居民可以自由进出,参与集体活动和社区公共事务等社会生活的场所,二是指离开了固定场所的限制,居民在 “熟人社会”的传统习俗中,自发形成的交流场所,而现有的公共空间仅能满足前者。究其原因,在于公共空间的尺度过大,不能给人一种亲和的尺度,致使无法吸引人群。因此,在公共空间设计时,应注重小尺度的公共空间设计。居民在小尺度的空间中容易产生亲切感与舒适感,大尺度的空间反无法吸引人群。同时,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现在的年轻人白天大多处于忙碌的工作中,小区内公共空间的使用者大多是小孩以及帮着照顾孩子的老人。

综上所述,应当将大尺度的公共空间打散,结合绿化、园林等区域,预留人行尺度的小路和多点的扩大交流空间,同时要结合使用人群,设置相应的构筑物,如老年人活动的公共空间宜设置棋盘桌、带遮挡的廊架等;对孩童宜设置滑梯等娱乐场地。

此外小区应积极采取人车分流的形式,在入口处将车辆引入地下,保证地面公共空间不被车辆占用,也避免了噪音污染,提高了人们生活的品质。

3.2 使走廊成为第二客厅

对于建筑单元内的走廊和楼梯间,建筑师和居民往往只有交通空间概念。走廊空间作为水平的交通,不同的户型联系着数量不等的邻里,这种空间更多的像是北京的胡同,但是北京的胡同有人情味、有生活的发生、有场所,能让人停驻进行交往活动,如同《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中描述的“大同”。当今住宅建筑内的走廊,除却交通也只是居民堆放闲置物的空间,虽有生活气息但邻里关系却是一如既往的淡漠。

为什么相似的空间环境塑造了截然相反的生活场景?没有“共享”是两者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对场所的使用是在生活的世界对场所的共享。胡同中的一个石礅、一棵树下或者一家小店前均是人们共享生活的场所,充满烟火气息,每一处场所都是生活发生的舞台,人们对胡同、对社区有归属感、认同感,物质和精神需求在胡同中得到充盈。但是如今的住宅建筑的走廊,居民的生活没有交集,公共交往与活动在这里消弭。

建筑师在设计时应将走廊空间考虑其中,可以将走廊向外凸出,将传统民居中的庭院或者边庭设计在这里,形成空中庭院,同时设置一些服务设施,为居民设计一个第二客厅——是一个邻里交往的大客厅,人们可在此阅览、下棋、举办小型聚会等。当场所不再是静息的建筑舞台布景,而与生活的世界的动态性一致,居民就会对自己的人居环境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建筑师应为生活、为交往的发生创造可能。

3.3增加楼梯间中的共享空间

高层居住建筑中,电梯是垂直交通的主流,楼梯间往往只被当作满足消防功能的空间,它往往被认为是一种简单便捷的竖向交通,不会像坡道那样有强烈的空间感知能力。

在耶鲁大学美术馆设计有一个圆形楼梯间,屋顶三角形顶板和圆共用一个圆心,天窗散发的天光吸引着人缓缓而上,这是路易斯·康对楼梯的哲学思考。当下,楼梯间被作为消防疏散的功能空间,如同储藏间一般。我们应该向路易斯·康学习,用哲学的眼光去思考服务空间与被服务空间的关系。服务空间才最应具有“活性”。

公共建筑的竖向交通中,建筑设计师经常将可供休息的大台阶作为共享空间,住宅建筑可以借用公共建筑设计中的部分理念,楼梯可以在满足消防功能的前提下,在楼梯间中设计可供共享的空间,吸引人们走出房间,在这里进行交往与活动,丰富上、下层居民的邻里交往。同时,利用楼梯间光线充足的位置,将休息平台出挑,将其面积扩大,设计座椅等停留空间。这些小空间可以被居民认领,自发进行设计与管理,或种植或改造,形成院落的缩影,可以提升居民在社区中的参与感,提高居民生活的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居民的认同感。

结论

在住宅建筑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当从人文因素中挖掘住户生活中真正需求的东西,让设计的产物拥有更多的集体记忆,强调人文的营造,尊重当地人生活的习俗,打造特色公共空间与邻里空间,居民才能对这个空间投入更多的关注,最终实现和谐的邻里关系,并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微微,陈启祥.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J].艺海,2018(06):103-104.

[2]黄志欣.现代公共空间设计中传统装饰元素的融入研究[J].艺术工作,2018(03):82-85.

[3]易夏媛.现代住宅空间设计中的伦理性思考[J].设计,2019(03):70-71.

[4]贾帅.老龄化背景下的住宅设计探究[J].设计,2019(04):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