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繁为简,巧用思维导图学课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6
/ 2

化繁为简,巧用思维导图学课文

赖庆基

清远市清新区第三小学

【内容摘要】:文章以课堂实例为证,展现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和课堂学习,化繁为简,学会梳理、概括课文重点内容学习课文,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思维导图、重点课文、预习

对于高年级的一些精读课文,课文内容深奥,要讲授的内容也多,学生难以理解。无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不少的难度,讲了几个课时后学生还是懵懵懂懂的,不知云里,老师也顾此失彼,弄得筋疲力尽。这时,思维导图就是一个好帮手,化繁为简,简单却又很有效地整合了课文信息,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变得轻松起来。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因此,在教学上灵活运用思维导图,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是初次接触思维导图,本人对思维导图的引导和运用还不够熟练,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先从大方向上为学生制定主图,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画出分支,并配以精简文字、图案概括内容,最后集思广益,选择最有效的元素归纳。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较快熟悉、理解、运用思维导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和理解。

下面从日常的教学中,选取几篇利用思维导图教学的实例,共同探讨思维导图在教学上的优化。

在教学语文出版社S版的第13课《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时,根据课文的主线:“为什么说是地中海轮船上的那个小男孩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我将导图设计成台阶式,寓意课文主人公从一个问号开始,经过探索研究,最终登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的故事。台阶内的内容由学生填写,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步骤。这一新鲜的概括方式,为学生在预习和课堂小组合作时增趣不少。贪玩的学生还在台阶上画一个火柴人,扛着大问号,跨步向上,寓意拉曼一步一步的努力登上领奖台,高举奖杯;有的给每一台阶配上不同的颜色。这样的课堂,学生喜欢,也愿意学,这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附导图实例:


603860cc30669_html_57327fd94e2cde0a.png









第16课《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写的是渔夫的妻子桑娜和丈夫不顾自家的困苦,收养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这篇小说反映了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穷苦渔民的悲惨生活,表现了穷苦的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多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文章通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我们却能从文中感受得十分真切,文章读到最后,我们都为这对贫穷的夫妻喝彩!内容围绕桑娜,特别是她复杂的内心活动展开的。如何从复杂的内心活动中拨开云雾,抓住主线,我决定将导图的主图设计成一个时钟,在十二个时刻上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字来概括相关内容,再发散、细化、概括。为避免学生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十二个时刻中,我适当提示、概括部分引导。在讲课时,每一部内容师生都一起探讨用最合适的字眼归纳。也许我低估了学生的想像和能力。十二个时刻中我给出了四个提示,剩余的八个字全部由各小组讨论交流反馈出来,其中我所提供的四个当中,学生也提出了异议,修改了一个。最后,时钟的中心由学生以“善”字总结,他们实在太棒了!

附导图实例:






603860cc30669_html_ca4161be6f06c4.png










鲁迅先生的文章或与其有关的文章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不那么容易理解。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也不例外,还好课文故事性强,以空行为标志分为五个部分,第二至第五部分各讲一件事。每件事都围绕“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写的,也都是回答了课文一开头作者参加伯父的追悼会时的疑惑“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为此,我将导图设计成一个五角星,中心内容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五星的散发向为课文的五个部分,请学生用小标题概括,并发散重点内容。在学生的导图中,五星发散后有的用圆形,有的用方框,有的再发散一个大括号、三角形、五角星等,细化了故事里的重点。学生对导图的运用着实让我惊讶,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利用导图教学的信心。

附导图实例:

603860cc30669_html_995e80cdd1b9afe7.png









《青花》这篇精读课文就讲述了“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一家父子俩的生动故事。文章以青花为线索,写了儿子在父亲的鞭策下寻觅残缺青花片的艰辛历程,赞美了瓷器艺人执著的创新精神。在寻找自己青花漫漫长路上,有迷茫、有执著、有成功、有喜悦。最后揭示在传承中得到超越的才是最完美的青花。文章散文味浓郁,抒情强烈。从作者的心理活动到情感表达,寓意都比较深奥。特别让学生不理解的是父亲的传授配方方式,什么样的青花才是最完美的?什么才是祖传配方?学生难以理解。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探究的兴趣,我用图纸画了一尊花瓶,并画上残缺的一角,中间由上到下标记课文的线索:寻找→修复→复制→创作。然后布置了任务:在各个环节中,分别在青花瓶的左右概括父亲和“我”的做法和感受。

附导图实例:

603860cc30669_html_167d132ffb6b678b.png












在“青花瓶”的感召下,学生分工合作,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很快在文字中提炼到了有效成份,各小组在反馈的时候也讲得头头是道。通过这一自主模式的学习,学生也最终明白了“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

当然,课堂上能有如此效率,与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密不可分。在学习每一精读课时,老师都会明确预习要求,甚至细化到:标记段落,给生字组词,解释词语,熟读课文(有要求背诵的背诵),结合课后题和同步练习熟悉课文,查找预习问题答案,借助参考书理解内容,学会概括、归纳课文内容等。这样的做法必须长期坚持,慢慢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开始根据重点内容自己设计问题,既可以自己解答,也可以在课堂上和老师一起探讨,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通过结合思维导图预习、课堂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积极性大大提高。下一步,在学生熟悉运用思维导图后,老师将不再制定主图,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百花齐放”。我想,那时,我们的课堂必有另一番繁华景象。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参考 六年级下册

  2. 《图解语文》江伟英 2010年6月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