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堂中家国情怀的孕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6
/ 1

浅谈历史课堂中家国情怀的孕育

许鸿焱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二中学

摘要: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通过学习和认知形成的正确价值取向,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标志。历史学科的学科特质决定了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方式。因此将这一核心素养的渗透贯穿于日常课堂教学成为历史教师重要责任和任务。


关键词:家国 情怀 历史


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分别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以及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国家情怀。这五大核心要素是历史的本质和要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时空观念以历史纪年、历史时序、阶段特征、历史大事年表、历史地图等形式呈现。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和方法。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其中,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和人文情怀,包含: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民主法治、科学精神、世界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联系现实等。

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行为与现今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这就反映出当今社会价值观教育不同程度的缺失,导致价值取向扭曲、道德素养匮乏、责任意识淡薄。 因此开展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改变重智轻德的倾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家国情怀的内涵

  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同时其内涵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家国情怀即是一种对本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家国情怀的意义

1、有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家国情怀源于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并随之沉淀而来。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培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有助于激发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对祖国的一种大爱,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集中表现为捍卫祖国和争取国家富强的奋斗精神。历史长河中无数伟人心系国家的命运,为国家的前途而矢志不渝、不懈奋斗。如林则徐、孙中山、李大钊等历史人物,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渗透有助于孕育学生爱国热情。

3、有助于形成广阔的国际视野

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而璀璨的民族文化。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开放、兼收并蓄的文明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固步自封只会带来愚昧和落后。国家的发展依赖于个体的进步,个体的进步需要在依据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前提则是了解外国文化的差异性,懂得相互理解和尊重。


三、家国情怀的孕育

1、充分利用我们手中的历史教材

历史学科以其科学性、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学科特质决定了历史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阵地。现行历史教材中可以提炼出大量关于家国情怀的相关素材。如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将家与国从整体上进行关系建构,总是把爱家与爱国、齐家与治国相提并论,当家庭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不可两得时,把倡导并践行舍小家保国家作为个体最大的“孝”和对国家的最大的“忠”,这种价值观念渗血融思、根深蒂固。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便是最好明证。对近代历史人物的学习,使学生是认识到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利用这些教材内容,加深对家国情怀的理解促进学生真实情感的发展,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伟大和民族的尊严。

2、合理利用影像资料

影像资料作为教学辅助素材适当引入情感教学中,可以使用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如在学习当代中国科学技术成就时,可以引入相关的纪录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使学生更加自觉的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联成一体,增强凝聚力。

  1. 妙用时政热点

由于学生学习的压力较大,平时对一些时政新闻了解较少,因此教学中适当引入一些时政热点,既可以让学生表达自身观点,也可以潜移默化的形成共同的历史认同和价值取向。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这是最朴素的家国关系,维系其精神纽带的是始终伴随其中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