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大学生线上学习质量提升研究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6
/ 3

疫情期间 大学生线上学习质量提升研究①

任娜娜

(河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河南 洛阳 471003)

摘要:2020年,各高校为应对疫情防控,纷纷采用线上授课方式,帮助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完成学期任务。在这种情况下,线上学习的学习质量成为是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居家学习为背景,对大学生的线上学习质量提升进行研究,研究涉及到线上学习的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的探索以及如何更好地提高线上学习质量。通过对大学生线上学习多维度的研究,希冀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广泛关注,促进大学生线上学习质量的提升,进而引起教育方式的变革。

关键词:疫情防控;线上学习;学习质量;多维度研究

作者简介:任娜娜(1998-),女,山东济宁人,河南科技大学社会工作18级本科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

  1. 引言

疫情催生了线上学习的发展。2020年春节之际,新型冠状肺炎传播恶劣,对我国各行各业产生很大影响。大学校园是汇集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特殊场所,集聚程度高,因此传统课堂学习难以如期进行。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针对疫情现状纷纷出台一系列的解决措施,尽可能降低疫情对教育的影响。根据要求,各高校遵守“停课不停学”的原则来开展线上教学,网课、直播等线上学习方式成为疫情期间学习常态。

线上学习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21世纪以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对生活的各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线上学习凭借着网络信息技术得以实现。在中国,网络普及率高,几乎每个地方都覆盖了4G网络,同时5G网络也在不断地普及,这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线上学习的要求。对大学生线上学习质量提升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到线上学习的现状,另一方面可以为如何更好提高大学生线上学习的质量提出建议,促进我国线上学习的发展,对实现我国教育的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本研究的线上学习是区别于传统课堂学习的概念,是疫情期间学生因无法到校上课而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完成学业要求的新型学习方式。在“中国知网”利用关键字“大学生线上学习”、“大学生居家学习”进行俭索,并经进一步筛选,最后搜到相关文献69篇,其中硕士论文21篇。由此可知,关于线上学习的研究目前处于初级阶段,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我国对于大学生线上学习的研究具有两个特点:第一,与具体学科相联系。秦莉婷等人(2020:134-136)对护理专业本科生的学习满意度进行研究,得出护理专业的学生线上学习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的结论,此外倡导应增加学生线上学习的体验。[1]李文娟(2018:166)指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利用网络学习英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第二,注重从学生主观角度进行研究。[2]王长波和邓晶(2020:188-189)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要对线上教学模式进行改进。[3]张荔、倪梦佳(2020:72-80+98)从多维角度分析大学生线上学习的接受度,通过问卷调查来证明假设,得出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是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的结论。[4]

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的线上教学方式起步较早,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线上教学又称之为远程教学,开始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走向成熟。以德斯梦德·基更(2002:91-100)为代表的学者开始对定义进行研究,围绕六个基本要素对线上学习下了综合性定义。之后学者们进一步对线上学习进行评价,指出线上学习既有充分利用资源、内容新颖、突破时间空间限制的优点,也存在难以控制学习效果的缺点等。[5]

前人的研究成果集中于“线上学习”的定义、优缺点、实际应用和效果机制等议题,在夯实理论基础、探寻研究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但相较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注重实务层面,在研究大学生线上学习质量层面,其研究深度和广度略显不足。因此,本文从现状、影响因素、措施多维角度对大学生线上学习质量提升进行研究。

  1. 大学生线上学习现状

  1. 学习平台的集中使用,造成网络“崩溃”

众所周知,我国现有的学习软件颇多,但能应对线上学习的平台却较为稀少。线上学习是应对疫情这一特殊情况而实施的及时策略,一般的学习软件仅限于单词背诵、听力训练或者视频播放,而能够支持老师直播授课的平台却为数不多。为响应国家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以“钉钉”等为代表的学习平台做到了“适者生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授课的燃眉之急。但是,少数的学习平台遇上众数的学生同时在线学习,势必会造成平台的“崩溃”,出现进不去学习页面或者画面卡顿的情况。虽然,这些平台在不断的优化,但是课堂的质量还受限于学习平台。

  1. 大学生自身学习状态的松懈

线上学习,处于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使得学生脱离了老师的监管、同学的影响,是一种缺乏“课堂真实感”的学习方式。在这种缺乏学习氛围状况下,一些自制力稍差、缺乏自律性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欠佳,显露出松懈的学习态度,最后造成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1. 沟通难度增大

线上学习老师无法直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无法实现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师生之间知识的传授。小组成员之间的沟通比较困难。大学生很多作业需要进行小组讨论,组员之间通过“隔空喊话”的方式交流,降低了作业效率和效果。

  1. 家庭环境的干扰,降低学习效率

家庭嘈杂的环境对线上学习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家庭是相对开放的环境,人多、事杂是其显著特征。在开放自由、缺乏学习氛围的环境下,一些自制力欠缺的大学生会受到影响,学习动力下降,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

  1. 学生拥有更大自由性

线上学习带给学生最大的好处便是给予学生自由性,学生拥有较大的自由选择性。相比较传统授课方式,线上资源更为丰富。老师可以通过学习平台上传一些专业资料或者其他资料,以供学生阅读和学习。学生可以利用自己课余时间在学习平台寻找其他感兴趣的知识或技能。同时,线上学习可以在手机上进行,使随时随地上课成为一种可能,增加了学习的便利性。

  1. 大学生线上学习影响因素

  1. 负面因素

1.网络质量差,学习平台承受能力有限

网络质量差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疫情期间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利用网络软件进行学习,并且使用的学习软件都仅限于“钉钉”、“雨课堂”、“腾讯课堂”、“腾讯会议”、“中国慕课MOCC”、“学习通”等常用软件。在同一时间使用同一学习软件的学生众多,这会导致学生在进行线上学习时,出现网络崩塌,进不去学习页面的现象。其次,疫情爆发是突发状况,“停课不停学”更是稀有情况,线上学习是特殊时期采取的“紧急学习救助方式”。此前的学习软件大多处于初级阶段,仅能应对少数人同步学习。在这种大规模的学生共同学习的状况下,会容易造成画面卡顿。再者,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每个地区的网络信号质量不一,使得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出现不同程度卡顿现象。

2.学生自控能力差

自制力差、自控力差、缺乏自律性等几乎是每个学生的通病。传统课堂具有老师的监管。老师能够观察到课堂上每位同学的表现,对于一些上课不认真或者玩手机的学生,能够做到及时的提醒,使得大部分学生能做到认真听课;周围同学的影响,也能在一定程度起到激励作用。而线上学习使学生脱离了老师的监管、同学的激励,大学生在毫无约束的状态下,容易放飞自我,不能很好的管束自己。在传统的课堂学习,课前预习、课后复习需要学生很好的自觉性才能够完成。线上学习使课堂从学校转移到家中,在这种状况下,学生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几率更是下降,必须通过自身的强大的自控能力才能够实现。此外,当前社会人人都有手机,网络对人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在无人监管的环境下,部分学生很可能会沉迷于网络游戏、微博、“抖音”等,而无暇顾及课程学习,造成一学期的学习成果微弱的后果。

3.时空受限,造成沟通不便

沟通可分为师生沟通和同学之间的沟通。线上学习既不便于师生之间及时地答疑解惑,也不便于小组活动时的同学之间交流。在传统课堂,学生存有问题疑惑可及时与老师进行沟通,而线上学习因时空的限制,降低了及时沟通的可能。此外,传统课堂老师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提问,而线上课堂老师只能是通过“连麦”的方式或者发送“弹幕”对学生提出问题。尤其是实验课程,老师不能及时获取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因未能针对学生掌握程度进行细致讲述,造成学生“一知半解”的困境,降低了课堂学习氛围,降低了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小组活动的开展也增加了模糊度,出现了部分组员“搭便车”情况,组员之间的沟通也因时空原因降低交流频次。

4.家庭环境的嘈杂

线上学习的场所是居家,家庭环境因素对于线上学习的效果有重大影响。家庭相较于学校,环境嘈杂,家人干扰,琐事增多。家庭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质量。

  1. 正面因素

1.网络资源丰富

网络汇集丰富的资料,既有学术知识,也有技能知识。在疫情期间,学生可以利用自由的时间在网络上寻找专业知识,查漏补缺,增长才干。此外,学生还可查阅相关的知识,扩大自己的专业储备,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2.升学、考证压力的激励作用

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换成动力。为了未来更好的生存,众多的大学生会考取英语、计算机等证书,或者是考研。学生为考取成功,会充分利用线上学习的自由性,努力完善自我。

  1. 学习质量提升措施

  1. 依托校园网络学习平台和公共网络学习平台,共同开展线上学习

高校可进行资金投资启动本校网络学习平台,提高校园学习网络平台水平,加快完善学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校园网络学习平台与公共网络学习平台公共投入使用,可大大缓解因大量学生同时登陆导致的网络卡顿现象,为线上学习的开展提供保障。

  1. 家校联盟,促进自律、自学

个人、家庭、学校从多重角度培养学生自律性。学生要有培养自律意识,利用多种方式调动自身上课积极性,同时采取删除娱乐软件等强制性措施约束自身行为。家长扮演“监督者”角色。家长在尽可能地情况下陪伴子女进行线上学习,并及时向学业导师反映学生在家学习状况。老师可采用随机、随时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采取课前留任务、课中抽查的方式,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取严格、多样的学期考核方式,增加线上学习平时分占总成绩的比重,调动学生线上学习积极性。

  1. 采取激励措施加强沟通

采取激励措施,增加沟通的动力。老师是课堂的主动者,通过完善成绩分配的方式,增加积极沟通占平时分的比重,或者给予适时娱乐享受等方式,鼓励学生加强与老师、同学之间的沟通。

  1. 营造支持性家庭氛围

线上学习需要安静、不被人打扰的环境。在线上学习特殊时期,家长和学生应形成一体的关系。家长主动为学生营造安静、适宜学习的环境,并且保证在学生进行线上学习时间段不被家人或者他人干扰。

  1. 小结与讨论

通过疫情期间的线上学习,与以往的传统学习方式进行对比总结出线上学习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并对线上学习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线上学习对学习平台、老师、学生以及家长的要求都比较高,要将四部分合为一体才能更好促进大学生线上学习质量的提升。此次因疫情的缘故,线上学习被广泛使用,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教师应该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顺应新型学习方式,共同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升。



Abstract: In 2020, in order to cope with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adopted online teaching methods to help students complete semester tasks through online learning. In this case, the learning quality of online learning has become a common concern of the public.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home-based learning,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provement of online learning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earch involves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nline learning, the exploration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how to bett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online learning. Through the multi-dimensional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learning, it is hoped to arouse the wide attention of schools, families and society,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online learning quality, and then cause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mode.

Key words: epidemic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nline learning; Learning quality; Multidimensional study

参考文献

本文为2020年河南科技大学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项目(项目编号:2020209)“疫情期间大学生学习质量和心理状态研究”阶段成果。

[1][1] 秦莉婷,张艳,薛孟奇,许冰,王莉平,张嘉雨.护理专业本科生居家线上学习状况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23):134-136.

[2][2] 李文娟.网络时代下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策略[J].农家参谋,2018(24):166.

[3][3] 王长波,邓晶.基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线上学习效果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10):188-189.

[4][4] 张荔,倪梦佳,曾莎莎,朱芸.大学生线上学习接受度和准备度调查研究[J].外语与翻译,2020,27(03):72-80+98.

[5][5] Storey, M. A et al. Evaluating the Usability of Web- Based Learning Tools [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02, 5(3): 9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