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2-26
/ 3

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田耀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 301617

摘要:本研究通过探究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校基于三全育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提出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人才的培养应该是全方位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同样重要,精神上不能“缺钙”得“软骨病”。高校要回答好的根本问题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高等教育作为最高层次的国民教育,集中代表一个国家发展的水平和潜力,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使命。其中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从“大”到“强”、从规模增长到质量提升的历史飞跃,高校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建立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培养大批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和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重要论断科学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深化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规律性认识,体现了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的战略要求。本研究通过调研,查找目前高校开展三全育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举措。

一、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轻实践,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一些学生存在烦恼浮躁、急功近利、过于现实,少数学生灵魂空虚、精神分裂。当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比如课程育人、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的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各种育人力量、育人元素、育人环节还没有形成合力,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

二、三全育人模式下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具体举措

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高校必须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下功夫,让每一名教职员工提高育人能力,并在各自的岗位中积极发挥育人作用。结合各高校实际,本研究特提出一下举措。

1、协同联动促进三全育人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基层组织力,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在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上取得了成效,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办好教育事业,学校、家庭、政府、社会都不是旁观者,不能置身事外。就思想政治工作整体看,育人力量集中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部门,其中,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是主力军。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也承担着育人的职责,对学生开展政治领导、思想引导、行为教导、学业辅导等工作。此外,家中父母的身体力行、政府部门的统筹协调、社会力量的支持配合都很重要。就某一领域工作看,要将育人这篇文章做大,也必须调动各方面力量。比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心理咨询教师要与辅导员、班主任甚至社会专业人员紧密合作,才能实现育德与育心、专员与全员、教育与救治、心域与场域“四个结合”。在全员育人视角下,各高校应建立以任课教师为主导,思政课为基础,辅导员、学生会、学生家长全程参与的全员育人体系。辅导员聚焦学生,以关心、关注、关怀、关切、关爱的工作态度,密切关注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心理动态,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创新工作方法,建立每天值班巡查与每周集中巡查相结合制度,到学生宿舍走访和座谈,了解学生的生活、个人情感;通过为学生解决问题,建立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从而让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发动班干部、学生家长、社会资源等力量,积极探索“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在第一时间、第一地点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协同攻关,形成系统合力,“三全育人”,“全”是关键。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必须聚合校内外各类育人资源,实现育人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的有效协同,形成人人、时时、处处育人。畅通主渠道,推进思政课和专业课协同。高校要不断加强思政课程的创优创新,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计划,倾力打造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金课”;要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推动课程思政落实落地,强化专任教师的育人职责,提高育人能力,确保课程育人效果。高校要依托学校新闻门户网站、“两微一端”、网上学生社区等线上平台,实现媒体融合,建强媒体矩阵;同时积极整合资源、加强对接,拓展校内外各类德育基地、实践基地的育人功能,通过线上线下育人平台协同联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形式更为立体、鲜活,提高吸引力。应将三全育人核心理念当作基础对自身学风建设的对策进行探索和研究,做到全方位指导、全程掌控、全员参与,使学风建设的基础得到夯实,推动自身的学风建设。

立德树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在育人理念上,着力实现“需求侧”和“供给侧”协同联动。着眼学生“关心什么”,增强以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的解疑释惑能力。聚焦学生“需要什么”,提高精准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供给能力。立足帮助学生“解决什么”,将思想价值引领与评奖评优、困难生资助、勤工助学、就业创业、心理咨询深度融合,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组织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相互贯通,不断提高统筹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各高校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积极构建分阶段、有重点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任课教师在传授专业课的同时,应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荣誉感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新生入学时,各高校把开设团课、党课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根据不同的年级,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如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与法制教育、诚信及学风教育、国防教育、成才意识教育、网络安全教育、心理健康等一系列教育活动。在安排顶岗实习时,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防诈骗、防传销、反邪教等方面的针对性专题教育。

2整合资源推进“三全育人”提供强大支撑

整合校内外实践教育资源。要将课内的知识教育、技能传授与课外实践的知识内化、技能强化、价值引领等功能深度融合。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统筹协调、优化布局,促进校内外各种实践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有效利用,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实践机会和平台。积极拓展各类育人资源。高校可根据“三全育人”建设标准,主动对接社会、政府、企业、民间组织;依托高校学科特色、优势专业和校外各类纪念场馆、科技园区、示范基地等,建设一批与“十大育人”体系紧密关联的特色基地;深入挖掘各类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红色资源、科技资源之中的育人元素,形成社会育人资源的谱系图。坚守思政教育主阵地,强化思政教育主课堂。坚持环境育人,践行以人为本,从学生生活园区、教学区等多方面入手,做好全方位的育人培养,成功地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各高校要更好满足学生成长诉求和时代发展要求,就必须方法得当,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弄清学生“关心什么、需要什么”,践行“一线规则”,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推动管理服务力量把更多精力用在立德树人上,主动走进课堂、班级、宿舍、食堂等,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愿意把想法讲出来。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长久坚持”,可围绕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主动设置议题,选取学生喜欢的方式,比如开展“青春告白祖国”等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深入思考”,用好实践中的资源,坚持理性原则和情感原则的辩证统一,注重情和义、情和理的交融,启发学生联系实际思考回答一些综合性、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帮助学生辨明大势、找准方向。加强学风建设,建立班级量化管理细则,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一周一评,建立班级周综合测评台账,实施学生出勤周报表制度,每周每班一表;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学;坚持每周主题班会制度,有效推进二级学院量化考核、学院干部量化考核、班级内部量化考核三级量化考核制度,每周一汇总,两周一评比,每月一通报,做到学与不学不一样,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建立学校家长联动机制,及时和家长沟通,通报学生在校表现。

3、健全机制为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保障

各高校应建立量化教师“育人”的评价体系,将师德水平和“育人”成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核心指标。同时将育人成果纳入管理服务人员年度考核、职级晋升的考察评价体系。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应根据《“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建设标准》,将建设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各层级,不给责任留空当;细化“十大育人”体系所涉及部门和教学单位的育人职责,作为其工作考核考量的首要标准;形成校内各育人主体聚焦“立德树人”多维发力的立体空间。明晰家庭、社会、政府参与“三全育人”的责任清单,构建政府主导下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建立“三全育人”联席会议制度。将育人责任、要求与成效纳入各项工作的制度设计与具体实施环节,通过定期研判讨论、情况通报、专题研究、集体商谈等制度,形成党群、管理、服务部门和教学单位之间多向联动、多维协调的思政教育大格局。紧抓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组织育人6方面重点难点,推进心理、管理、服务、资助育人4方面育人工作,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研究制定《深化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4着力打造三全育人科学评价体系

高校应牢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可制定一系列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领导干部述职考核、教职工综合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办法,建立健全科学化评价标准,推动把工作重心和目标落在立德树人实效上。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做“四有”好老师;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学生评价的最高要求,细化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标准。把述职评议作为评价思政工作的重要途径,完善各级党组织、职能部门负责人年终述职评议制度,将思政工作完成情况作为述职、考核、监督执纪的重要内容,不断健全思政工作评价体系。把思政工作贯穿、融入、结合到办学治校各领域,围绕“全”字、做足文章,围绕“育”字、下足功夫。

三、参考文献

[1]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的有效路径[J].张正光.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8(04)

[2]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教育发展观的生成逻辑、基本内涵和时代意蕴[J]. 刘剑虹. 高等教育研究.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