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体育课堂的创新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03
/ 2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体育课堂的创新策略研究

成奇辉

浙江省诸暨市海亮外语中学 311800

摘要: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提出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将教育目光局限在教学内容的传输之上,而是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育内容能够真正作用于学生的良好发展之上。在高中体育教学之中,教师也应该积极地学习体育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具体内容并对其做好具体的分析工作,以此将体育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与创新策略建立在核心素养具体培养目标的之上,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与发展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体育;创新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现阶段教育领域中的不断推广,核心素养这一教学概念也日益地深入各个教育工作者的内心,并成为各阶段教师教学环节中重要的教育目标,发挥着指导教师创新与优化教学环节、教学模式的指向作用。在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该及时优化自身的教学思路,通过对核心素养目标的学习与分析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以此推动教学环节与教学模式的革新,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创造优越的课堂环境,使其能够在课堂实际参与的过程中得到深层学习能力与学习素养的全面发展。

在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亟需在对体育核心素养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做好课堂环节的创新策略制定工作,以此从内部的环节优化入手,推动整体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做好课堂环境的创设。

一、迎合学生兴趣需求创设兴趣课堂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应该培养的是学生的运动情感,以此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运动情感作用下以积极的学习态度与运动意识融入到运动实践之中,为其未来的运动参与以及终身运动意识的形成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为此,教师在高中体育课程之中应该首先对高中学生的兴趣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工作,并在学生的兴趣需求分析之上做好教学环节的优化与创新工作,以此创设符合学生心理机制的兴趣课堂,带动学生体育运动情感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情感素养可以通过转变运动理论教学模式以及转变教师形象的方式,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例如在排球运动技能的教学开展前,笔者首先利用移动设备向学生展示了一段剪辑过后的中国女排的比赛视频,并向学生讲述了中国女排的发展史,在视频直观的展示形式与笔者的叙事作用下学生能够深深地受中国女排精神所感染,并由此而生出对排球运动的主观学习兴趣。之后,笔者继续展开了足球技能的教学环节,并在教学实践中对自身的教学语言进行了趣味化的调整,使教学语言能够更加生动并且配合教师对技能的直观演示,使得学生能够在技能的学习环节获得更加趣味化的学习体验,从而在引导学生建立起对排球运动技巧的初步认知的同时,进一步吸引了学生对排球的训练兴趣。通过兴趣课堂的创设,学生能够在兴趣的驱动下更积极地融入运动环节,从而用心感受运动的魅力所在,培养并发展学生的运动情感素养。

二、强化学生行为教育组织竞赛活动

运动品格素养是聚焦于学生运动精神并主要体现在学生运动行为之上的核心素养。在高中体育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的运动品格素养能够使学生凭借良好的运动意识规范自身的运动行为,从而使其良好地处理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关系,遵守运动规则,更好地融入到运动实践之中。为了发展学生的运动品格素养,教师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参与到整体性较强的运动竞赛活动之中,为学生提供团队与规则情境,带动其运动品格的形成与发展。

例如在高中阶段的篮球教学实践中,笔者即组织班级学生在课堂中开展了篮球竞赛活动。篮球竞赛首先能够向学生提供一个团队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团队磨合的过程中掌握运动过程中团队交流的方式与方法,并引导学生在团队共同为了篮球得分而努力的过程中感受团队对个人能力的整合与增幅作用,使学生从团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多方面良好的团队协同意识,形成良好的合作品格。另外,篮球竞赛的开展还能使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始终负责好自身在团队中的运动职责,并且始终以运动规则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规则的遵守意识与责任意识,发展学生的竞赛品格。在高中阶段开展竞赛活动能够通过创设相关情境的方式,使学生在情境下开展实践,并从中汲取良好经验,从而带动学生的运动品格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与提高。

三、聚焦学生运动能力优化基础环节

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素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过程中走、跑、跳等基础的运动操作形式,并使其基础运动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为学生未来的综合运动实践开展做好能力方面的奠基工作。在高中体育教学实践中为了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素养,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应该重视起基础环节对学生基础运动能力的培养效益,并通过创新基础环节开展形式的方式优化其教育效益。

例如笔者在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即以分组的形式,强化了基础运动环节的实效性。在课堂伊始,笔者会首先对班级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并引导一组学生首先开始基础的运动训练,并要求后续学生小组在第一组结束后依次投入到训练过程之中。这种循环的形式能够极大地减弱集体对学生个体运动能力的制约,以此使学生能够以最佳的个人状态投入到小组基础训练环节之中,促使学生在基础环节中的运动体验得到深化。通过小组形式对基础运动环节所做的优化,学生能够从中更好地完成基础运动训练实践,从而使其运动能力素养真正得到发展。

四、培养学生运动习惯创新训练形式

以往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中教师常常以按部就班的方式进行运动技能的训练,这种训练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开展环境,导致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常因运动场地、运动参与人员等问题难以自主地开展运动实践,这对学生的运动习惯素养养成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素养,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运动开展与训练形式进行恰当的创新,引导学生将运动延伸在生活之中。

例如在立定跳远运动项目的训练实践过程中,笔者即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立定跳远的具体开展形式进行了开展形式上的创新。在笔者的创新之后,立定跳远项目的训练实践开展极大地脱离了传统运动工具的约束,使得学生能够在自主制定测量坐标以及利用步伐测量等估算形式的运动开展创新方式之下将运动训练延伸在自身的生活实践之中。这种对运动训练形式进行生活化创新的方式能够使学生真正地在生活中开展运动实践,在促成学生运动能力发展的同时能够使学生在坚持运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运动习惯素养作用下得到身体素质的长久发展。

五、保障学生健康发展强化理论教育

在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为了保障学生的运动安全,使学生能够良好地自主开展与参与运动实践,保障学生的健康发展,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做好学生的运动健康知识素养培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良好的运动健康知识,使其能够以健康运动行为投入到运动实践过程之中,保障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发展。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利用实践结合理论的方式优化运动安全知识的理论教学。例如在传授学生应急处理运动损伤的过程中,笔者即创设了模拟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模拟情境之中尝试利用理论知识进行自我的损伤处理以及帮助他人进行损伤处理实践。在情境模式之下学生能够真正地将理论与自身的模拟实践进行结合,使其能够在操作中内化体育健康教育知识,辅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健康知识素养,促使学生未来的运动实践能够始终以安全为前提开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彬,孙俊波.高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培养探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8(1).

[2]毕孝春.浅谈高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