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08
/ 2

浅谈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

陶贺

开原市第六中学 辽宁 开原 112300

摘要:现在,“国学”教育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众所周知,“国学”的精髓离不开古诗文,因此,初中古诗文的教学就显得 尤为重要。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 初中 宏观 喜读 链接 王蒙

语文教学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文教学更是承上启下、链接先贤思想与现代文化的纽带。现就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谈谈我的几点粗略见解。

  1. 立足宏观,着手微观。

1.1作为传承文明与文化的人-“教育人”(“语文人”),首先要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古往今来,中华圣贤无不以提升心灵品质、开发心中宝藏为宗旨,无不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使命。语文教师亦如此。

1.2我们的文化主要靠语言文字传播和传承,语文老师又是专门负责传授语言文字的,所以,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初中阶段的孩子,正是处在三观形成的重要期,教师应通过教学,特别是古诗文的教学,引导学生追随先贤,追随领袖以“仁爱、中庸、谦和、真诚”为人生观,以“修身、齐家、利天下”为价值观,以“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为世界观,引领孩子们的起心动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做利己、利他、利社会的事,不负先贤,不负领袖,只有以此为基,才能使人生幸福,使生命舒展。

1.3例如学习《论语》十二章,其中的“博学而笃志”,可以拓展为:笃定志向:成圣成贤;笃定志向: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笃定志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笃定志向:为能服务更多的人而努力奋斗······

1.4当然,教师的格局和境界,决定孩子的格局和境界,想引领孩子们追随古诗文中的先贤思想,教师就要不断学习,不断地提升心灵层次,不断提升格局境界,孩子才能垂直攀登,随之提升。

1.5有情怀和格局是前提,注重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是基础。

1.6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能够根据书下注释和自己手中的工具书,翻译浅显的文言文。所以,学生能做的,老师就不要做。学生能做的,老师要教他们或者引领他们自己做。“懒老师”才能教出“勤学生”。

1.7如古诗文中的有些字音、字形、甚至字义,能在古汉语词典中查出的,教师就不必过多讲解。学生不能做的,或者难以做到的,教师就可以教着做或讲解。如:古诗文中的通假字、多音字、古今异义词等,先请学生分辨,然后再由老师校正、讲解。语文古诗文教学 ,从言入手,循序渐进,字、词、句搞清楚了再分析解读所谓的“章”,“磨刀不误砍柴工”,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学生自己译古诗文的时间,是学生自我学习和反思的过程,“”千古文章由言起,离开课堂能自学”是关键,“言”不清楚,其他都免谈。

  1. 引领喜读,论讲链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习者以喜悦的心情去学习时,收效才是最佳的。教师除了要有无量的仁爱,无限的胸怀,还应该充分调动自己广博的智慧,引导学生主动挖掘想要收获新知的好奇心理。

2.1如:运用联想法。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到题目时,引导学生联想:“如果自己借钱,很不容易建造的茅草屋,秋风把茅草刮走了,而且抱不回来了,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经过这样的思考,再去读原诗,感受诗人杜甫那时那地的忧国忧民之心,相信孩子们的感受会更深;

2.2运用想象法。

2.3学习《诫子书》,请学生们思考:“那么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的贤臣诸葛亮,他是如何教育他的子孙的呢?”心中有这样的看似简单的疑问,学生们读的时候才会兴趣盎然;

2.4运用随意法。学习《醉翁亭记》,什么也不要讲,直接请学生们默读全文,然后随意谈谈读出了什么,无论内容、写法、情感······读出一点,也值得为他(她)点赞。人非生而知之者,通过自我默读,收获一点,便值得肯定。

2.5学习语言文字一定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通过反复的、多种方式的诵读,在头脑中有了想象,才能逐步形成古诗文中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于此。

2.6优秀的古诗文作品都是作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然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背景及个人的人生际遇、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当然是不同的!

2.7如: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这是王安石30岁时,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胸臆,表达宽阔的胸怀,这可看作是他实行变法的前奏。知道了这些背景,学生才能理解诗的文字背后的意义。第一句再讲作者自己的立足点高;学生不会感觉很突兀;第二句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30而立,此乃一好的例证;诗的后两句写景、抒情议论,古人常有“浮云蔽月”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了“不畏”两字,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这样的深入学习,学生们才会一睹王安石的风采,感受他那凌云之志,崇敬之心也会油然而生。当学生的心与古诗文作者的心链接上,与许多古圣先贤的思想碰撞上,才能擦出智慧的火花,才能追随圣贤的光辉,才能朝向优秀的文化,发现原本万丈光芒的自己!

  1. 古今道恒,与时俱进。

3.1古往今来,无论儒家、道家······他们所传诵的道理、学说都在引领人们朝向真、善、美,“道并行而不悖”。所以,古诗文的写作年代看似离我们很远,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意义,实则却是我们生活的指南,确定人生的坐标的重要密码!

3.2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的自信从哪里来?就从老祖宗的经典中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来。所以,当今社会,更高贵的时尚是能够追随经典,追随古诗文中的古圣先贤的思想潮流。

3.3中国作协主席王蒙曾说过“就为了读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下辈子,我还要做中国人。”当听到这句话时,我泪流满面。

3.4扪心自问:你有没有因为秋瑾的“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而激情满怀;你有没有因为陆游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而心潮澎湃;你有没有因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思绪万千······试想,倘若能穿越时空,不知会有多少仁人志士,英雄豪杰,胸怀求道报国之心,蜂拥而至这个伟大的新时代。

3.5所以,语文老师们,在古诗文的课堂上,千万不要吝啬时间,多拿出几分钟,哪怕是一分钟,请学生们与圣贤们的心链接上,让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古诗文与时代接轨,与时代碰撞,与时代链接,告诉孩子们,在求大道的路上,我们永不孤独。

3.6那么多的先贤文化,诗词文言,只有我们中国人才能实实在在读懂,因为,我们与先贤们有着相同的血脉,有了他们的引领,我们才不会惧怕任何艰难险阻,我们一定能够赢得更加光明的未来。如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完全可以讲讲中国的礼仪文化;中国文化中的“五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的“诚信”;学习《陋室铭》,完全可以讲讲当今社会,如何“安贫乐道”如何减少物质追求,增加精神营养;学习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完全可以讲讲疫情时那些大德的医者们、讲讲抗洪抢险中那些无名奉献者们、讲讲我们的武警官兵,讲讲我们的人民子弟兵······看吧,古诗文中处处是思想,处处是文化,处处是文明,每句话,甚至每个字都是人类思想史上的耀眼的明星。孩子们值此盛世,风华正茂,前程似锦,辉煌无限,未来的一切可期,在他们立志、勤学、改过、责善的过程中,都可以由古诗文课中去汲取营养,汲取力量。

结束语:

小小语文课堂,传播的却是优秀的中华文化。伟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优秀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哺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事实充分证明,中华文化是世界优秀文化,如今,在伟大的新时代,中华文化更加绽放无穷魅力,也必将推动世界文化的大交融、大和谐、大发展、大繁荣、大升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事业。

语文老师,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