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学科技园开放协同发展探究——以同济大学科技园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09
/ 2

国家大学科技园开放协同发展探究——以同济大学科技园为例

王冠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0240


摘要:在国际环境日趋变化的今日以及国家“内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开放协同发展的概念在国家创新发展过程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而国家大学科技园作为连接政府、企业、高校的桥梁和纽带,面对产业发展预期目标与实际情况中存在差异的现实,需要在开放、协同、创新、发展等诸多方面进行发展。本文以同济大学科技园嘉定园区为例,分析其依托高校资源以及学科优势,结合政府、企业间合作打造千亿级别园区并将影响力拓展到通州湾的实例。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开放;协同;发展


1 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开放协同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科技部在2020年所提出的“100+N开放协同发展”战略代表着我国的创新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在 “100+N”开放协同发展体系中,“100”指的是重点联系院所、高校、园区、示范县市、乡镇、村、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科技特派员法人单位、星创天地以及新型研发机构等10个方面各10个单位;“N”指的是,与N个金融、智库、知识产权以及相关涉农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合作重点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部署,探索建立创新合作新机制、资源集聚新模式、成果转化新路径。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当下,不断发掘并扩大内需走“内循环”发展道路更要求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走产学研合作创新发展的道路,推动我国科研能力、技术水平、产品力的全方位提升。

而大学科技园作为开放协同发展中能够勾连产业、学界、政府的孵化载体,其重要程度向来受到国家重视。国家大学科技园是指以具有科研优势特色的大学为依托,将高校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紧密结合,推动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促进科技、教育、经济融通和军民融合的重要平台和科技服务机构。早在1999年,科技部与教育部便联合出台文件,宣布对国家大学科技园进行试点建设。在2001年,首批认定了22所国家大学科技园。在2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家大学科技园始终在提升产学研合作共建,开放协同创新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2 开放协同创新发展多维度解决实际痛点

时至今日,产业发展预期目标与实际情况中仍然存在差异,这也是大学科技园在未来将重点解决的问题。如今发展面临的问题具体如下:

(1)国家产业升级需求高,然而产业化发展速度慢:政府与院校、企业缺乏直接对接渠道,政策落地途径少,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不能充分调配资源适应发展。

(2)科技型企业发展需求高,然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高校学院间合作匮乏,科研专家对于实验室成果与落地转化具有天然瓶颈,导致新技术与产品无法相互对接,科技型企业发展受限。

(3)企业创新及技术需求高,然而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弱: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压力大,研发人员以及研发投入限制导致创新不足,无法形成研发-产品-市场的良性循环,竞争中的投入反过来影响了企业创新能力以及产品力,外部性明显。

正是上述问题的存在,我国才更应该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要持续探索简历创新合作新机制、探索资源集聚新模式、探索成果转化新途径,从多个角度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框架。

从开放角度来看,要坚持机制开放、信息开放、人才开放以及平台开放。机制开放指机制要不死板、敢尝试、敢担责;信息开放指的是信息要不封闭、不守圈、勤互通;人才开放指的是人才要多交流、重培养、多实践;平台开放指的是包括实验平台、信息平台、政策平台、需求平台、资源平台在内的多平台开放。

从协同角度来看,科技园要坚持政府引导、学科协同、资源协同、产业协同、中介协同。政府引导指的是政府政策要更明晰,引导更切实;学科协同指各学科之间不应独立割裂,融通有助力;资源协同指政府、企业、学校、科研院所、协会、商会等资源体系协同;产业协同指科技园应该以市场应用为依托,产业相关技术、资源、人才协同;中介协同指的是产业园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而在创新方面,科技园应该做到科技人员绩效评价改革创新:不以论文、专利等为唯一考评手段,增加科技人员参加产业技术合作、开发的绩效权重;管理机制创新:鼓励以市场经济为依托,建立激励-运营并行的管理机制;服务体系创新:做好本职基础工作,加强与企业间在宣传、协作、信息、资源等更多层面的服务升级,体现服务特点及实际性;园区特点创新:不跟风,重实际,依照规划,深耕精简,人、财、物多方面做出特色;人才招引创新:人有所学,学有所用。不浪费人才,从人才专业的本质匹配合适的产业研究;激励创新:化“被动合作”为“主动合作”,利益机制、协调机制的建立及完善;合作创新:打破前期院系间、校企间合作的关联薄弱本质,将各方从培训、聘用、利益分配、技术开发等多方面建立关联。消除因合作而可能产生的校企本职工作绩效压力,减轻双方合作压力,降低合作壁垒。;实验平台创新:引进、建立符合市场检测需求,拥有优势领域标准认可的实验平台。建立实验平台对外开放应用管理制度。注重实验平台的维护与服务。

最后在发展方面,要做到四个清晰,即定位发展清晰:科技园发展需要对发展定位有明确清晰的规划;发展目标清晰:科技园中短期、长期等发展目标订立明确并执行;机制发展清晰:运营机制、激励机制、人才机制、合作机制等应在确定好的规范内充分发挥作用,不混淆、不善变、不做样;法务规范清晰:科技园的正常发挥需要拥有合法合规的风险防控体系。


3 同济科技园的开放协同发展与产业构建

当前,同济大学科技园嘉定园区正在与嘉定区政府合作,共建环同济千亿级大学科技园区,也是上海规划中打造的三个千亿级园区之一。围绕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总体目标,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把嘉定同济大学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策源地和承载区。至2025年,目标使“嘉定同济大学科技园”在新能源与智能汽车、智能制造、智能出行与智能网联、智慧医疗等产业领域取得长足发展,总产值达到千亿级规模。

园区首先利用同济学科优势,围绕汽车产业展开同济汽车、软件、电信、机械、材料学院的多院系合作,共建实验室以及创新中心。在政府的合作支持下广泛促进人才交流、培养与实践,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稳定当地就业情况。在与企业合作方面,科技园重视成果孵化以及产业集聚,同时结合相关人才,不断将学科人才注入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相关企业中,形成学校、政府、企业、人才四方合作闭环,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6046ca3f25b51_html_d60a52dcb08def5e.png

图3-1 同济大学科技园生态构建


除此之外,结合同济大学嘉定校区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学科优势以及区位优势,预期将在南通通州湾结合陆海空运输优势,打造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强磁场,鼓励和领军企业、高精尖人才来通创新创业,加快建设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以氢能与燃料电池作为地标性特色产业来培育和发展,加快推进氢经济示范城市项目,积极推进长三角氢走廊建设,完善氢制、储、运、用产业链,努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基地。

通州湾地区具有10万吨、20万吨深水港,规划中的新机场,还拥有宁启铁路、京沪高速等陆运线路,为氢能源的制造、运输、场景化运用提供了最大化便利。项目目标为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氢能产业基地。同时结合相关政策引导、研发资金支持以及产业资金支持,以政府首单采购氢能源车辆、制氢、加氢站的方式并建成研发创新中心,推动氢能应用场景完善,推动产业迅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