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1
/ 2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晁彩文

青海省西宁市南大街小学

摘 要:实验教学是科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探究能力的常用方式。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在实验中发展。因此,我们要精心强化实验教学设计,使之为高效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设计 实践策略

  小学科学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自然学科,这门学科以实验为基础,重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发展动手能力。因此,广搭平台,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实现科学教学目标的重举措。多年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因此,我们应加强实验教学设计,使之更好地担当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

  一、实验教学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现实

  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体现在“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验设计,最好就是利用学生身边的现实材料,这不仅可为科学教学实验提供了方便,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体验到其实用性。因此,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应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自然科学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为此,我们要全面了解当地的自然资源,做到心中有数,进行实验设计方可如鱼得水,运用自如。设计“植物的生长与环境”这类教学实验时,要安排学生对当地的气候资源、水土资源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分析,记好观察日记,归纳总结出:植物适应在什么样的气候条件下生长发育,什么样的植物适应什么样的土壤种植等有关植物生长与环境的知识,并指导当地的农作物种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二、实验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我们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直根,土豆、红薯等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这时我们就可设计一此引路的实验,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如设计“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教学设计,就可有效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收到良好效果。

三、实验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兴趣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的一部分。”因此,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可抓住学生好奇、好动的年龄特征,实施趣味教学法,让学生在兴趣驱使下自觉学习科学。小学科学只是为学生今后更多地探究学习奠定兴趣基础的学科,我们必须使其对科学产生积极兴趣,对探究产生兴趣。这样,才能使之有更大的学习动力。如在观察昆虫的实验中,我们可安排学生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本身都会感受到科学学习的乐趣,因而都能体验到过程中的快乐。

  四、实验教学环节设计要具有序性

  科学实验活动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课上要用种种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探究,而材料的使用环节必须要与探究目标相一致,必须要符合知识掌握的有序性,必须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环节设计是否合理科学,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教师要根据教学环节的需要制定合理有序的步骤,确定实验的有序进行。反之,实验材料变成了玩具,科学课就变成了游戏课。如《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中,我随手把铁钉与塑料尺放入水槽中,由这一常见的生活现象引入,使学生明白有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些则是浮的,从而引出课题。那么物体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随着问题的抛出,教师可以相继提供一组材料:石头、蜡烛、塑料泡沫、橡皮、萝卜、圆形针及带盖的空瓶等,学生猜测这些物体的沉浮及可能与物体的轻重和体积大小有关之后再进行实验操作。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自身的轻重和体积大小无关。是否就此结束了呢?当然不是,紧接着教师又提供一组体积大小相同、轻重不同的球体,通过实验学生又会新奇地发现——轻的容易浮、重的容易沉。随后教师再提供一组重量相同、大小不同的圆柱体,结果发现在轻重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大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这样“现象——猜测——验证”、 “现象——猜测——验证”这样实验教学环节的合理有序设计,既符合知识上循序渐进,又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极大提高了实验探究的有效性。如果对材料不加有序的设计,只会让知识学习和实验探究在浅层次上重复,既枯燥又低效。

五、实验教学设计要符合科学的学科特点

  科学学习不同于语文学习,大量的实验占满了整个教学,作为科学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成为了“核心”。正如新课标所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科学教学,尤其是实验教学,就离不开探究为主的教和学方式。我们知道,一切自然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自然科学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知识,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我们知道,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如“四季星空”的教学,由于教学内容分散、抽象,我们可让自行探究。在实验设计时,我们可安排学生观察四季星空,保证观察的持续、完整。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观察,写出观察日记,积累有关四季星空的感性认识和材料。并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不同季节星座交替出现,北极星始终停留在原位置不动,周围的星座绕着它逆时针转圈,且一年转一圈等有关四季星空的变化规律。这样,就为培养学生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总之,在新课改实践的今天,我们只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挖掘身边的教学资源,遵循科学教学规律,多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能有效引领学生一步一步走进科学大门,并且产生想进去邀游的心理愿望,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全力投入到科学课教学的探究之中,一定能圆满地完成科学启蒙教学任务,让学生慢慢习得科学的滋润。

  参考文献:

  [1]陈华彬 梁玲编著北京《小学科学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刘默耕汉口《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湖北教育出版社

[3]倪嘉龙,小学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2012年。

  [4]王俊卿,对小学科学课外实验的实践与思考[J].西藏教育,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