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1
/ 2

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

刘爱平

湖北省仙桃市胡场镇周嘴小学,湖北 仙桃 433004


摘要:语文的魅力在于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体会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语言文化,新课程标淮对小学生提出了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足以看出朗读课文对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重视朗读的训练,不断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另外,朗读的情感、技巧、时间等也会对于学生朗读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产生一定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进行详细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指导学生;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读”包含无声的阅读与有声的朗读。朗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需要眼、口、耳、脑的有效协调。朗读能有效地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提高习作水平,是最好的语文实践。语文教学,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关注朗读。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无疑会增强教学效果,也会增添语文学习兴趣,更能够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享受。然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目前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加以重视。

2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1)朗读时间欠缺或空白。现如今,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本内容,学生只是在听课,并没有参与到学习中,没有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由于课堂时间不够充裕,有的教师受教学计划的影响,要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将课本中的知识点全部讲完,从而导致朗读这一重要环节的忽略。并且一些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上课时不能集中注意力,教师一味的注重讲授形式,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这样下来即使再优美的文章,学生也不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更别说与之产生共鸣。再加上现在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引导教学的方法,为了使学生能够多思考,便设计和组织了大量的课堂活动,对于朗读环节仅仅作为了开课情感的引入,或者是控制时间的环节,形式过于老套、单一[1]。(2)朗读指导方法缺乏科学性。从当前的课堂朗读形式上来看,大多数朗读都采用的是分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等形式,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却缺少了设计,还盲目跟风、随意,从而忽略了读前的指导和读后的评价等问题。大部分教师在学生随意的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却没有做任何的点评与讲解,而有些教师却在指导时笼统地告诉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点评时也只用简单词语客观的评价一二便草草结束。

3 小学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的有效途径

3.1 夯实基础循序渐进

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要达到这个标准并不简单,这就要求教师教学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强化实践上,注重学生活学活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应具备该阶段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一定的理解能力,在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提取重要信息,重视小学生词汇的积累和应用,随着课文的深入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会不断提高并为后期朗读大量的文章做铺垫。在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富有感情地读,语句一定要连贯,吐字一定要清晰,普通话要标准,前期教师可领着学生读,引导学生找到朗读的感觉,给予学生充分的课堂时间,教师还要教授朗读的方法,帮助学生朗读并达到最佳的效果。最后,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对课文进行讲解和分析,学生也根据自己所体会的情感结合教师的讲解认真地听,参与学习过程,积极主动地试读,享受学习的乐趣。让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结合,教师在讲解完课文后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再次朗读,朗读时要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学生有目标地朗读才会在读中找答案并对问题产生兴趣,还要保证学生的课堂朗读时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这种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朗读兴趣。

3.2 朗读技巧指导

简单的读是不能将课文情感表达出来的,只有掌握朗读技能,朗读才能声情并茂,才更容易打动人心,所以朗读技能就是朗读的情之所现。教学中,应结合课文特点,引导学生尝试在长句子标点符号之外再加一些适当的停顿。如果遇到重点句子,提醒学生突出关键字词,调节朗读的力度和速度,并且配以拖音实现重读[2]。如《沉香救母》一课,为了使学生感受到沉香救母的艰辛困苦,教师应在示范朗读时将“翻过”“高山”“跨过”“深涧”“血泡”“血痕”等词语重读,增添情感色彩。除此之外,还要帮助学生根据作品的内容调整自己的朗读节奏,在声音行进、语言流动中体现作品的整体情感基调。如《欢乐的泼水节》教学时,要求学生用欢快的语气来读课文,将快乐的情感传递在朗读的字里行间。总之,通过技巧、技能的运用和反复训练,让文本产生律动感、增强故事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3.3 创设朗读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课堂感受,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同时也承担了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其创新能力的任务。如果能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创造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代入其中,再加以启发,不仅能带动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还能引导他们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例如在学习《小桥流水人家》时,先让学生试着想象一条小溪,溪边是随风摇摆的垂柳树,叶子翠绿翠绿的,溪水里是窜来窜去的小鱼小虾。伴着溪水的潺潺流动,仿佛能听到悦耳的声音……学生们听后,不由露出神往的表情,在朗读这篇课文时,也就尤为专注,读得有声有色,仿佛自己置身于溪边,在小桥上漫步一样。

3.4 结合动作演示

文本里面的文字是静态的,用有声语言去表达这些文字,文字就插上了声音的翅膀,从而更加形象地表达文字的内涵。有些文本运用了不少动词,描写非常生动,因此引导学生用动作表演出来,文字中的画面就变成动态的,学生自然就更容易理解文本内容了。因此,在朗读教学中,适当地引导学生用动作表演再现文本的画面和情景,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增强形象感,有助于快速背诵文段。学生边动作表演边朗读,学得兴趣盎然,因为借助动作加深了记忆,熟记速度快,大部分同学能快速地背诵这些文段。朗读伴随着手势、表情等肢体动作表演有助于文本的表达,但要做到适度,不需要演得太过。

3.5 朗读效果展示

语文朗读教学和做其他事情一样,在付出了努力之后师生都期盼能够获得成就感[3]。因此,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其语文朗读成果就尤显重要。由于朗读是一种声音的艺术,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语文朗读学习、训练过程中养成记录音频的习惯,让他们将自己满意的语文朗读作品交给教师进行阶段性的班级展示,以便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推动、相互提高。要特别鼓励学生在朗读之中创造语文之美,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美感,进而享受创新之美带来的乐趣。每个学期末,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集中性的展示,让成果展示带来成就感,让成就感带给学生继续学习和训练语文朗读的无限动力。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思想的熏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可以通过朗读拓展思维,丰富想象力,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还要不断地鼓励学生进行朗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朗读者寻找知识的乐趣。

参考文献:

[1] 姚爱娟. 如何借助课堂朗读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9,000(037):181.

[2] 曹佳丽. 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靓丽风景——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见[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9, 000(010):1-1.

[3] 操应中.让朗读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热点” [J].教育研究学刊,2015( 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