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诊断价值与前瞻性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2
/ 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诊断价值与前瞻性研究

张荣国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 150088


【摘要】目的 总结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评价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总结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表现、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检查结果、预后情况,并对结果进行汇总。结果 35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死亡,死亡率是8.57%;其余32例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好转,但其中有27例患者生活无法自理。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预后不佳,有低治愈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因此,对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上要予以及时的诊断和安全有效的治疗,以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诊断价值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后循环缺血性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是指脑内基底动脉尖端血管出现了病变,可累及患者多处血管组织造成血管受损,患者多伴有行为障碍、记忆力丧失、瞳孔异常等病症。但由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多数患者往往会措错失最佳的治疗时机,当病情加重,将危及到患者的生命[1-2]。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属于脑血管疾病的一种,患者一旦发现自身出现任何不适感,则需要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及早发现、及早确诊、及早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改善预后。本次研究主要总结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结果等,开展如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开展时间是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共选取该时间段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35例患者中,包括男性21例,女性14例;病患的年龄是41~82岁,平均年龄为(62.53±3.38)岁。35例患者中,有30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4例患者既往有心房纤颤病史,有8例患者有糖尿病史,有13例患者既往有脑血管疾病史。

1.2临床症状表现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复杂且多样,最主要的症状表现是肢体不全瘫痪、意识障碍,其次表现为视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眩晕。35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出现肢体瘫痪症状,占比74.29%。有19例患者出现了意识改变,占比54.29%。意识改变患者伴有突发性的意识丧失和嗜睡症状,其中有4例患者出现了间歇性的意识障碍,有3例患者在意识清晰后出现沉默不语的症状,还有4例患者在病程中出现了昏迷症状。35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伴有视觉障碍,占比51.43%,患者表现出视物模糊,且伴有偏盲症状。有16例患者出现了感觉异常,占比45.71%,患者伴有偏身感觉障碍。35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的首发症状均为眩晕,占比42.86%。

1.3影像学诊断价值

35例患者先后接受头颅CT扫描和头颅MRI检查,所有患者经扫描检查均发现基底动脉尖端5条血管供血区出现多发性梗死病灶。经CT和MRI检查提示,27例患者为丘脑梗死,占比77.14%,其中有9例患者为双侧丘脑梗死。有19例患者为中脑梗死,占比54.29%;17例患者为枕叶梗死,占比48.57%;有12例患者为小脑梗死,占比34.29%,有6例患者为脑桥上部梗死,占比17.14%。

2结果

3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经治疗后有32例患者病情好转,但其中有27例患者生活难以自理。其余3例患者经治疗无效死亡,死亡率为8.57%。

3讨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干”字型结构的左右大脑后动脉和左右小脑上动脉五条血管发生血液循环障碍的症候群。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表现为瞳孔异常、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多数患者以眩晕为首发症状,出现眩晕症状后,患者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共济失调,以及构音障碍、精神异常、偏盲等症状[3]。本次研究显示,3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中有15例(42.86%)患者的首发症状是眩晕,26例(74.29%)患者伴有肢体偏瘫症状,19例(54.29%)患者出现了意识改变,18例(51.43%)患者伴有视觉障碍,有视物模糊和偏盲的症状。16例(45.71%)患者出现了感觉异常,伴有偏身感觉障碍。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早期神经系统部分症状并不典型,因此对患者进行早期头颅CT检查并不能很明显的显示出病灶,因此患者出现以眩晕为首发症状很容易被误诊,贻误最佳的治疗时机[4]。从影像学上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表现为丘脑梗死,病灶的主要位置在丘脑中心,若双侧梗死均可见丘脑低密度病灶,且发现中脑、枕叶和小脑梗死病灶,则可以确诊是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本研究显示,35例患者经CT和MRI检查,有77.14%为丘脑梗死,有54.29%为中脑梗死,有48.57%为枕叶梗死,有34.29%为小脑梗死,有17.14%为脑桥上部梗死。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发病急,病情进展快,且预后差,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35例患者经治疗后有3例死亡,虽然有32例患者经治疗后病情好转,但有27例患者均生活无法自理,致残率高,增加了患者的身心负担,同时也加重了家庭的照顾负担和经济负担。但如果患者对疾病有足够的认知,可以在发病早期接受及时准确的诊断和安全有效的治疗,则有利于改善预后[5]。此外,对于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及早预防,以降低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梁慧,谭军.头颅磁共振成像联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9,36(07):684-686.

[2]许来艳.核磁共振成像联合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对急性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黑龙江医学,2020,44(05):90-92.

[3]房志伟,沈海林.MRI配合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急性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与预后评价中的价值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9,23(03):411-413.

[4]田颖,朱丽丽,邱丽芹,等.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诊断价值[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9,30(05):538-540,546.

[5]杨净松,赵卫,黄建强.基底动脉尖区动脉瘤合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介入术相关性分析及治疗进展[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8,27(08):8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