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溃疡的诱因及防治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2
/ 2

应激性溃疡的诱因及防治探究

颜文涛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人民医院 云南省昆明市 650031


摘要:目的:探讨应激性溃疡的诱因及防治策略。: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院自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60例重症者为此次研究对象,分析应激性溃疡诱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结果60例重症者应激性溃疡发生6例。诱因:严重创伤占50.00%、全身严重感染占16.66%、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占16.66%、休克、心肺脑复苏术后占16.66%。结论:应激性溃疡的病因相对较复杂,应提出相应的预防途径,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关键词:应激性溃疡;诱因;防治;途径

应激性溃疡是指患者在大型手术、危重症疾病、严重创伤后出现的胃肠道黏膜糜烂、溃疡等,临床症状以上腹痛或者反酸为主,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甚至穿孔。可加重原有疾病,甚至使得原有疾病恶化,进而增加病死率[1]。因此,预防应激性溃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现分析应激性溃疡的诱因,然后提出相应防治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60例重症者来源于本院自2019年11月-2020年11月收治的。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者;住院时间超过7日;自愿参与此次研究。排除标准:胃肠道手术或者胃肠道外伤者;近期口咽腔及胃肠道有创操作史;血液吞咽入消化道者;既往有消化性溃疡者;消化道肿瘤者;精神疾病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不愿参与此次研究者。男性40例,女性20例;年龄(11-76)岁,平均年龄(47.78±1.34)岁。其中严重创伤42例,全身严重感染10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8例。

1.2方法 分析应激性溃疡原因,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1.3诊断标准 应激性溃疡的诊断:入院7日内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出现便血或者黑便,潜血呈阳性;胃肠减压呈红色或者黑色;血红蛋白不明原因降低超过20g/L。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以P<0.05表明数据与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

2、结果

68例重症者应激性溃疡发生10例,发生率14.71%。其诱因如下表1所示:

表1 应激性溃疡发生原因(%

诱因

例数

发生率

严重创伤

3

50.00

全身严重感染

1

16.66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

16.66

休克、心肺脑复苏术后

1

16.66

合计

6

100

3、讨论

应激性溃疡的预防是救治危重症患者不可忽视的环节,在内镜下可表现为急性胃粘膜病变、急性出血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等。危重症患者在发病后24小时可发生应激相关的胃肠黏膜受伤,发病1-3日内通过内镜检查可发现大部分的危重症患者出现胃黏膜损伤,少部分可并发出血或者穿孔等。一旦发生出血、穿孔,其病死率较高,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其急性胃黏膜病变也是我国上消化道出血的第二常见病因。诱发应激性溃疡的基础疾病称之为应激原,常见的应激原有严重烧伤、严重颅脑颈脊髓外伤、严重创伤及多发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脓毒症等。当发生以上基础疾病外,以下因素也会相应增加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包括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肾功能衰竭者;原有消化道溃疡或者出血史;急性肝功能衰竭者;急性呼吸紧迫综合征。此次数据调查发现:严重创伤,全身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休克、心肺脑复苏术后。

应激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如下:患者无明显的前躯症状,多为上消化道出血或者失血性休克症状,对于无显性出血的患者,其胃液或者粪便隐血呈现阳性,对于不明原因的血红蛋白浓度每升降低20g可考虑为应激性溃疡[2]。原有的疾病会加重,其病情过急,其病死率也就越高。通过内镜检查,可发现应激性溃疡的病变以胃窦、胃体部最多,也可见于食管、胃窦、十二指肠及空肠。病变形态则以多发性糜烂溃疡为主,可见出血斑或者斑状血痂溃疡,深度可到达黏膜下层。对于原发病后2周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症状、体征及其实验室检查异常,且内镜检查有糜烂、溃疡病变存在,则可确诊为应激性溃疡。

当出现应激性溃疡的高危因素后,可考虑使用预防性药物。住院超过1周,粪便隐血持续时间超过3日,合并采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临床上所采用的预防药物有胃黏膜保护剂、质子泵拟制剂、组胺-2受体拮抗剂、抗酸药。尤其对于危重症患者在术前采用抑酸药可提高胃内PH值,对于严重创伤、高危人群则可降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对于应激性溃疡者,其首选药物为PPI,静注PPI,每12小时1次,连续3日。当患者的病情稳定后,可耐受肠内营养或者已进食。临床症状好转或者转入到普通病房后则可改为口服用药。口服抗酸药后,可使其在胃管内活化,升高胃内PH值。黏膜保护剂可相应增加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但并不能中和胃酸及胃内的PH值。除此之外,对于应激性溃疡高危者还应做好胃肠监护,留置胃管,定期检测粪便隐血试验,及时评估,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同时还能够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当患者发生应激性溃疡后,除了对症治疗基础疾病外,还应治疗应激性溃疡。为了促进血小板凝聚及防止血栓溶解,可选择制酸药物,首选PPI,胃内注射抗酸药,对于合并有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可输注血小板悬液或者凝血酶原复合物。若药物治疗后,患者病情仍不能稳定,若患者有条件,可在内镜下套扎及硬化治疗[3]。若患者出现明确的出血灶,应在出血灶或者其稍下的位置开始进行套扎及硬化。对于内镜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待出血停止后,可继续采用抗溃疡药物,直至溃疡愈合。

综上所述,应激性溃疡的诱因较多,临床对于应激性溃疡高危者应做好相应胃肠监护,对于已发生应激性溃疡者应积极给予对症治疗,从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吴志宏.脑卒中并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及治疗[J].中国保健营养 2020,30(30):107-108.

[2]王纯杰, 刘洋, 程莉. 应激性溃疡的高危因素及防治[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2(77):89-90.

[3]潘晨, 李丹丹, 温爱萍,等. 危重症患者应激性溃疡的危险因素及用药现状分析[J]. 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18, 15(06):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