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与常规输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2
/ 2



探讨少白细胞技术输血与常规输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

鲁春燕

南部战区总医院输血科 广东广州 510010


摘要:研究在需要输血的患者中采取少白细胞输血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需要输血的患者,依据不同的输血方式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60例。参照组患者开展常规输血治疗,实验组患者开展少白细胞输血技术。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过敏、血红蛋白尿、发热等)。结果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应用在需要输血的患者中效果显著,可降低输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少白细胞输血技术;输血不良反应;影响分析


输血治疗属于临床抢救危重症患者的有效手段,不仅可在短时间内保留患者生命体征,还可为其争取更多的时间接受抢救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3]。随着近些年医学技术不断更新发展,溶血性输血发生率已显著降低,溶血性不良反应已经不是常见的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更多的是指非溶血性不良反应,如过敏、蛋白尿、发热等,若患者未能及时得到有效干预,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安全[4]。有研究显示,非溶血性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存在较显著的关系[5],主要是指血液中白细胞与同种免疫反应所导致,故较多学者认为,在输血治疗时可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我院对行输血治疗患者分别应用常规输血技术、少白细胞输血技术,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120例需要输血的患者,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输血的临床标准,患者及家属均充分了解以及知晓本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不健全、精神异常、妊娠期、哺乳期等患者。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依据不同的输血方式,将12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60例。参照组女33例,男27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52±8.18)岁,其中外科手术出血需要输血31例,产后大出血需要输血18例,外伤出血需要输血11例;实验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21~71岁,平均年龄(45.64±8.47)岁,其中外科手术出血需要输血31例,产后大出血需要输血17例,外伤出血需要输血1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输血技术,主要输注悬浮红细胞。实验组患者以少白细胞输血技术为主,结合患者自身输血需求,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果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要立即结束输血。与此同时,要让患者静卧,准备好抗过敏药物,随时做好抢救工作,对于出现严重异常情况的患者要进行急救。实验组在为患者进行输血前,增加一个关键步骤:通过细胞筛选去除白细胞,然后再为患者输血。

1.3输血不良反应3评价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后出现的无法预期的意外反应,且这种意外不良反应的主要诱发因素是血液中存在的异体白细胞。一般认为,患者在输血期间或者输血结束之后的2h内发生体温升高(>1℃),合并有十分明显的发热、盗汗、畏寒或者恶心呕吐、呼吸困难、胸闷甚至过敏性休克等症;皮肤出现肉眼可见的皮疹或者潮红;血压下降;合并溶血现象等上述不良症状的一项或几项的情况都可认为是输血不良反应。

1.4统计学方法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显著低于参照组的2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输血主要指经患者静脉注入血液的方式,属于临床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不仅有助于及时补充患者所需的各种凝血因子,还可维持血容量,对减少血液凝固障碍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同时,通过输血治疗还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等水平,对维持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外伤出血、外科手术出血、产后大出血患者。

较多研究显示,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的免疫成分与输注血液中的异体白细胞发生反应导致产生白细胞抗体而引发;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由于机体中的白细胞能够作为病毒(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人体免疫缺陷病毒等)寄主,而在对患者实施常规输血治疗时不能滤出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从而导致患者在输血治疗后易出现感染疾病。故较多学者认为,在对患者实施输血治疗时可应用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即通过白细胞滤器减少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数量,从而达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目的,对阻止以血液为媒介的传染性疾病传播具有积极的影响。

目前在临床治疗和抢救工作中广泛地应用到了输血治疗的方法,输血治疗不仅能够对患者的血量进行补给,使其血容量得以维持,还可以对患者机体内的凝血因子进行补充,从而挽救患者的生命。临床中在进行输血治疗时都是采用同型血,并且保证交叉输血试验结果没有发生红细胞聚集的情况,之后才能够正式进行输血。不过,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其具有血红蛋白尿、消化系统反应、皮疹和发热等临床表现,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起呼吸窘迫综合征,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很大的危害。

由于存在着异体白血胞,在常规出血治疗中很容易出现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这些异体白细胞在进入到人体之后会形成白介素-6、白介素-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等,导致患者的白细胞活性降低,再加上血液制品中本身具有一定的不良物质,比如病毒和药物杂质等,一旦进入到患者体内,就会损害到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进一步出现过敏反应。一般的Ⅱ型过敏反应并不会较大的损伤到患者机体,但是由于受到大出血的影响,输血治疗的患者机体的各项机能降低,因此如果过敏反应严重就会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不利影响,并且不立足于患者的预后。少白血胞输血技术可以对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进行过滤,并且滤除掉其中的炎性物质,防止影响到患者的红细胞功能和形态,从而进一步地减少输血治疗造成的不良反应。同时,少白细胞技术可以有效防止异体白细胞破坏到机体中的血小板,这样就可以避免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问题;白细胞中具有HLA抗原,在进行血液输注治疗的时候会引起HLA同种免疫的情况,而通过少白细胞技术减少血液制品中的白细胞,则可以有效地避免患者发生HLA同种免疫。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常规输血治疗方式对常规组予以治疗,通过少白细胞输血技术对研究组予以治疗,结果发现,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研究组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研究指出少白细胞技术对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通过其研究发现,在输血后发热发生率以及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认为,在输血期间应用少白细胞技术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助于减少输血不良反应及输血后发热,对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及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与邓云芳等研究结果相比,两者无显著区别,均认为采取少白细胞输血技术进行输血治疗的可行性更好,更有助于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这一研究结果与有关的报道结果基本一致,证实了采用少白细胞技术对输血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针对输血患者采用少白细胞技术进行输血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张倩.常规输血与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输血不良反应的降低作用评价[J].中外医疗,2019,36(6):52-54.

  2. 孔德瑞.少白细胞输血技术的应用及对输血不良反应的影响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07):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