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低段学生核心素养之数感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5
/ 2

浅谈低段学生核心素养之 数感的培养

安钦

四川省泸州市实验小学城西学校 邮编: 646000

摘要:良好的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表达具体情景中的数量关系。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低段是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阶段,通过教师认真研读教材,理清知识体系,结合低段小学生生活背景,创造性使用教材,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体验、质疑、反思中唤起原有数感,激发对数学的更广感悟,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为以后深入学习数学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低段 核心素养 数感培养

感觉是最简单、最低级的心理现象,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基础,是心理现象的开端。此外,它还是一切知识的最初来源。它对人类的认知及维持正常的心理生活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感,对其养成良好的数学养有着巨大的潜作用。这里的数感主要是指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下面我就培养低段小学生数感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教师要研读教材,明确学生学习内容需要哪个方面的数感。

低段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这是因为在低段的学习内容包括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加减乘除的算理,基本图形的特征等等许多非常基础的内容。同时低段是小学生由直观到简单抽象,剥掉事物外延,提取概念内涵的启蒙阶段。为了更好地培养低段学生的数感,首先教师就得认真研读小学数学教材,才能把握好、把握准确教学内容,理清低段学习的各个内容对中高段学习的影响。

二、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生活背景,备好数感材料。

现实生活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感悟环境,也能让学生在数的认识上经历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进而逐步发展学生关于数的思维,启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

“悟”。为了能在课堂上创设相似的学生生活背景,只有教师走进学生生活,才能了解学生生活具体状况,才能创设与之相应的数感环境。进而培养他们用数字或数学眼光来观察和思考周围事物。

三、让学生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唤起学生的数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是指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在这个过程中实际是大脑处理外在信息的过程。因此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

低段的学习内容是具体到抽象培训过程,教材都是图文并茂。课堂上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单元主题图、例题、习题的图文。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相互交流,逐步找到看图,读图,理解图文的感觉和方法,为解决问题提供准确的依据。

比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中的例 1 只要逐步引导学生读图,巩固平均分的方法或步骤,进而为除法的引入和除法的本质或意义在学生中扎下深深的数感,更是为实际生活除法的运用提供操作的依据。

另外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不要担心看似高深的数学知识小学生就不能理解。只有他们能在数学课堂活动比较准确表达,教师适当点拨,学生的数学眼光和感觉就会展现出来。

四、让学生经历体验,在体验中形成学生的数感。

我们的低段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到处都蕴含着数学知识。数学学习离开了生活,将会寸步难行,而“数感”更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为此,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猜测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甚至可开放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如果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学生就容易形成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内化知识,使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形成数感。如教学《倍的认识》后,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倍”实际就是谁里有几个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小组内动手操作去体验,仔细观察去思考,相互交流去内化,进而关于“倍”所有基本类型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另外低段小学生对时间和空间的感悟不是非常准确,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上不能非常直观开展教学。但是只要开放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自动手测量体验,相信学生一定能形成相应的数感。

通过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的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这对强化感知和思维,形成和积累数感非常有益。

五、让学生质疑反思,在反思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学生自己对自己学习的质疑和反思实际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同时质疑反思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因此是培养学生数感的一种有效方法。低段小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在学习活动中往往对主动探究的过程充满乐趣,而忽略了对活动之后的反思。作为教师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设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质疑和反思,使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反思的习惯;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反思等获得数学猜想,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学生通过质疑反思,很自然地就能判断出结果正确与否,同时也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精心设计质疑、反思方面的练习,让学生在质疑反思中增强辨别能力和估算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数感。比如教学《表内乘法(一)之 1、2、3 的乘法口诀》后,我们就可以组织一次学习小结,让学生小结和反思乘法的意义和口诀的产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形成一定的数感,再组织学生类推 4、5、6、7、8、9 的乘法口诀和运用口诀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就迎刃而解。

以上是我在低段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培养的做法和小结。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感悟过程。要想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目标。发展小学生的数感这个任务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数感既包含数学知识,也带有学生自身的感悟。每个小学生通过在数学知识的感悟过程中,必定会留下相应的数学知识痕迹。只要长期坚持数感的建立、发展、形成和强化活动,学生的整体数学素养也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 杨智鸿 《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 2011版 小学数学课堂标准

  3. 西师版小学数学1—6年级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