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8
/ 2

子宫内膜异位症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王乐群,郑晓雪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卫校校区 安徽阜阳 236031

摘要: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疾病,严重影响育龄期、绝经前期妇女的生活质量。传统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良性病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是一种具有恶变潜能的疾病,尤其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生具有密切联系,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卵巢癌(EAOC)。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机制复杂,涉及多个分子通路的相互作用,对EAOC的深入研究可使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管理模式产生重大变革。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误诊原因分析;防范措施

引言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雌激素依赖性疾病,以子宫内膜样组织、腺体及间质种植于子宫腔以外部位为病理特征,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卵巢、输卵管和盆腔腹膜,是绝经前女性的常见病之一。子宫内膜异位症在生育期女性中的发病率约为10%,与50%的自然流产和不孕相关,严重影响育龄期、绝经前期妇女的生活质量。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认识虽然经历了长期的过程,但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仍存有争议。目前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见的发病机制包括经血逆流、遗传易感性、淋巴扩散、免疫功能障碍、化生或环境因素等。最近的研究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病变可能起源于异位的子宫内膜干细胞,月经后子宫内膜每月再生的事实支持了这一假说。子宫内膜异位症对女性健康和生活质量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其与卵巢癌发病风险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具有恶变潜能的疾病,尤其是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近来备受关注。

1内异症的发病机制

1998年国际子宫内膜异位症大会提出内异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炎症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出血性疾病、激素依赖性疾病、器官依赖性疾病,2009年提出内异症是一种子宫内膜疾病、干细胞疾病、类肿瘤疾病,2012年又提出内异症是一种慢性病,是一组综合征。2018年第四届全球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疾病协会年会提出,内异症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的综合征”,其发病机制涉及基因-表观遗传学和环境因素、内分泌与激素因素、免疫因素、生活方式与压力因素4个方面。对于内异症的了解越深,我们越能发现其复杂性,也更加渴求挖掘内异.症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经过多年的探索,郎景和院士等国内学者发现,内异症和非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在粘附、侵袭和血管形成能力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增强的粘附、侵袭和血管形成能力使在位内膜更易于发生内异症,“坏的在位内膜”似乎更可能是内异症的真实起.源,故而提出了“在位内膜决定论”,即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子宫内膜具备更强的粘附、侵袭和血管形成等生物学特质,具有内在差异的子宫内膜是内异症形成的决定因素,激素、免疫反应和局部微环境是附加因素,决定“内膜命运”或内异症发生与否的关键是子宫在位内膜本身。“在位内膜决定论”是Sampson种植学说的补充,也与“千细胞理论”不谋.而合。内异症患者的子宫内膜中存在子宫内膜干细胞和祖细胞群,具有无限的增殖潜能和多能分化特性,如果在逆行的月经中脱落,可能在内异症的发生中发挥作用病理分析发现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持续处于增殖状态,子宫内膜病变率明显升高,也证实了这一点。“在位内膜决定论”的提出实现了发病机制认知的“一元化”,诊断的“生物学化”和治疗的“源头化”。

2误诊原因分析

2.1缺乏对该病认识及诊断经验不足

子宫内膜异位症误诊主要原因为缺乏对该病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认识,且诊断经验不足,分析病史及体征欠仔细,对重要病史,如痛经、腹痛、停经史、不孕史及其可能诱发因素重视不够。此类患者多以常见的妇科或消化系统症状就诊,可能首诊于妇科、消化内科或普通外科,而各科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参差不齐,加之其发病率较低,接诊医师缺乏经验,容易误诊。

2.2过分依赖或迷信医技检查结果

临床上当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病灶小,且与子宫肌瘤同时存在时,B超检查分辨困难,易误诊。此时,临床可以结合血清癌抗原125检测来辅助判断,但其特异性有待商酌。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误诊患者,由于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多位于直肠浆膜层、肌层、黏膜下层,很少累及黏膜层,结肠镜检查常见肠腔狭窄或腔外压迫,黏膜改变往往不明显,而内镜活组织病理检查取材多较表浅,故病理检查阳性率较低。对上述患者若接诊医生过分依赖医技检查结果,便易导致误诊。

3防范误诊措施

3.1重视鉴别诊断

临床上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易误诊为子宫肌瘤,其原因主要为子宫腺肌症与子宫肌瘤在发病年龄及临床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且均有不同程度的子宫增大和阴道出血等,但子宫腺肌症患者常伴有继发性渐进性加重的痛经,这是与子宫肌瘤鉴别的要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易误诊为卵巢肿瘤及卵巢囊肿,临床上也需认真鉴别诊断。

3.2提高医技检查诊断水平

患者取仰卧位,采用Achieva1.5TMRI,腹部相控阵线圈,冠状面定位像采用HASTET2WI序列,TR1000ms,TE71ms,视野35cm×35cm,矩阵512×512。该序列主要用于定位扫描,并大致了解解剖及病变情况。盆腔轴面常规FLASHT1WI扫描参数:TR185ms,TE4.8ms;HASTET2WI扫描参数:TR1200ms,TE59ms,视野26cm×35cm,层厚8mm,层间距2.4mm,矩阵384×512。所有序列均屏气扫描,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以1ml/s流率经肘静脉注射对比剂钆双胺(Gd-DTPA-BMA),剂量15ml,注射完成后以20ml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注射完毕后对患者病变位置、形状、边缘、淋巴结情况进行扫描。由两名高年资主治医生利用Philips后处理工作站分析MRI影像学特征,记录病灶形态学特征,包括大小、边缘、强化特征、强度曲线。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条件允许时可监测月经前后子宫大小和内部回声情况;完善其他相关医技检查,目前临床明确癌抗原125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关,有助于鉴别子宫腺肌症和子宫肌瘤。

结束语

综上所述,EMT发生误诊主要是因疾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而且无较为典型的症状;临床症状及体征与卵巢囊肿、卵巢肿瘤等妇科疾病具有较高的相似性。若问诊与体检不仔细,容易在鉴别诊断时出现误诊漏诊现象。I型囊肿的直径较小,一般在8.0~26.0mm,超声可观察到稍大卵巢中有1个或多个卵泡状回声,难以准确诊断。Ⅱ型囊肿中出现点状回声逐渐吸收,显示出无回声区,难以与单纯囊肿声像图进行鉴别。Ⅵ型囊肿因病程长,囊肿中存在积血,纤维、瘢痕组织增生与相邻器官发生粘连,其囊壁明显增厚,较为粗糙,产生类实质肿块;经超声观察可出现低回声肿块内部有稍高回声的情况,采用二维声像图进行检查时,与卵巢癌容易混淆。在采用超声对EMT进行检查时,其安全性、准确性较高。

参考文献

[1]李高山,李莹.子宫内膜异位症误诊为尺神经纤维瘤1例报告[J].吉林医学,2019,40(04):917+919.

[2]黎子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MRI诊断及误诊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42):66+68.

[3]於利刚,邓姗.少见且易误诊的子宫内膜异位囊肿[J].生殖医学杂志,2018,27(05):471-473.

[4]倪庆节.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反复发作误诊为急性肾盂肾炎[J].临床误诊误治,2018,31(04):44.

[5]李登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CT、MRI诊断及误诊分析[J].江西医药,2018,52(10):1079-1080.
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KJ2019A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