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患者FLT3基因和NPM1基因突变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8
/ 2

白血病患者 FLT3基因和 NPM1基因突变的临床分析

王洁 1 杨明 2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山东泰安 271000 山东省泰安荣军医院 山东泰安 271000

摘要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的NPMI(核仁磷酸蛋白)和FLT3(FMS样的酪氨酸激酶3)基因突变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20年6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80例成人白血病(AML)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初次治疗时收集骨髓单个核细胞并采用DNA-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将其各自扩增为FLT3和NPMI基因,并用毛细管电池方法扩增NPM1基因第12外显子,FLT3基因突变:在5 ul 聚合酶链反应产物于20 g/L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观察患者基因突变特征。结果:80例患者中,其中初诊白血病患者中FLT3+共检测出56例(70.0%),中正常核型白血病患者有41例(82.0%)高于异常核型白血病患者15例(P<0.05),而NPM1+共检测出52例(65.0%),其中正常核型白血病患者占39例高于异常核型13例,(P<0.05)。FLT3+白血病患者中的总生存率占80.4%,FLT3-白血病患者的总生存率45.8%,差异显著(P<0.05);NPM1+白血病患者的总生存率占78.8%显著较高于NPM1-总生存率48.2%(P<0.05)。结论:临床造成髓系白血病中的NPMI和FLT3属于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并且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关键词】AML;FLT3基因;NPMI;基因突变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20年6月本院血液科收治的80例成人白血病(AML)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依据白血病(FAB)等血细胞形态学分型诊断标准,将其分成M1、M2、M3、M4、M5、M6,分别占17例、17例、11例、9例、4例、4例,其中正常核型白血病患者占50例、异常核型白血病患者占30例,男性患者占35例、女性患者占45例,年龄为19~54岁,平均年龄为(32.52±10.68)岁,所有白血病患者及家属均自愿参与该项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试验前,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研究方法

1.2.1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开始治疗,根据患者自身检查情况和临床病症可采取维A酸和亚砷酸,可单独治疗,也可联合治疗;可采用DA方案治疗,其它专门针对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化疗方案,根据患者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CAG和减量DA方案化疗。

1.2.2 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FLT3基因突变:聚合酶链反应扩增FLT3基因,涵盖基因外显子14和15,引物定义链编码为:5,-GCAATTTAGGT ATGAAAGCCAGC-3';反义链编码为:5-CTTTCAGCATTTTGA CGGCAACC-3;在5 ul 聚合酶链反应产物于20 g/L琼脂糖凝胶上进行电泳,若DNA电池条带>329 bp则为FLT3+标本。②NPM1基因突变:扩增NPM1基因第12外显子,扩增产物长度329 bp:3物EX:5T YAACTCTCTGCTGGTA-CAATGAA-3:反义链:5TCITACAGAAATGAAATA-AGACGG-3;在5端标记FAM基羧基荧光素;聚合酶链反应总体系25 ul,反应条件:95 ℃预变性min,35个循环,72 ℃延伸6 min 1 ul 聚合酶链反应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在215bp峰之后出现额外峰为NPM1+标本。

1.3 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基因突变情况及预后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结合患者的基本资料及数据利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比较和分析,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605304a05bb8c_html_87c10e480091fc43.gif )来表示,并进行x2检验,当数据显示P<0.05时,表示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基因突变发生情况

80例患者中,其初诊白血病患者中其FLT3+共检测出56例(70.0%),而正常核型白血病患者有41例(82.0%),而异常核型白血病患者有15例(50.0%),两者对比,其正常核型高于异常核型(P<0.05),而NPM1+共检测出52例(65.0%),其中正常核型白血病患者占39例,异常核型占13例,其正常核型显著高于异常核型(P<0.05)。如表1所示。

表1 所有患者基因突变发生情况[n(%)]

核型

n

FLT3+

FLT3-

NPM1+

NPM1-

正常核型AML

50

41(82.0)

9(18.0)

39(78.0)

11(22.0)

异常核型AML

30

15(50.0)

15(50.0)

13(43.3)

17(34.0)

2.2 预后情况

FLT3+白血病患者中的总生存率占80.4%显著较高于FLT3-白血病患者的总生存率45.8%,差异显著(P<0.05);NPM1+白血病患者的总生存率占78.8%显著较高于NPM1-总生存率48.2%,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80例患者预后情况[n(%)]

基因突变

n

完全缓解

无复发

总生存

FLT3+

56

45(80.4)

35(62.5)

45(80.4)

FLT3-

24

11(45.8)

7(29.2)

11(45.8)

NPM1+

52

41(78.8)

28(53.8)

41(78.8)

NPM1-

29

14(48.2)

8(27.6)

14(48.2)

3讨论

白血病(AML)是一组发病机制和临床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的一种疾病,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种恶性疾病,其发生改变的因素可能跟遗传学有关,同时具备一定的高度异质性,当基因发生突变、分化、凋亡等情况时也是发病的基础。白血病具有较高的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者会造成患者出血较多死亡,尤其发生在早期。经相关研究发现,对当前白血病患者中找出了多项基因突变因素,主要包括NPM1、FLT3,而此因素发生突变还能作为治疗白血病疾病的主要方案,对预后评估具有较高作用。因此,对白血病患者检测FLT3基因、NPM1基因对预后治疗具有重要帮助意义[1]

FLT3属于Ⅰ型受体酪氨酸激酶,当配体和FLT3细胞外结构域相结合时可将其FLT3中的二聚化体诱发出来,进而可作为传导细胞的信号,同时还能造成细胞增殖和活化;若FLT3发生基因突变后,其引发FLT3出现磷酸化,进而严重破坏正常血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最终形成白血病。而NPMI主要位于核仁颗粒区,是所有核仁间质蛋白分子中的一部分,可任意穿梭于核仁、核质和胞质之间,还可参与核糖体前体运输和合成,最终可调控细胞的增殖发育和周期进程,同时也是引发白血病的初始因素。

综上所述,临床造成髓系白血病中的NPMI和FLT3属于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并且与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阮敏,张丽,韩聪等.儿童正常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核仁磷酸蛋白和髓系转录因子CCAT增强子结合蛋白A基因突变的临床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14,52(4):303-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