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8
/ 2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张薇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人民医院 四川省宜宾市 645154


提起血常规检查,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感觉到陌生,这是一种较为多见的的疾病检查手段,当人们到医院进行健康体检或疾病筛查的时候都能遇到。但往往血常规检查报告上所显示的指标和数据,很多人都看不明白,不了解其代表着什么?有何种临床意义?鉴于此,本文将对血常规检查的基本内容以及临床意义展开重点的论述和详细的讲解,希望可以为大家提供些许的帮助。

人们往往拿到血常规报告,会发现上面有很多的指标和数据,感到十分的困惑。但其实血常规检查报告,并不需要对上面显示的指标全部了解,只要看懂以下这几个指标,便可以了。

  1. 血红蛋白浓度(Hb

血工蛋白浓度,顾名思义,就是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占比。换句话来说,就是单位血液中所含有血红蛋白的量。血红蛋白在临床上又被称为血红素,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其功能是:可与氧气结合,对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运输。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一般为:新生儿170~200g/L,女性 110~150g/L,男性 120~160g/L。

临床意义: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与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基本相同,只不过血红蛋白能够对贫血程度予以更好的反映,在这点上,红细胞计数是比不了的。血红蛋白浓度在检查报告上无非有两种结果:一种是血红蛋白增多,另一种是血红蛋白减少。具体如下所述:

1、血红蛋白增多

通常情况下来说,血红蛋白增高,可由两种因素引起,分别为生理因素和病理因素。

  1. 生理性增多

如果是生理性血红蛋白增多,在临床上常见于新生儿、高原居民、恐惧、剧烈运动等。

  1. 病理性增多

若是病理性血红蛋白增多,常表现为:患有严重的血管畸形或心肺疾病,如阻塞性肺气肿、先天性心脏病、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当然,除了这些之外,还可能是肾脏或肿瘤疾病,如肝细胞癌、肾癌、肾盂积水等。

2、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3个月的新生儿至15至以前的儿童,这个时期的孩子往往身体发育较快,一些孩子很容易出现造血系统造血相对不足的情况,相比于正常孩子,一般会低10%-20%。妊娠中期以及后期,通常也会因为血容量的增加,导致血液被稀释到,从而造成血红蛋白减少。另外,还有一些老年人,因为身体各项功能的退化,导致骨髓造血功能也大不如以往,难以支撑身体的正常运转,从而也会出现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减少的情况。

(2)病理性减少

病理性血红蛋白减少,可常见于三种情况:其一,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比如骨髓纤维化引发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其二,由于营养供给不足,导致造血物质缺乏,如维生素B12缺乏引发的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都会使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其三,由于红细胞膜的缺陷或外界因素对红细胞产生的破坏而引发的贫血,比如海洋性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某些化学性或生物性因素所引发的溶血性贫血等。

  1. 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计数,具体指的是红细胞在单位血液中的具体数量,这项指标对于红细胞系统疾病的检查意义重大。红细胞计数的正常值一般为:新生儿 (6.0~7.0)×10^12/L,女性 (3.5~5.0)×10^12/L,男性 (4.0~5.5)×10^12/L。

临床意义:红细胞计数在血常规检查报告上,也会呈现出两种结果:一种是红细胞计数增多,一种是红细胞计数减少。

  1. 红细胞计数增多

  1.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2)慢性一氧化碳中毒;(3)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4)肾上腺肿瘤、肾癌;(5)新生儿、高原居民,都可见红细胞计数增多。

  1. 红细胞计数减少

  1. 产后、手术等引起的大出血,患有重症寄生虫病等;

  2. 各种类型的贫血,也可能会引发红细胞数量的减少,如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贫血。一些疾病引发的贫血,如肝病、肾病、白血病以及其他出血性疾病等;

  3. 老年人各项生理功能减退,导致骨髓造血功能难以为继,也会出现红细胞计数减少。

  1.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计数,主要指的是白细胞在单位体积血液中的具体数量,在临床上又被成为白血球,其作用是:能够提升机体的免疫能力,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血常规检查报告中,白细胞计数的正常值一般为:新生儿(15.0~20.0)×10^9/L,6个月至2岁(11.0~12.0)×10^9/L,儿童(5.0~12.0 )×10^9/L,成人(4.0~10.0)×10^9/L。

临床意义:

  1. 白细胞计数增多

一般而言,若检查报告上中显示白细胞增多,可能是患者出现尿毒症、急性出血、白血病等疾病。

  1. 白细胞计数减少

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常见于再生障碍贫血、伤寒、急性粒细胞缺乏症、正在使用某种抗癌药物等。

  1.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也就是血小板在单位体积血液中的具体数量。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就是血小板,它能够使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得以保证。并且,当人体发生组织损伤,出现流血的时候,血小板能够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血小板的功能:具有止血、生物化学性粘附以及机械性堵塞伤口的功能。所以,当身体任何部位出现擦伤或者流血的时候,血小板都能对其进行修复处理。在血常规检查报告中,血小板的正常范围为:女性 (148~257)×10^9/L,男性 (108~273)×10^9/L,平均值 190×10^9/L。

临床意义:

  1. 生理变异

一般来说,身体处于健康状态,血小板计数通常会比较稳定,不会因为性别、年龄的不同出现明显的差异。但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就是在妇女月经期的时候,血小板会呈现出周期性轻度的下降,但并不会对身体造成任何的损伤和影响,属于正常现象。当女性在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时候,如果发现血小板值出现轻微的变动,不必过于紧张,如果自身正处于月经期,则基本无大碍。

  1. 病理意义

若血常规检查报告上显示血小板减少,可能是由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一些内科病症,如脾功能亢进、胶原性疾病、尿毒症,某些造血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贫血、白血病、溶血性贫血等引起的。往往体内血小板消耗很多的话,如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粟粒结核、败血症等血小板也会随之减少。

血小板除了会减少之外,也会出现增多的情况,经常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还有就是在完成脾切除手术之后,血小板也会明显增多。此外,在出现骨折、身体组织损伤出血等情况后,血小板也会有轻度的增高。

以上针对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这四种重要的血常规检查指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希望能够对大家了解血常规的基本内容以及临床意义有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