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困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2
/ 2

浅谈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困境

陈荣富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黑支果乡初级中学校 663308


摘要:教育一直是备受关注以及受各界谈论得经久不衰的话题,不论处于任何时代和地区,教育都在扮演或者说主导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一切发展都与教育密不可分。常言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然现实的教育境地却千差万别,教育教学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暂性工程,它是在一朝一夕中不断积累和磨练出来,引领社会向前发展的可行性需求要素。

关键词:基础教育 新课改 教育模式

都说“智慧是美的,因为是创造,而创造是美的,因为是智慧。” 教育不论在那个角落,都有它的实在意义和研究价值,都闪耀着自己巨大的光辉,这就是为何教育会成为各国或者说力致于大力发展国家经济实力的标志建设,教育不分地域和种族,因为语言是可以相通的,从而才有了教育的无界限,社会一体化,全民族教育的大融合局面,这些都得益于教育的普及化。

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变迁,新时期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理念不断更新,对于探求更加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成了教育界乃至社会人士谈论的话题,有人说:“教育模式成旧,该改改了。教育的终极追求该另辟蹊径了?教育对学生和教师的要求也该有新界定了?”等等说法,可结果如何,受到评论的结局又是咋样,这就得从根本讲起,往往“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

社会生活中“切实苦干的人往往不是高谈阔论的,他们惊天动地的事业显示了他们的伟大,哗啦哗啦把自己的事业讲给大家听的人,他的价值一定是毫不足道的,可是在筹划重大的事业的时候,他们是默不作声的。”教育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纸上谈兵,更不是社会上任何人意志所改变的,他的改革须考虑现实与将来,还要对过去有深入认识,在此前提下谈论教育,才是上策。因为不论任何时代,任何场合,教育都是发展的排头兵,离开教育的发展是可怜又可悲的发展,是不成文的发展,为何这样说,因为历史给我们的教训还少吗?历史带给人类的教化还少吗?对历史的正确审视和反思,对教训带来的考验不得不让我们对教育另眼观之。

新课改的出现,给教育界的人们带来什么,这恐怕是新课改前考虑最多的问题,真正做到课改惠及全体教育者么,教育者的思想态度与价值观转变了吗,对新课改的认识到达什么程度,又如何面对新课改呢?我想这是课改的症结。

任何事都有它的两面性,利弊权衡取其利而用之,是为上上之本,趋利避害是最终的目标,只有把新课改带来的效果,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取得相应的教育成果,才是课改的目的,否则只是空口之言,不足一提罢了。

然纵观近年的农村基础教育教改实验教学,让我们深思,教育到底该如何了,教育的实质是为社会塑造人才,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为提高综合国力输送后备力量,可新时期的教育却让诸多的教师汗颜,能力与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从何谈起,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如何体现,是注重人文还是注重知识,是追求考试还是倡导人文素养的教育,孰是孰非?

农村基础教育薄弱,农村孩子对教育的理解有其独特性,家庭教育的观念和现代社会思潮的影响,对正在求学的农村孩子来说突为明显,绝大多数孩子的观念还在延续父辈理念,读书不是唯一出路,以及社会思潮“读上大学又能如何,还不是要进行密密麻麻的考验与锻炼,何不如趁早......。”的影响,对于知识的追求淡化和淡漠,你说这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么,是新课改应该倡导的么,答案不言而喻。

正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比叙述别人的一个真理更有意义:在第一种情况下,你才是一个人;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过是只鹦鹉!”现实的教育,特别是农村边远山区的教育,留守儿童,辍学儿童,单亲孩子等等的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的大病,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类思想观念更新的追求,更多在于农村家庭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胜过对孩子的教育,太多的物质赠与替代着关爱,造就的是一代代的缺失教育啊。

然教育的成败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实力,好的教育和教化,会带给正迈步前进的社会以动力,促使其往更快更高的方向目标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全社会的综合力量,惠及广大智慧力量而蓬勃发展,可现实的教育让我们深思,改革教育方式,新理念的实施与完善,虽然在一定目标上有所改观,有所突破,可面对农村固有现实的残酷,农村无奈的教育在改革的风声下显得力不从心,太多理论与蒂固观念的冲突、思维与信念的冲突、追求与终极目标的冲突等摆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思考,教育的改革和现实之间的水火不容。

现实农村基础教育的弊病,是国家致力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地区,大数额的经济扶持和开发,从根本上缓解农村上学难的问题,让全体农村适龄儿童按时入学接受教育,这是我们不可置否的大好趋势,也是民心所向的伟大工程,可这些扶持和投入,虽然解决入学难题,可改革的减负思想,并未真正达到预期的目标,反而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加上近年来对安全问题的敏感性,似乎安全替代了学生所有的玩耍与娱乐,整天埋头于书海之中,是教育的改革所向还是现实所驱使,这便是现实的难题之症。

新观念、新思维在教育中的运用,不可谓说是好事一件,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润物细无声地蔓延在农村基础教育的身上,可城市与农村现实的差距,基础教育的迥异之别,农村在一定程度上对新思维新观念的接受缺乏应有的条件和设施,更缺乏实施的资本,搞不好将毁掉一切被受实验的骄子,本来就薄弱的农村基础教育基础,缺乏成功的实验教学,没有因地制宜的理念为后盾,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叹息,更多的是人才的损失,一旦失败,将是无可附加的境地,到那时谁会为此买单呢,这还得是为人师表者的责任,这诸多不得已让我们身为教育者引以为鉴的东西,因为“我们把别人的学问和见解保存下来,便算完事了吗?我们必须把它们变为自己的。”这才是改革后的根本所在。

以改革的发展来看,祖国的大江南北,从城市到乡村,从单位到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并同步实施着教育改革的新思潮,新理念,意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践行新教育思想,我们知道任何的改革都有它的价值所在,关键是实施过程中是否有益于人才的塑造和培养,因为它关乎学校的实质问题,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改革就要面临对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思维观念,实施过程中必将以学生为主体,虽然人具有可塑性的道理存在,可是失败的后果将是对学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虽有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人才的培养是不可从来的结果,当结果出现时,我们已是在时间的长河中走过太多的岁月和花费诸多的精力,换来的是一群人的失败,你说这是谁的责任,恐怕没有谁一马当先吧,“我们的忠言是: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走他为自己开辟的道路,不被权威所吓倒,不受行时的观点所牵制,也不被时局所迷惑。” 因为我们输不起,更付不起这无可挽回的代价,只有正视现实的存在,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另辟蹊径,找出适合而具有开发力和实用性的东西,投入进去方显教育的实质,只有这样才让传道、授业、解惑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实在的行动,才能真正体现人文素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是教育者所认同的理念,那么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离成功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巴基斯坦]阿卜杜拉·侯赛因:《悲哀世代》第582页。

【2】[俄]克雷洛夫:《两只桶》,《克雷洛夫寓言》第193页。

【3】[俄]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第231页。

【4】[法]蒙田:《蒙田随笔》第145页。

【5】[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第1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