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游戏教育的几点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2
/ 2

关于游戏教育的几点思考

邓丽

四川德阳外国语学校幼儿园 618000

游戏是自愿自主自由快乐的活动,游戏让幼儿有了兴趣性、自主感、胜任感体验,游戏反应着、巩固着、促进着幼儿的发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长久以来,我也一直遵循着这一原则,支持着幼儿的体验,尽量在各类活动中让幼儿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活动,以达成既定的教育目标。

一、教育游戏化,游戏教育化

“教育游戏化 游戏教育化”这组合不同的两句话:教育游戏化主体是教师,以教师的既定目标以游戏的活动形式来完成教育内容,是教师在前幼儿在后;而游戏教育化主体是幼儿,是以幼儿的发现、生成的话题为内容,是幼儿关注关心的问题。作为游戏教育化就目前来说我们还达不到这种层次,如何将教育做到游戏化是目前我们可以探讨的话题。

在一次观摩中研讨中,来自上海的郑宏老师一堂《猜猜乐》,让我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郑老师组织的也是一个游戏活动,猜谜者背对图片,下面的孩子要仔细看屏幕上的图片,并根据图片为猜谜者提供相关信息,直到猜出来为止。游戏开始了,这次的图片主题都是和祖国相关的,国旗、天安门、熊猫、京剧脸谱、牡丹等,孩子们在猜的过程中绞尽脑汁说出和该图片相关的信息,猜的人侧耳倾听、认真思考,大家相互鼓励、相互竞争,描述的过程中,如果不会的自己不知道的,在老师或其他小朋友讲的时候都是那么专注的思考、在记忆,在此过程中,幼儿了解了那么多我们国家的独特的文化、物质等,真正的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比起以往的传统方式:拿出图片干巴的讲述,幼儿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的效果不知强了多少倍。这样的方式才是幼儿喜欢所乐于接受的,这样掌握的知识掌握的能力也才真正的牢固,在此活动中,幼儿的竞争意识、语言表达、协作等非智力因素、社会性都得到了发展。

二、关于集体活动和游戏材料

游戏教育要求我们有大教育观。数学活动《小花园》,这个活动的目标是观察物品的特征并进行计数,学习将物品形状、颜色和数量进行二次对应。在组织该次活动时,我首先进行了目标分解,第一次进行了形状、数量的对应,通过找朋友的游戏让幼儿理解了标志的意义,知道了同类物体可以用一个标志代替,也明白了按物计数。接下来我给幼儿展示了我制作的操作卡:数量很多的各类实物卡、数卡、色卡和标志,并把这四类放到了四个不同的盒子里,再用一个盒子盖子作为操作板,请幼儿进行实物与数、颜色、形状的对应。在投放这个“魔法板”的时候,我就觉得幼儿玩的坚持性可能不强,不太容易激发大多数幼儿的兴趣,但是我确实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

也是在一次教研中,我们提出来了“让幼儿忙起来,让所有幼儿忙起来”,不管投放什么材料,一定要想到孩子的后期操作,想到这种操作孩子会不会喜欢,游戏不是作业单,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有兴趣主动地去玩的活动。接下来我看到我的孩子们很大兴趣的投入到了游戏中,并和小朋友合作摆出了很多数量不一、颜色不一、形状不一的“魔法板”但是这种兴趣持续的时间不长,玩了一会儿就又去找其他的材料了。我一直就在思考应该怎么改进?回到班上,我看着自己花了很多心思制作的游戏材料琢磨开了,我想还是让孩子们试试竞争游戏吧。我在魔法板的四个盒子边上制作了小红旗,这是给成功者的礼物,没有成功没来玩的小朋友不能得到红旗;还可以两个小朋友竞争,谁在相同的时间里,完成得最多谁就是获胜者,谁就能得到小红旗。

回头看看我的教学活动,只是针对一个目标点设计了攻克这个知识点的游戏,缺乏一个大游戏观,把目标细化为每一步。目标要定位在自己的整个活动中,以幼儿为中心,以兴趣为出发点,设计整个活动,将这个活动融为一个大的游戏,不再将目标一一割裂开来。在每次游戏中,逐渐将教育内容内化为幼儿自身的需求,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幼儿的各方面的能力。

三、关于规则。规则的遵守是保证游戏有效进行的必要前提。

在我园的体验区学习研究中,规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在一次观摩上海老师的活动中,老师的每一个活动里,都无所不在的提出规则,而孩子们却对规则是那么的尊崇,没有哪一名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违反规则。参加活动的孩子不是他们自己的班级幼儿,而是借班上课,他们为什么会无一例外的遵守规则呢?我在仔细的观察、思考着……

首先,游戏本身对幼儿的吸引;

如在观摩活动《烤香肠》中,规则是两个小朋友必须协商角色才能开始游戏,做香肠的小朋友必须双手紧握在胸前,确保安全,烤五次香肠才能熟,必须等到烤好五次以后两个小朋友方可互换角色,再次游戏。这里面的规则有协商、自我保护、运动(烤五次)等内容,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兴趣浓厚,并且是严格遵守游戏规则,我们观摩者担忧的会踩到做“香肠”的小朋友的现象一次也没有发生,这是游戏对孩子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孩子们自发自觉的对游戏规则进行了遵守。

其次,规则是游戏内容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没有单独割裂开来;游戏的规则也成为了游戏的玩法中的一部分。

在《猜猜乐》游戏中,游戏的规则则是猜谜者不能看图片,提供信息的幼儿不能说出图片的名字,每次可用一句话描述这样东西的特征,猜出后要和提供信息的朋友握握手。在这个游戏中,玩法也就是规则,必须要遵从规则,游戏才能正常进行下去。在整个活动中,台上的孩子和台下的孩子积极互动,台下的每个人都在思考怎样用一句话准确描述画面的特征,台上的孩子也在紧张的将台下提供的信息进行整合、梳理,最终成为正确答案。

第三,老师对幼儿的观察细致,指导到位,评价及时;

在每一次活动中,组织的老师都能和孩子们进行有效地互动,认真观察孩子们的回答与现场表现,并及时的进行回应。既面向全体幼儿,又兼顾了个别能力较弱的幼儿,并给了能力强的孩子不断思考的空间。所有的孩子在游戏中都放开了自我,不断地挑战着自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

结合自己长久以来在区角中的实践,我将对我的规则作如下调整对规则。

首先加强日常的观察记录,了解孩子们在这一区角中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是材料提供上的还是进区规则上的?是孩子之间的还是由于老师考虑不周没有想到更多更细致方法导致的?

其次对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进行讨论,是材料投放上的问题立即调整材料,将规则蕴含在材料中,于玩法上将材料的规则隐性化的呈现给孩子;是孩子之间的问题出现,立即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形成新的规则,制约大家的不合要求的行为,让游戏进行得更加有序有效;

第三不断调整自己班级幼儿对规则的认识,让幼儿以自我的行为告诉大家,遵守规则的行为带给大家的都是方便的,让大家都能慢慢的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

第四,投放新材料之前,一定要和幼儿进行新材料玩法与收纳、整理的规则讨论与制定,有正确的示范,幼儿在玩的时候就会自然减少不正确行为。

第五,设置了每个区的小区长,让小区长对自己的区角进行监管。

班级改进后现状:

通过一段时间对规则认识的调整与老师的指导,在区角中有的人数控制经常超编的现象得到了改善,大家知道了相互避让,玩某种材料时也会在相对集中的区域进行游戏,相互之间的干扰大大降低了。

在调整了材料的收纳盒之后,收放材料耗时降低,并基本能整齐收放;并且每个区角都能有幼儿进行监督与管理了,幼儿的自我管理与内省能力得到了提高。

以前幼儿想换区玩的时候,基本上都是自由的进出某个区角,没有观察这个区角的人数是不是已经满额。现在,幼儿基本会去看看那个自己想去的区角的印章数是不是和规定的一样,一样的都会等一等,等里面的人出来了自己才进去,换区得到了幼儿的自动自主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