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问题导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2
/ 2

试论“问题导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熊烨

兴业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问题导学”是一种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教学的方法,这与传统的知识传输教学不同,主体在于学生的思考而不是教师的讲解。在此过程中,教师仅是起到设置教学问题和引导学生思维的作用。本文即是从课前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预习、课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和课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三个方面,对“问题导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阐述,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问题导学;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知识教育模式已不再满足当今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一种注重学生问题思维引导的教育模式逐渐形成。所谓“问题导学”理念,指的是教师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此既能够有效锻炼和提升小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同时又能够加深小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也充分说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其在传授学生以数学知识时,不能只是讲述课本知识,而是需要以传授学生思想为主,逐步培养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如此才能实现小学数学的高效教学。

一、课前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预习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开展数学知识教学时,其应当重视预习教学。但是,教师不能将预习的权利完全交接给学生,而是需要提前为学生设置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预习效果。具体而言,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可以提前讲明预习要求,并且提出预习的具体问题,这也是为学生的自主预习提供思路。在次日开展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首先需要就预习问题进行提问,以检验学生是否预习以及预习的成果,并且还可以从预习的成果之中了解到小学生对今日所学知识的疑难点,以为今日的课题教学提供指导。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之前,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设定预习问题,比如“生活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长方体和正方体主要是由哪三部分组成,各自又有哪些特点”“正方体和长方体各有几条棱、几个顶点、几个面”“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属于什么关系”“寻找一个正方体纸盒并沿线将其剪开,能否找到各自的对应面”等。这些问题都是次日课堂教学的重要知识点,通过引导学生自主预习以上知识点,能够很好地促使学生对该类知识点进行有效性的思考与学习。在次日课堂上,教师既可以通过抽查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们的预习情况,同时也可以通过收取学生预习作业的方式,检查和了解全班学生的预习效果。比如当老师发现学生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熟练,但是对于寻找展开长方体和正方体对立面这一知识点预习效果不佳时,其就可以将该部分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以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实现高校教学。此外,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直接提出自己在预习知识时所产生的困惑,然后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教学,以促进全班学生整体思考,优化教学效果。

二、课中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课中设置问题,指的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其不要按照课本教材的顺序,直接性的将知识传达给学生,而是需要在将知识转化成为问题之后,通过向学生进行提问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的方式学习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比例”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一张图片进行放大,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张图片间的大小,然后比较两张图片间长边与长边、短边与短边以及各自长与宽之间的比例关系,从而启发学生思考比例的特点。同时,教师可以变换出题结构,即告诉学生一张图片长与宽的大小和比例,要求学生计算或者绘制出比例调整之后的图片大小。这种通过始终向学生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相比于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是比例的教学效果更佳。小组合作式的提问教学则需要老师先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再向学生抛出具体问题。这里需要注意的主要有两点,一是对学生分组的科学性,即要保证小组内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促使小组学生能够展开更为充分的问题讨论;二是所提问题的深入性,加大学生集体探究问题的难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小组合作问题教学的效果。依旧以“比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然后抛出问题,比如“什么是‘比例’,请举例说明”。然后,教师即可将学习探究的权利交给学生。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可以进行巡场监督,以了解学生们的探究思路。同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学生小组的讨论之中,以启发学生思维。在学生探究结束之后,教师即可对各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并针对各小组对“比例”的认识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掌握该部分知识。

三、课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运用

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传授学生以知识的目的不是回答在试卷上,而是运用到生活中。这也正和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的教学理念相统一。当然,通过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也是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学习和理解的重要方式,由此也足见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重要价值。教师在设置课后问题时,要注重设定问题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将二者恰当地衔接起来。具体的开展方式可以多元化,既可以要求学生自身独立完成,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自行组合的方式合作完成,同时还可以要求家长协助学生一起完成等

例如,在教学“大树有多高”一课之后,教师即可引导学生就学校内各棵大树的高度进行测算。对此,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自行分组,然后根据学生们的分组情况分别为其指定生活作业任务。此时要注意作业设定的重复性,以便于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在学生具体作业的过程中,还要注意要求学生将思考的过程以及测量的数据全部记录下来,最后才是大树高度结果的计算。最后,教师可以让测量同一棵树木高度的小组互相印证,针对其中的问题则共同协商解决,最后才是将作业结果交付上来。针对测量同一棵树木高度存在异议的小组,教师要注意比较两个小组的不同测量数据和计算方式,以寻找问题的根源,然后再对其予以针对性的指导。此外,教师还可以以此做延伸,即引导学生将“大树有多高”的计算方法推广到建筑物的测量、旗杆的测量等方向中来,并且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夜晚又该如何测量大树的高度等,这种拓展性知识运用的教学方式也是打开学生思维和加强学生知识理解与运用的有效方式。

总而言之,“问题导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并不轻松,这需要教师首先从其传统的知识教学思维中跳转出来,发现并认同“问题导学”的优势与价值,而后才是逐步向着“问题导学”的方向做出转变。在开展“问题导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我反思,探究问题的设计方法以及自身在“问题导学”中的不足,不断改进和优化自身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效果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华.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考试与评价,2020(05):56.

[2]孙德亚.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J].启迪与智慧(中),2020(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