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3
/ 2

浅谈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王江琴

呼图壁县第六中学


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特别是小学生,养成教育尤为重要。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最让家长和教师棘手的就是学生的思想品德问题,如逃学、打架、小偷小摸、失足甚至犯罪。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某些学生有这些不良行为的呢?下面就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谈一下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家庭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人生就读时间最长的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但常有这样的一些家长,他们往往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把一切交给教师了,自己只需给孩子吃好、穿好、住好就行,至于教育,那就是教师的事,忘记了自己是孩子首任老师的职责。

在此,我想告诫家长,道德教育千万要慎重,可别因为你的大意逼孩子做不道德的事。例如对于“撒谎”这一“骗子”的前提之举就不能等闲视之。但不少孩子的这一坏习惯是被大人逼出来的。例:孩子不小心打破了东西,你不问青红皂白就把孩子打骂一顿,下次再打破了东西,如果你不在场,他有可能就不承认是他打破的。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你惩罚了他,下次就有可能改分数,不让家长看卷子谎说教师没发卷,或者为了怕挨打采取考试时抄书或看别人的答案等作弊行为欺骗家长和老师,还有一个很普遍的不良做法是:当孩子做错事后,简单粗暴地逼孩子作口头或书面保证。孩子自制力差(大人且不能保证自己不重犯错误,何况小孩子呢?),往往会不自主地重犯做过保证的错误。这些都等于是不自觉地逼孩子撒谎,不遵守诺言,这都是不良道德行为形成的根源与祸水,家长切不可粗心大意,以免造成后患。由此可见,家长的道德修养、言行举止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所以,家庭是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首要环境。

父母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德育教师,首先要端正思想道德,破除陈旧观念,“重在教子做人”,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习惯,增强子女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次要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尚的社会公德,还要有健康的家庭美德,各方面都能给予子女做榜样。

二、学校对学生行为的影响

学校是学生第二个“家庭”,教师好比学生的父母,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艰巨任务。学校因确立“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的养成教育指导思想,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目前有些教师在教育学生上存在许多问题,批评学生不讲究方法,学生犯了错误,不是说服教育,而是大众场合数落学生,伤了自尊,致使该生感到同学们面前“丢面子”,于是“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那么,教师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呢?

1.组织学习,规范训练。

在平时,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教育重点,检查学生校纪校规等日常行为规范,通过思想品德课的理论灌输和班主任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的强化训练以及学校检查督促,不断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标。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如: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校园内奔跑、追逐,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作业不拖拉。课余多看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有了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学生就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

2.加强少先队的自主性教育。

把法规和德育教育寓于少先队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在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习惯的时候,光空洞的说教是不行的,要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认识使其“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学校应组织学生参加多种社会现实活动,进行良好行为训练,把道德原理转化为行动,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信念。如:开展主题队会,让孩子在活动中体会到如何改正不良行为,如何做人。给敬老院的老人献爱心,让孩子从小有礼貌,尊老敬老,清明节,去扫扫烈墓,让学生从小受到革命教育,珍惜学习机会。

3.每一位教师都要努力用爱施教。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提出,教师对学生要有“母亲般的爱”,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也曾说过:“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对品行不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不能贯以训斥,投以厌烦的目光,或不闻不问,而应给他们关心、爱护、帮助和体贴,使他们感到学校和老师的温暖,从而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4.做好家访工作,全面了解学生。“家访”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传统方式。但,家访不是“告状”,教师在家访过程中,要注重对家长的信任与激励,同时也要对学生充满希望,学生犯错误时要家访,取得家长配合;孩子取得进步时也要家访,因此此时家长心情特别好,心中充满希望与信心;当然愿坦诚相待,紧密配合。

总之,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强化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就需要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形成共同责任,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抓住时机从点滴做起,只有长期、反复、不断强化,加深烙印,习惯成自然来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工作非常的艰巨,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