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析从三国时期得到的外交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4
/ 2

辩析从三国时期得到的外交启示

刘昭阳

辽宁省抚顺市第十中学 辽宁 抚顺 113008


摘要:外交始终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利益,外交目标必须始终以国家的实力作为基础,不可以透支国家实力,应当妥协的时候是理性外交,对盟友不能一味地忍让和迁就,应当坚持的时候坚持,应该斗争的时候斗争,民众的口碑并不代表外交的事实,外交的事实也无法与民众的口碑相对等。三国时期作为群雄并起的时代,是外交风云变幻和外交人才辈出、外交十分精彩的时代。毛泽东同志就主张三国“要看战争,看外交。”虽然三国只有魏国、蜀国和吴国三个国家,但是其外交斗争十分尖锐、复杂。当下,探索三国时期的外交对今天外交事业的发展仍然极有启发。

关键词:三国时期;外交启示;历史

引言

国家与国家之间利害关系最为主要,其他都处于次要关系。大国外交其他关系都是次要的,彼此之间有利益关系则相互合作,存在利害关系就分开,外交关系的趋向主要取决于彼此之间的利害关系。在三国时期的外交就是如此。比如“吴中对”和“隆中对”都是三国时期外交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对策,对当时的战略布局和外交走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直到今天都是我国古代外交历史上的经典战略。从外交的角度来说,通过对比研究“吴中对”和“隆中对”,不仅有较强的历史意义,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利害关系决定外交趋向

在三国时期,曹操大兵南下,灭了荆州,将战争的矛头的直接指向孙和刘,当时二人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投降曹操,一种是二人联合击打曹操,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方法。在当时,曹操实力最为雄厚,孙权和刘备仅仅凭借一方的力量是很难与曹操相抗争的。因此,只有共同合力抗争曹操,才能有成功的希望。因此,当曹操准备南下的时候,孔明和鲁肃提出了“合力抗击曹操”的决策,这一决策符合当时双方的共同利益,所以刘备和孙权都乐于接受。但是在赤壁之战结束之后,因为刘备和孙权在荆州问题上存在矛盾,双方已是“同床异梦”。荆州作为战略要地,孙权为了自保,一定会索要荆州,刘备为了北进中原,绝对不会将荆州奉还给孙权。从荆州之争来看,刘备和孙权执着于眼前的利益,过于计较荆州的得失,忽视了曹操这一劲敌。因此,孙权和刘备都寄希望于武力解决问题,而曹操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曹操和刘备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不可能和解,因此,曹操将“橄榄枝”抛向于孙权,意图以江南为诱饵,暗中指使孙权袭击关羽,自己坐山观虎斗。在曹操一系列操作之下,阴谋得逞,使得孙权和刘备的和盟瓦解,大意失荆州。后来刘备伐吴失败之后,刘备和孙权出于共同抗击曹操的共同利益,不得不重新结盟,又从敌国重新变成盟友,共同抗争曹操。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没有永远的敌人,也不会有永远的朋友,一切都以国家的利益关系作为转移。当前,我国在处理外交关系上,必然会有利益共同方和分歧方,不论何时,我们都应当秉持着共同的利害关系处理外交。

在外交使者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诚实类型,一种是狡诈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外交使者都是有智慧的,没有智慧的人必然无法担任外交使者。因为外交是十分复杂的,如果一不小心或者是无知,就会走错步数,使得国家利益遭受损失。对于狡诈类型和诚实类型不可能一概而论,对于利益相悖的一方,彼此的斗争就是你死我活,没有诚实可言。对于盟国,或者是合作的国家,就要讲究诚实可信,不然,没有信任作为基础的外交关系必然难以实现长久的合作。后来蜀国和吴国的破灭就是此种原因之一。鲁肃性格诚实,在处理外交关系上尤为如此。在促进刘备和孙权抗击曹操之后,不管任何情况,鲁肃都是一种坚持对外战略,这是因为他在处理对外关系上有着超前的眼光,他认为只有巩固蜀国,并与吴国结盟,东吴才能立足于天下。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在对外荆州问题上,鲁肃与周瑜观念不同,周瑜与孔明不和,想要武力解决荆州问题。但是鲁肃主张协议解决。因此,鲁肃在世的时候,虽然孙权和刘备因为荆州问题矛盾重重,但是结盟关系仍然可以维持。在孙权使用武力夺取荆州之后,蜀国和吴国的联盟破裂,夺取荆州是鲁肃为孙权制定的战略。但是巩固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关系上,鲁肃始终使用和平手段解决荆州问题,但是孔明却一再使乖弄巧,不信任于盟国,使得双方的矛盾得不到解决,并呈现加深的趋势。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孔明与鲁肃相同,都取得了一定的外交成就。

  1. 法治是最佳之法

陈寿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说:“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约官职,从权制。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贵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受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陈寿说“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可以做到不因情废法。其中诸葛亮斩马谡就是典型的证明,马谡是诸葛亮的义弟,二人关系良好,异于常人。诸葛亮南征过程中,马谡奉命前来慰问。因为诸葛亮赏析马谡的才能,马谡虽然后辈,诸葛亮仍然虚心向他请教。后来诸葛亮七擒孟获服其心,使得蜀汉从此无后顾之忧,对于安定后方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马谡是一位有计谋的人,诸葛亮对于马谡产生“深加器异”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但是,刘备对于马谡的看法却并不相同,诸葛亮认为马谡是当世之英才,刘备却说言过其实,小材大用,甚至在临终之前派人向诸葛亮叮嘱这些话,可以看出,刘备并不认同马谡这个人,他知道诸葛亮一定会重视马谡,担心马谡会误事。而诸葛亮与马谡共事的时候并未发现这个人的毛病,一直十分重用他。这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和刘备两个人对于马谡产生的情感不同,刘备一生征战沙场,才能基本是在实战当中获得。而诸葛亮听到的都是马谡空谈兵书,事实上与实际的战争并不符合。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主要是参与决策,管理内政,实战经验并不丰富,一时间很难看出马谡是在夸夸其谈。

因为诸葛亮信服马谡的才能,才对马谡委以重任,甚至将马谡作为继承人进行培养。情感就像是一张薄纱,人们一时间很难看清对方的真实面貌,聪明如诸葛亮仍然很难看穿。后来因为诸葛亮和马谡共同在街亭战斗,因为马谡缺少实战经验,只是照搬兵书,王平苦苦上谏不听,最终被司马懿突破,大败。对此,诸葛亮竟然无所布局,被迫撤军,如果不使用空城计,将很难全身而退。这个时候,诸葛亮方明白自己用人出错,街亭丢失主要是因为诸葛亮错误使用纸上谈兵的马谡,对于此次战争的失败,马谡负直接的责任。此时不处理马谡必然无法服军心,这对于诸葛亮是一个伤感情的事情。因此,马谡被斩杀之后,诸葛亮在坟前痛苦,以至于无法宽恕自己,上表自贬:“臣本庸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铖,以励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在诸葛亮泪斩马谡中可以看出,对于犯错的人,诸葛亮能够做到执法不忘情,我们在实施外交中,应当知人善用,始终坚持法治这一维度,执法不忘情,扎实走好每一步。

结语

综上所述,三国时期是外交精彩不断的时代,我们从三国时期外交上著名的外交战略对策,对于当下我们的战略格局和外交走向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应当以史为鉴,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曰美.儒学在朝鲜半岛三国时期的传播与本土化[J].国际汉学,2020(03):113-119+204.

[2]王越.论汉末三国时期易代模式的演进[J].河北学刊,2020,40(04):213-218.

[3]于天宇.移民政策在汉中军事争夺中的演进——以战国秦汉三国时期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04):140-145.

[4]张维慎.论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的目的、行走道路及粮草供给[J].地域文化研究,2020(02):98-111+155.

[5]杨子健.例谈三国时期士人政治立场转变及影响[J].文学教育(上),2020(03):164-165.

[6]张宁,李龙胜.试析三国时期辽东格局——中原势力与高句丽的“和”与“战”[J].东西南北,2020(05):132.

[7]肖晨露. 诸葛亮外交思想及其指导下的刘氏政权外交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