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独具匠心的“榫卯”艺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3

浅谈独具匠心的“榫卯”艺术

耿婕

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210000

内容摘要:

榫卯,是中国古代匠人运用聪明才智将木构件以凹凸的方式相接合的一种基本连接方式,归其本身来看,木构件上凸出的部分,称之为“榫”,对应的榫头拆入的孔眼称之为“卯”,其结构精准,如有毫厘,便无法构成一件完整的手工艺作品。在当代社会中,凡是涉及到木结构的地方,都会有榫卯的身影出现,小到家具大到建筑,其精巧的构思,沉稳的设计,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美学中所蕴含的思想与文化。


关键词:榫卯 明清家具 桌椅

引言

提及榫卯,可谓古人的匠心之作,亦是工匠精神最极致的体现。榫卯为两器具接合的地方,运用榫卯结构的家具,整体无需使用其他材料,接口处严丝合缝,其制作工艺之精确,令人叹为观止。

榫卯结构亦是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所创造出来的重要文化瑰宝,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范围内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具中榫卯的衔接方式萌芽于商周时期,有考古研究者发现,早在战国时期,一些较为低矮的坐具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范围之内。茶几、案等,大多数为框架结构,连接通常以榫卯连接为主。随着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多民族大融合,致使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交融性;到隋唐及五代时期,人们着重于修身养性,为了解放双腿,垂足而坐变成了当时的流行风尚,家具也随之产生变化,由商周时期低矮的坐具演变成逐渐向较为高挑的家具形态演变,而此时的家具形制及其基本构造也在那一时期定型。在《通雅》记载中:“倚桌(椅桌)之名见于唐宋。” 也可看出唐代时期几、案高度的变化;五代时期画家顾闳中在《韩熙载夜宴图》中所描绘的家具使用陈设对此时期的家具形制做了充分的论证。明朝时期,中国家具发展在传统手工艺基础上继续推陈出新,工艺、材质、造型等多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家具构造日趋合理、形制更加规范、造型简约朴素、最大限度发挥了木材的特殊属性,明代家具在中国家具史上的地位达到了制高点。木式家具延续到清代逐渐落寞,其造型过于冗杂,且一味追求华丽富贵,风格逐渐洛可可化,家具史上的奇迹便不复存在。


明代榫卯结构家具形制勘察

作为我国璀璨的古代文化遗产之一的明式家具,其简练的构造、流畅的线条以及精细的选材方式都受到了古往今来学者及普通百姓的喜爱,同时,由于古代红木家具具有质地坚硬,耐腐蚀能力强,纹理细腻且不易变形的优点,因此深受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垂涎。而现代家具往往通过铁钉对木质家具进行固定,铁钉与木材相克,需要花费大气力硬将其挤进去,因此,这一过程极易造成木材损坏,正因如此,相比运用铁钉来连接断处,榫卯的连接方式有极大的优越处,这一点不仅可以极大提升家具内在品质,同时,也使得具有中国传统制作工艺的榫卯结构家具更具有收藏价值。

明代红木家具受人推崇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其便捷的维修功能和便利的运输途径。由于木结构家具运用榫卯的方式将家具进行拆分再组合,因此许多红木家具是在到达指定地点之后再进行组装,这样的组合方式,不仅节省了人力成本,也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

英国家具设计大师Thomas Chippendale(汤玛斯·齐本德尔)在他1754年出版的《家具制作指南》中明确指出世界上三大家具可圈可点,其中明式家具便占有一席之地。明式家具设计之初便十分注重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协调关系,且将人体工学中所涉及到的功能展现到了极致。明式家具中舒展流畅的线条完美贴合人体的自然生理曲线,柔中带刚,挺而不僵,各个部分被恰到好处的接合为一体,坐卧之间得到了无尽的放松与享受,给大众展示出朴素、典雅、大气、庄重之感,其所注重的自然之美更是被大众津津乐道。在王世襄的《明式家具研究》中提到“靠背椅”,此座椅的特点顾名思义只有靠背、没有扶手。椅子的靠背包含两根立材和居中的靠背板构成,椅子的种类又依照搭脑两端是否出头来拟定具体名称,搭脑出头而靠板具中的,匠人通常称之为“灯挂椅”,灯挂椅往往会将搭椅披挂于椅背上,高耸的椅背将富丽的锦绣完整地展示出来,即使没有椅披作为衬托,覆盖着天然纹理或复杂图样的背板也十分庄严大气。由于此类型的靠背椅没有扶手,所以在使用时没有太多拘束,因此,靠背椅是明代时期最流行的样式之一。另外一种椅子形制称作“扶手椅”,其中 “玫瑰椅”便是扶手椅的代表作之一,其形制较小,用材单一细腻,造型灵动美观,多数以黄花梨制成,宋朝时期,刘松年所绘《十八学士图》可以看出,此时玫瑰椅已成为一种当时流行的椅子形制,发展至明清时期,逐渐演变成一种定式。不管是文人雅客,还是阁中佳物,至今我们所看到的玫瑰椅,样式大多是极为相近的,椅子通常会在靠板上做文章,或中空,或雕刻,椅子对于用料粗细的控制极为精细,这也成为了匠人能否将一把玫瑰椅所呈现出来的灵动婉转表现的恰到妙处的标志。

此外,不论是雕刻、亦或是镂空、还是描或是镶嵌都是明代家具手工艺人所常用的基本操作方法,人们每当谈起明式家具,均赞口不绝,其以设计之精良、用材之细腻赢得了大众的口碑,总而言之,明式家具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其结构合理,制作严谨,明式家具集众家之长,家具采用榫卯结构,直接采用嵌入式构造法,木质坚硬,即使将其放置在潮湿环境中,对于家具本身所受到的打击微乎其微。在椅背处,往往只有两只单薄的立柱,因此匠人加以牙板、券口、卡子花等进行连接,兼顾功能的同时又注重了其艺术性,是如今家具设计很好的范例;其二,造型洗练,充分运用线条特性对家具进行装饰,明代家具在一代又一代匠人的精心改造发展之下,其造型比例匀称而协调,同时,家具中所强调的流畅的线条更是将这件工艺品的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第三,明式家具的装饰性和实用性的统一也为现代家居设计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家具所运用到的装饰效果丰富而没有堆砌之感,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恰如其分,整体观之,其所蕴含的深厚的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远远超出外观上给人美的体验。由于设计者多为文人,因此明式家具由内而外所散发出普通家具没有的意匠之美。淡而雅,温而润,若有若无,若隐若现,明式家具给人带来无尽的禅意。


清代榫卯结构家具形制勘察

清代家具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便是清朝初年至康熙年间,在这一阶段,不论是家具风格、造型、制作工艺,都是以明代为基础进行发展延续的,且在清朝初年,家具的造型特点依旧延续了以往简约的设计风格,制作材料也以紫檀木为主,然而在清中期以后,紫檀木的锐减也让匠人不得不考虑重新更换制作木材,因此,这一时期多以红木进行取代。

第二个发展阶段在康熙末年至嘉庆年间,这一时期,人们生活富足,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并且社会经济发展平稳运行,史料记载这一时期为“康乾盛世”,因此,这个时候的家具数量极度充沛,人们在注重造型的同时也更加讲究细部刻画,精致的雕刻工艺也在此一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家具在造型设计上为了满足皇家尊严,更加浑厚、庄重;在细节刻画以及用材方面更加富丽堂皇。然而,正是这种不留空隙的过分装饰,让原本轻巧简约的木式家具变得沉闷、繁琐。往往一件家具作品同时运用诸如雕刻、镶嵌、描金等多种设计手段,而在取材方面,多种物质混杂,此种设计不免有争奇斗富之嫌。

众所周知,明式家具在发展初始阶段使用的原材料有很大一部分为黄花梨木,榉木、紫檀、枨木等也会进行搭配使用,发展至雍正、乾隆年间,紫檀木一举成为家具制作的首选材料,其他木材逐步缩小使用频率,此种状况发生也许是由于黄花梨木资源稀少,中国政府曾派遣官员从南洋进口名贵木材,这其中也包括紫檀木,然而,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多久,南洋所产的黄花梨很快供不应求,加之紫檀、黄花梨这样的名贵木材生长速度较慢,明代开始便大肆使用黄花梨木,到清代所剩不多,政府便只能拿紫檀木取代黄花梨的位置。相关史料记载,于雍正时期,王室成员如若需要使用紫檀木制作家具,还需向上级请示,经过层层批准,方才可使用紫檀木,由此可见珍贵木材在清朝时所剩不多。

明式家具发展至道光、嘉庆以后,国家家道中落,国内饱经战争洗劫,社会经济持续低迷。同时,随着入侵者将外来文化引入国内,中国传统家具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在广东一些地方,其家具设计过分追求女性线条美,因而装饰繁缛,深受洛可可风格的“荼毒”,制作工艺极为粗糙,木材选料要求也相对降低。因此,这一时期家具的可研究性并不是很高。


榫卯结构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的“天人合一”,它所传授的便是人与人、人与天、人与社会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这也是中国人几百年来的生存之道,然而,国人同样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论运用到明代家具设计制作过程中。山间树木恣意生长,周而复始,从未停下前进的步伐。木料中水和氧气均衡,在历经岁月的洗涤之后,每一件家具作品都可称之为家具中的翘楚。

如果将原材料比作家具的皮囊,榫卯结构便是这“翘楚”成败的关键一步。作为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构造要素,榫卯在中国古代家具设计中,也是独具匠心的。在历经千年历史的沉淀下所散发出来的独特的构造方式,无不展现着大自然和人和谐共生的情境,从而也达到了实用性与美观性合二为一的最高境界。然而,不论是家具还是建筑,都不可能做到千年没有损坏,榫卯是由不同方向、不同卡槽相互咬合进行衔接的,在没有任何外力干扰之下,不出意外会发生脱落现象,然而,现如今诸多明式家具被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正是这种一正一反,一阴一阳的结合方式,让家具内部产生微妙地平衡,从而延续了这件工艺品的生命,也正因如此,明代家具不仅是房间的一件陈设品,更是一种文化形态的代表,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在这一阴一阳、一盈一亏之间,充分彰显出老祖宗“阴阳互补、虚实相生”的文化涵养与职业理念。

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一直以谦虚著称,中国设计亦是如此,榫卯中所蕴含的智慧可谓“视之不可见,运之不知其所触,泯然无际,经物而物不觉”,古代劳动人民也许没有现如今如此发达的电子和机械设备,却可以将榫卯技术演绎的出神入化、细致入微。如果我们观看明式家具的制作流程,我们不难发现,家具中每一件单体所蕴含的结构都有据可依,他们并非单一体,其对应部分便类似于阴阳相合,结构双方互为依存,相互之间的作用力使之达到平衡的状态。明式家具传承至今,使得现当代多少家具作品延续了古代含蓄空灵的艺术设计风格。榫卯的职责,从连接结合处,转到追寻家具设计新的可能性,这也便是榫卯结构中所蕴含的新的奥秘。


结语

贡布里希曾在《秩序感》的序言中写下“有一种秩序感的存在,它表现在所有的设计风格中,而且我们相信它的根在人类的生物遗传之中。”运用和制造秩序源于人类本性,作为传统木结构的连接方式,榫卯结构的产生、发展、繁荣也历经繁琐、复杂的过程,它不仅仅积淀着独特工艺理性,更表达了一些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榫卯,作为全人类智慧的体现,已经延续千年,其沉稳大气、朴实无华的理性设计风格更是给后人留下无限空间的设计灵感。

明朝也是我国文化体系的发展成熟期,在这一时期,朱程理学得以定型,王守仁所创立的“阳明心学”,王艮的哲学思想以及老子的“道法自然”哲学观念等都为明式家具的出现奠定了一定基础,明式家具是诸多文人思想荟萃所产生的结晶,体现了文人所提倡的向往质朴淡雅的哲学内涵。虽然没有文献直接表明明式家具的产生与道家思想有密切的联系,但在如此浓厚的哲学社会风气的影响下,设计师们一定或多或少将其转化为设计理念运用其中。文化修养是设计的支柱,明式家具在千百年来所积淀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韩世宝.浅谈文言文翻译方法[J].沙棘(教育纵横),2010.

  2. 胡柳.明式家具风格及其装饰特征分析[J].艺术百家,2008.

  3. 胡景初《中国家具木工工艺发展简史研究(上)[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3.

  4. 张明希.浅议明清家具的年代鉴定[J].时代文学,2015.

  5. 杨佳.浅析清代家具各时期风格形成[].城市建设,2010.

  6. 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08.

  7. 【英】E. H贡布里希.《秩序感一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杨思梁,徐一维,范景中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耿婕,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