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绘山水之绝唱,宋画翘楚传清音——解读《溪山行旅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2

图绘山水之绝唱,宋画翘楚传清音——解读《溪山行旅图》

王悦

( 临沂大学 山东省临沂市 276000 )

摘要:“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何在?作为一位嗜酒好道的“隐士”,范宽被描述为“居山水间,常危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乐趣,虽雪月之际,必徘徊凝览,以发思虑。” [1]正是这种寄情山水,忠于自我的心境,造就了宋画大师范宽。他创作的《溪山行旅图》,是我国古代山水画的优秀典范,被称为”宋画第一”。《溪山行旅图》为什么能成为宋画第一?本文将从构图,技法,哲学,意境,画家心境等方面赏析宋画第一的《溪山行旅图》。

关键词:构图,笔法,哲学,师诸心,宋画第一


一.面前真列——远望不离坐外

范宽的作品表现出五代宋初时期画家极其重视真实还原自然客体的特点。《溪山行旅图》的构图很简单,前景是画面中间的巨石,中景是赶驴的行旅和周围的环境,远景是占据画面三分之二篇幅以上的巨大主山。前后中景组成一个看似连续的空间景象。经营位置得当,每一处都很舒服。在这幅作品中,作者没有把本该离我们最近的山脚的巨大体形特征表现出来,反而打破传统,在该是山脚的地方安排了云雾缭绕的深谷,这样一来,我们就无法推测出近中远景的真实距离,正是这种不可估计的距离更把画面的山峰显得气势磅礴。在画面布局上,画家也是别出心裁,中轴线垂直构图,把主山放到最远,中景拉近,两者相互作用,又将难以实测的距离展现在读者眼前。这样的布局真实巧妙绝伦,让我们感觉我们就是溪山赏景。正如苏立文所说:“范宽的意图很简单,他要让观者感到自己不是在看画,而是真实的站立在峭壁之下凝神注视大自然,直到尘世的的喧闹在身边消逝,耳边响起林间的风声,落瀑的轰鸣和山径上哒哒传来的驴蹄声为止”[2]。

二.紧密严谨的笔致——写山真骨,造乎神者

范宽长于表现“风月阴霁难状之景”,落笔老硬,骨气嶙峋,气势逼人。《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通过画笔展现了气势雄伟的北国风光,诚辟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侦,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的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咂舌!”[3]这也正是范宽品质性格反映在他作品中的真实映照——性情高古,举止踈野,不举世故,浑厚雄强。范宽在技法上确有其成熟和独到之处,团块造型是本画造型公认的突出特征。范宽用最简单的几何造型为外型,深入雕琢石块的重量感,采用正面雕琢,由浅入深。静穆而生动。范宽的线如铁条,皴如铁凿,山如铁铸,树如这种枪笔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刚强有力的气势,融合于范宽的雄浑,精彩绝伦。在这幅画上用笔的主调有了长短两种线条。长线条触目可见,如山石的形廓,树木的枝干。这是画大画最后的一道手续,用浓墨甚至于焦墨在紧要处“提”一下,为的是大画须悬起远观,若不重墨提神,那就站立不起,于这里最要见画家的真实工夫。

范宽对“线条”的运用,有两点最使我们倾倒:一在它的转折,一在它的深。下笔匀直,先用粗笔重墨侧锋勾勒出山石峻峭的边缘,然后多用“雨点皴”和“刮铁皴”组合,在轮廓线内反复皴擦,很少留白,就好像西方素描的明暗画法。以黑白色调渐变强调主山的体积感、质量感和重量感。整个画面如巨石压顶“逼”近观者眼前。

三.融哲学入画,气韵生动

“笔以分其阴阳,墨以分其浅深。”[4]墨就是画面的神态,墨色活泼生动了画面就可以达到气韵生动的效果。《溪山行旅图》全画没有雷同概念的笔墨,这就是宋人格物穷理的写实精神。画面留白的极其巧妙,画家在用黑墨描写物象,勾、皴、点染,但高明的眼睛会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关注“白”的状态,所谓“计白当黑”,这同样是“阴阳”哲学思维的反映。另一种哲学反映则是,制造矛盾并化解之,即对立统一。《溪山行旅图》本身就是上整下碎的大对比,左低右高使中正的巨岩顿生欹侧顾盼之姿,大山的勾勒线条也是左边方折右边圆转,既是美学的需要,也符合自然山体在不同光照向背条件下生长的微妙差别,中景水口左边的山石处理得比较疏简,且边缘光滑,右边则茂密繁盛而边缘参差,布局十分精彩。再之,人含蓄于自然之中,这也是宋画的主题。在《溪山行旅图》中,山林间露出屋脊的楼观是种此中有人的含蓄;山路上行进的商旅队伍也是种有人居于此山中的暗示。可是居于此中者却并不现身,在这一点上,范宽是大得唐诗如“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或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妙谛的。与更像是一种禅思中的觉悟的梁楷的画面不同,范宽的画既是种老、庄的浑然与自然,同时还有着一个儒者所追求的、在存在风格上的(儒家思想首要的是种存在美学)崇高与肃穆。

四.师之诸心‑‑‑澄怀忘虑,物我冥会

意贵真,境尚静,真则无雕凿卖弄之弊,静可以窥天地之玄微。范宽归隐于山林,以观山川为乐趣,这份”静可达天人合一之真也“。[5]意境创造的真实在于画家性情的真实表露。” “仪状峭古"“性嗜酒、好道”,这些性格驱使他无心仕途,醉心自然,将胸怀寄托于山水’“以取其趣”体会自然的景况,观察自然的细节——“雪月之霁,必徘徊凝览”并从中得”悟前人之法未尝不进取诸物。范宽根据观察自然,将自然景象转化为内心的影像,将外在的客观事物,转换成自己笔下的山石树木,这些画面元素是画家精神的载体,绝非单纯的对景写生、再现自然,而是精神境界外化的途径与结果。

范宽用他独特的坚厚雄浑,丰富茂墨风格,达到了中国山水画的高峰。他独具一格的构图,巧妙的布局,丰富的笔触,博大的气魄,超然的意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着实是诚辟万人之作。.图绘山水之绝唱,宋画翘楚当之无愧!


参考文献:

[1] 郭熙,《林泉高致》[M],南京,鲁博林编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

[2] 陈玉圃,《中国山水画画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3.

[3] 殷晓蕾,《古代山水画论备要》[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6

[4] 王念祥,《古代山水画鉴赏》[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0.10.

[5] 吕澎,《溪山清远—两宋时期山水画历史与趣味转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1

[5] 手迹·心境一中国画创作谈[J],《福建艺术》1995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