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F-FDG PET-CT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影像表现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2

18F-FDG PET-CT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影像表现探究

闫瑾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核医学科 河南平顶山 467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 18 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 PET-CT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影像表现,并探究该显像技术在本病患者诊断鉴别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61例疑似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我院接受系统化检查与针对性治疗,在入院一周内接受18F-FDG PET-CT检查,同时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或排除多发性骨髓瘤,就多发性骨髓瘤患者18F-FDG PET-CT显像的影像表现,并就其在本病诊断方面的价值进行探讨分析。结果:参照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18F-FDG PET-CT显像在MM诊断方面的特异度为94.44%,灵敏度为90.70%,本组18F-FDG PET-CT检查示合并阳性病灶的40例MM患者,最大标准摄取值范围为1.42~16.21,SUV平均值范围为1.4~14.50。有34例合并骨质破坏情况,9例患者出现肾周肿块。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方面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能够从解剖结构、功能代谢方面提供清晰的影像学特征。

【关键词】18F-FDG;PET-CT;多发性骨髓瘤;诊断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发生在血液系统的增殖性恶性病变,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缺乏有效控制及治愈手段[1]。MM患者主要以浆细胞恶性增生、溶骨病变、骨质疏松等为主要特点,同时血清检查中可见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轻链蛋白(M蛋白),其发病率约占血液系统恶性病变的20%左右,仅次于霍奇金淋巴瘤[2-3]。诊疗中MM患者多为老年人群,其中50~60岁为本病的发病高峰年龄。及时有效的鉴别诊断是开展治疗的前提,18F-FDG PET-CT属一种新型显像技术,本文主要结合我院近期收治的部分MM患者的临床资料,就18F-FDG PET-CT显像在本病中的影像表现及诊断鉴别价值进行探讨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61例疑似MM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于我院接受系统化检查与针对性治疗,临床资料完善,男女MM患者各40例、21例,年龄44~83(57.83±5.71)岁,排除合并其他类型恶性病变、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及预期生存期不足3个月的患者。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我院接受系统化检查与针对性治疗,在入院一周内接受18F-FDG PET-CT检查,同时均经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或排除多发性骨髓瘤,其中18F-FDG PET-CT检查的具体方法如下:

1.2.1、检查设备:GE Discovery STE型PET-CT,3D符合线重建的PET-CT系统。

1.2.2、检查方法:开展检查前向每位患者介绍检查流程、注意事项等,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检查前须禁食6h左右,同时将血糖水平控制在5.0~8.0mmol/L以内,按0.2 mCi/kg通过静脉注射18F-FDG,饮用500~600ml温水,药物注射后保持情绪稳定休息40~60min后进行全身显像检查。采用PET-CT进行全身扫描,扫描过程中保持仰卧位,体部显像扫描范围为颅底至股骨上,3min/床位,脑显像扫描为4min/床位。图像扫描完毕后传输至后台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由两位以上的医师进行阅片,就MM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采用SPSS23.0软件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结果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结果比较采用c2检验,以P<0.05表示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18F-FDG PET-CT显像在MM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本组61例疑似MM患者中,临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MM者43例,其余18例均排除MM,18F-FDG PET-CT检查示合并阳性病灶40例,阴性者21例,参照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18F-FDG PET-CT显像在MM诊断方面的特异度为94.44%,灵敏度为90.70%,均较高,详见表1。

表1 18F-FDG PET-CT显像在MM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单位:例)

检查项目


病理组织学检查

阳性

阴性

合计

18F-FDG PET-CT显像

阳性

39真阳

1假阳

40

阴性

4假阴

17真阴

21

合计

43

18

61

特异度(又称真阴性率) = 真阴性/(真阴性 + 假阳性) ×100%;

灵敏度 = 真阳性/(真阳性 + 假阴性) ×100%;


2.2、MM患者18F-FDG PET-CT显像技术影像表现分析:本组18F-FDG PET-CT检查示合并阳性病灶的40例MM患者,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范围为1.42~16.21,SUV平均值范围为1.4~14.50。其中有34例合并骨质破坏情况,以溶骨性、片状、穿凿样骨质破坏为主要表现,6例出现骨质密度稍高同时伴FDG代谢活性稍高。有7例患者发生骨折,以胸腰椎骨折、股骨肋骨骨折等常见。有部分患者可见骨皮质变形、扭曲,伴膨胀性骨质破坏与毗邻软组织肿块。

40例合并阳性病灶的患者中,有9例患者出现肾周肿块, PET-CT显像可见肾区体积增大,边界毗邻不清晰,肾周与腰大肌可见多发性软组织肿块影。该9例病患均经由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MM浆细胞浸润。

有3例患者侵犯肺部,以肺部局部单发磨玻璃样结节影为主要表现,边界模糊不清,同时FDG代谢活性显著增高,经由临床病理检查证实伴远处髓外浸润。与此同时还有少部分病例发生髂窝、直肠、上腹部、腹膜后等的多发软组织肿块,均经由病例证实转移性病灶。


3 讨论

近年来MM的发病率有一定升高趋势,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骨髓微环境失调、染色体异常、信号通路异常活化等因素相关[4],18F-FDG PET-CT显像技术将CT对组织解剖结构的扫描,PET对组织功能代谢情况的扫描进行结合,从而为疾病诊断、鉴别提供更为有利的参考依据,在恶性病变诊断中应用广泛[5-6]。该显像技术可通过一次性注射实现全身广泛性扫描,对骨骼髓内、髓外、软组织等的显像分辨率均较高。将解剖结构、功能代谢两者结合,在骨质破坏不显著、髓腔密度无明显异常改变的病例中,也能够实现早期诊断,明确早期骨髓浆细胞浸润情况。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8F-FDG PET-CT显像在MM诊断方面的特异度为94.44%,灵敏度为90.70%,特异度及灵敏度均较高。40例合并阳性病灶的患者中,有34例合并骨质破坏情况,以溶骨性、片状、穿凿样骨质破坏为主要表现,6例出现骨质密度稍高同时伴FDG代谢活性稍高。骨皮质变形、扭曲、膨胀性骨质破坏的病例显像也较为清晰。合并髓外浸润的病例中,有9例患者出现肾周肿块,3例患者侵犯肺部, PET-CT显像可见明显的累及脏器边界不清、局部肿块等情况。

综上所述,18F-FDG PET-CT显像在多发性骨髓瘤中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较为切实的依据,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许伟.皮下注射硼替佐米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和安全性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20, 37(6):521-523.

[2]周慧星,陈文明.18F-FDG PET/CT在多发性骨髓瘤疗效及预后评价的应用[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8,31(3):227-231.

[3]Zhong X,Lim EA,Hershman DL,et al.ReCAP:Identifying Severe Adverse Event Clusters Using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s 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J].J Oncol Pract,2016, 12(3):245-246.

[4]赵松柏.联合应用靶向CD138和CD19抗原的CAR-T细胞提高对多发性骨髓瘤的毒性[D].苏州大学,2018.

[5]李国雄,刘志军,杨秀蓉,等.多发性骨髓瘤18 F-FDG PET/CT表现的临床研究[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8,28(5):848-851.

[6]杨天霞,王海涛,袁岑,等.18 F-FDG PET/CT在前列腺癌骨转移与多发性骨髓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9,11(8):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