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传承与文创社区的发展探索——以徐州市马庄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5
/ 3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遗的传承与文创社区的发展探索——以徐州市马庄村为例

1何颖 2 蒲颖 3罗露 4李怡萱

四川农业大学 625014


摘 要:徐州市马庄香包非遗是一个中华文明,能够充分彰显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智慧和人民群众精神的追求。徐州马庄村若想实施香包乡村振兴的战略,就必须继续传承和发展香包文明,通过建立香包文创社区,来走一条乡村经济文化繁荣之路。这正启示了我们,加强马庄村文旅社区建设,要立足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把徐州马庄村香包这个优秀的非遗和现代文明的基本要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把文化保护传承与资源的开发综合利用相互地结合了起来,让非遗古风文创社区的现代化变得更加有根之魂,在新的时代下呈现出一个更加历史悠久的徐州马庄香包非遗的独特魅力和风采,从而促进徐州马村旅游事业的发展,获得了更多的利益。徐州马庄香包因文创社区带动旅游的发展而更好传承,旅游因徐州马庄香包的渗透而更有内涵,既发展了旅游业,又传承了文化,可谓一举两得。

关键词:徐州马庄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文创社区

1现状分析

1.1徐州马庄村现状

马庄村,镶嵌着苏北大陆平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如今的马庄村,从苏北一个相对较为贫穷和落后的村庄,摇身而过地变为了中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面鲜艳旗帜。30多年来,马庄村已经走出了一条"文化平台、经济剧"共同发展的新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合力互赢,成为自下而上新型乡村社区建设的典型。

虽然近年来,马庄村紧紧抓住融入风景名胜区的契机,大力开发文化旅游、生态观光旅游,且现已发展成为潘安湖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民俗文化和体验区组成部分,将传统的香包手工艺文化作为马庄具有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批文化和旅游景点。但经研究发现,普遍文化社区里文化品类和活动繁杂,很容易让消费者眼花缭乱,而达不到真正宣传马庄村本土特色文化的作用。

1.2徐州马庄香包现状

1.2.1发展现状

2008年,徐州马庄香包被列为入选"十二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工程"项目。马庄香包是在继承中华传统手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在其内容与主题的改变创新上下了许多大功夫。习总书记于2017年12月12日赴马庄村进行实地考察,对马庄村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马庄村乡村文化建设都给予了足够的充分肯定,马庄村也迎来了知名度和旅游客流量的最高峰,为了能够让参观人员群体更加直观地了解马庄村的文化,马庄村在政府支持和领导下,在2018年初正式成立了香包合作社,建设"香包文化大院""香包博物馆",建成"马庄文创综合体",并先后设立了香包制造、电商服务平台、创业就业培训、实训孵化等多种专业项目。

但是传统的徐州马庄香包公司秉承传统的手工商品制作的理念,面临着耗时多,制作慢,功能小,徐州马庄的香包生产和制造技术师数量减少,香包行业的发展滞后,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等问题。面对窘迫的发展现状,"融入社会、融入生活、融入时代"的对徐州马庄香包的进一步传承发展刻不容缓。

1.2.2徐州香包与庆阳香包的对比分析

经过多年调查,庆阳市正在着力于建设民俗与文化传统产业的发展各种平台与陈列窗口,已连续主持举办十六届中国庆阳端午节的民俗与文化节。2008年,文化部将庆阳命名为"国家企业文化发展产业进行示范基地"。逐渐的湘宝刺绣成为庆阳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与之对比,徐州马庄香包在文化产业创新方面是较弱的。

1.3文创社区现状

1.3.1背景分析

根据最近研究数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文创企业共拥有20万个文创企业社区。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学蓝皮书》提到,2030年的城市化率将会继续提高66%~67%。未来每年至少将会让一个1200~1400万的中国年轻人走出这座城市,中国每年将在全国各地形成2万多个创业型社区。目前,中国社区的商业存量面积在7亿平方米到8亿平方米之间,标志着中国商业地产已经进入存量时代。

广义的社区是能够包含郊区和乡村地区,文化创意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是最好的融合点。乡村旅游包含文化发展的创意是近几年很流行且可简单有效进行的社区商业的模式。目前,全国许多地方正在火热地进行全球旅游开发,在文化创意介入领域有许多成功的经验。

1.3.2成功案例

1.3.2.1国内

四川成都的“幸福公社”就是其中一个成功的探索。幸福人民公社想方设法,通过搭建一个平台,吸引我们设计师和手工制作艺人来此工作安家,进而打造了“农村是景区、村民是创客、游客是消费者”的乡村文创旅游发展模式。经过十多年的不懈探索,幸福公社也创造了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已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文化创意团队30多个,通过技术创新培育了一大批乡村领军人才,实现了从居民区到养老、景区、创作者的跨越,成为西南地区农村综合体的典范,从默默无闻的农村小镇变成了著名的幸福公社,成为工匠们云集文艺村。

1.3.2.2国外

韩国的壁画村。与其他壁画村庄的作用差不多,无家可归的印第安人在这里定居下来,由于原始印第安部落对这个村庄的原始感觉,他们创造了最初被称为"印度村"的难民定居点,记录着从过去一直到现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细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时4000多名农民人们在此聚集,甘川洞的山坡上先后盖起了800多栋小屋和房子,后来改名为蚂蚁村,寓意是当地的居民像蚂蚁一样努力工作,忠于自己的生活。2009年在来自首尔各家建筑公司和相关企业的积极支持与大力投资帮助下,并且积极地组织动员了首尔市内5所高校建筑美术系的128位应届毕业生,分为五个艺术主题(最受欢迎、家庭、电影中的人生、自然界的演变、结束与新的起点)共同完成了50余件的建筑艺术作品。村子在不经意间刷新,保留了其分步家居形式的独特地域特色,并发展成一个文化空间,回想过去。重新装修空房子和胡同。同时,还建立了陶瓷制作的经验和天然染色体的经验,可以在村里欣赏和体验。

1.4乡村振兴现状

自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明确提出要完善"三农"等基础设施的任务之后,"新农村""富裕乡村""美丽乡村"先后形成了我们党和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奋斗目标,对于农村的支持和优惠政策接连不断,农村的面貌不断变化。""乡村振兴战略"再次在2017年十九大的报告上被明确提上了议程,乡村的变革也越来越迅速。

现代旅游业在我国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应将具有传统的香包非遗深刻的历史和其精髓,以及香包非遗因其旅游发展进步而更好的传承,旅游因其香包非遗深深的渗透而更加具有其内涵。把香包非遗融入到当地的旅游行业,成为当地的旅游特点,既促进了旅游行业,也使其传承了当地的文化,一举两得。香包非遗既具有实用性又兼具艺术鉴赏性,除了能够回归到生活节庆日用品的原始价值,还能被开发成为旅游相关产品。

2具体呈现方式

结合上诉优劣势分析,得出具体打造徐州马庄香包主题文创社区的计划:

一、恢复徐州马庄地区的生态,打造宜居乡村,建设乡村特色景点、装置等等,利用特色景点打造文创社区雏形。

1、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发展一个绿色生态宜居的乡村

2、以徐州马庄香包社区为主要元素,打造具有特色的空间设备、景点等,打造特色社区雏形

二、通过生态乡村、非遗社区来吸引更多的人才,招能引智,培养更多的乡村工作者带头人、乡村专业技术人才及农村实用型人才。

1、积极培育文创经济主体,提供创业平台,吸引人才

2、邀请专家学者、创业大咖等来到社区进行人才的培训

3、积极进行引导学生创业,成为致富带头人和徐州马庄香包非遗的骨干,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让更多村民参与到文创社区建设,提高乡村人民收入水平,进而留住人才。

三、打造文创品牌,建立文创服务平台,将非遗文创元素充分运用于文创社区的发展和打造,延伸文创产业链,从而为文创社区树立良好的乡村形象和品牌,营造文创社区的氛围

1、打造文创社区的特色空间,升级非遗文创元素景点,社区周边开发发展民宿等,推广文创产业

2、打造徐州马庄香包文创品牌,从香包文创品牌延伸至徐州马庄村是乡村产业链的各个品牌,树立徐州马庄村的形象品牌

3、设置非遗文创商业街,带动文创社区经济发展

4、通过新媒体,视频、微电影等方式宣传徐州马庄文创商业街

四、整合乡村农商文化团队在社区、景区、产业集聚区、人才集聚区"四区一",全方位地参与村徽设计制作和村镇社区形象的设计等活动,也促进了村庄形象由传统的乡村住宅风格向现代化的家居建筑走向民宿、由现代化的民宿走向区域性旅游、由产品特色走向乡村文化推广迭代。

五、线上传统媒体形式紧跟时代的潮流,以门户网站、视频网站、自媒体、广播电视等为辅大力宣传文创社区。大众文化传播媒介是乡村现代化增长的助推器,其在乡村发展振兴工作管理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结论

通过提取分析徐州马庄香包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元素,集中打造可视化的三维化的文创社区,大力线上线下宣传,吸引更多的人来徐州马庄村。充分发挥了旅游经济的特色优势,丰富了人文和创意社区,充分发挥了民俗和文化优势以及磐安湖的自然风景区等优势,建设了一个具有历史和现代文化的旅游社区,已经逐渐成为淮海经济区发展旅游业的一个新热点.从而达到传承徐州香包非遗,振兴完善徐州马庄村旅游业,为马庄村带来更大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翟胜增.民间工艺传承视角下徐州马庄香包工艺发展途径研究[J].美与时代,2018.

[2]牟宇鹏,郭旻瑞,司小雨,周玲,汪涛.基于中国非遗品牌可持续性成长路径的案例研究[J].管理学报,2020,17(1).

[3]聂云霞,龙家庆,周丽.数字赋能视域下非遗档案资源的整合及保存:现状分析与策略探讨[J].档案学通讯,2019,6.

[4]刘彤瑶.传统手工艺类非遗生产性保护路径探索——以徐州“曹氏香包”为例[J].人文天下,2019,5.

[5]何帅.非遗档案数字化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6):138-139.

[6]张立波,张奎.“文创兴镇”视野下非遗小镇发展路径探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1):82-87.

[7]李志敏,汪长玉.台湾生活文创型社区的发展历程及开发经验[J]. 经营与管理:2016,(08):23-27.

[8]高馨.文创产业介入乡村社区营造作用探析——以蒲江县明月村为例[J].中国市场:2019,(17):25-26.

[9]林从华,郑春赞.文创理念下的乡村保护与发展研究[J].城市建设: 2020,(03):76-77.

[10]徐悦.文化旅游与社区归属感——美丽乡村文创设计策略研究[J]. 产业科技创新:2020,2(14):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