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的阶梯——教学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6
/ 1

教师成长的阶梯——教学反思

张延宁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荔东小学

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是指回顾、反省、检查自己一日之内的所作所为,有无不足之处,以便改正自己的行为。《学记》中也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实践证明,任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成功的体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

记写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提高教学质量作用极大。写教学反思能起到自我诊断、自我调节的作用。教师通过教学反思肯定备课、上课的成绩,找出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改进措施,这对今后的教学无疑是大有好处的。写教学反思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上课后及时总结经验,并进行分析、整理,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来指导实践,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增加教学的自觉性,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青年教师通过写教学反思,可以加速积累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质量。坚持写教学反思可以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经常写教学反思,既积累了材料,又促进了课堂教学改革,自己的“教学一得”、“典型教例”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都是我们进行研究的材料,这些材料积累多了,便可以从中发现教学规律,促进我们的教育科学研究。

我第一次担任五年级数学课教学工作,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时, 是按照课本上的例题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把12和18分解质因数,然后告诉学生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必须包含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无论教师怎样讲解,学生还是迷惑不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下课后我进行了思考,并在教案后面写道:原来的教学没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没有参与方法的推导过程,教师只是单向传授知识,没有运用迁移规律来完成从旧知到新知,教学过程应改成:从复习12和18的倍数中找出它们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然后把12、18和最小公倍数36分别分解质因数,再让学生观察:

18=2×3×3

12=2×2×3

36=2×3×2×3

学生很快找出36的质因数中包含12和18公有的质因数2和3,12独有的质因数2,18独有的质因数3,最后把两个短除法合并在一起。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创造性地找到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在以后教到这个内容时,依据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进行了调整,课堂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回过头来想想,教师上完课后及时分析总结这一课的得失,并简要地写在教案的后面,是对自己这节课的回顾和思考。教学反思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教案有机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简短的体会,使第一次的失误成了第二次教学的经验,真可谓“事半功倍“。教学反思就是总结、分析、研究、提高教学的具体方法。

写教学反思的内容涉及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每节课后我们都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是否达到要求?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否得到落实和提高?依据全体学生反馈出来的信息,去反思教法、学法设计是否恰当?哪些方面比较成功?哪些方面有疏漏?教学过程中有哪些新的生成?学生提出了哪些预想不到的问题?怎样改进与完善教案?对教学这中的疏漏采取什么补救措施?对这些问题有选择、有重点地写下来就是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活动经验。教师每上完一节课后我们都应对自己的课做出客观的分析,肯定自己在本节课中的成功经验,这些成功的经验是自己的第一手材料和切身感受,所以易总结,而且可信实用。

反思教学活动的不足。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偶然性很大,难免岀现疏漏和失误,若把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或一时不知如何处理的问题,学生在哪个知识点上难以理解,及时记下来,吸取教训,可避免在今后教学中出现同样的问题,使教学日趋成熟和完善。

反思课堂生成。如果在某一节课教师突然想到个很好的教学方法或出现一道习题的巧解,学生提出一个预想不到的问题或一个好的解题方法,课后都应认真记录,若不及时记录下来就会遗忘。

叶澜教授告诉我们: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中积累的教学火花、典型案例、教学心得,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都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探索教学规律、实实在在的教育科学研究行为。在行动与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是每一个教师当然也是每一位教师应该不断为之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