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杜诗用典及其自我体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6
/ 2

浅谈杜诗用典及其自我体认

刘彬

浏阳市第十中学 湖南省浏阳市 410317

摘要:杜甫在诗歌中大量运用了典故,是诗歌用典史上的里程碑。本文首先分析杜诗中的用典技巧,一是使用熟典,二是用典手法灵活,三是用典确切自然。然后再以使用原宪、扬雄、司马相如典故为例,探索杜诗使用典故和他对现实人生的思考、自我体认的紧密结合上的艺术造诣。

关键词:用典技巧 人生思考 自我体认


“诗以用事为博,始于颜光禄,而极于杜子美。”“杜子美出,而百家稗官,都作雅音,马浡牛溲,咸成郁致,于是诗之变极矣。”杜甫被看做诗歌用典史上的里程碑。杜甫知识广博:“读书破万卷”是他的自负之言,“群书万卷常暗诵”是他对王季友的赞美。读万卷书使诗人对前代学问有深刻的理解,是他能成功继承前代文学知识的基础,也是让他对成语典故信手拈来的深刻原因。孙觉说:“杜子美诗无两字无来处。”黄庭坚进而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这话不假。《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中春山出自庾信诗,无伴出自刘琨诗,独相求,出自周易。伐木丁丁出自《诗经》。颔联出自谢灵运和阴铿诗。颈联则分别出自《左传》《史记》和《晏子春秋》,尾联出自《庄子》。然而纵观全诗,先写景再写情,最后则宾主两忘,脉络分明。焉能看出堆砌痕迹?《其二》中“之子时相见,邀人兴晚留”句前一句出自《诗经》,后一句则本其祖审言公。颔联又出《诗经》,颈联则以杜康,张大谷暗喻宾主二姓。尾联又归于《诗经》。双管齐下,直说与用典结合。而杜甫用典绝不是仅仅以多取胜,他在用典的技巧上有许多独到之处。

  1. 使用熟典。杜诗所用的典故都是常见的事典和语典,为了抒情而用典,那么典故就应该是常见的,否则就会盖过情感,使人觉得晦涩难懂。其中事典来自历史掌故和传说。如“许由瓢饮、专诸行刺、勾践枕戈、相如涤器、严光垂钓、王粲登楼、贾谊伤时”等。语典指的是典故来自经史子集或是对前代文人诗文句子的借用或化用。据金启华先生统计,杜诗使用语典多达一百八十处;使用史书语典四十三处;使用各家句意五十五处;至于化用前代文人的句子,如屈原、曹操等,竟有五百七十一处。

  2. 用典手法灵活。杜甫用典的手法灵活多变。所以尽管杜诗中用典很多,却无呆板冗长繁琐的弊端,其中最被后世学者称赞的是“或用其意,不在字语中”之法,李颀有云 “用事如水中着盐”,意思是作者用典要如水中着盐,食之才尝出盐味。杜少陵诗如:“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人只见凌辄造化之工,不知是用事也。《祢衡传》:“渔阳掺声悲壮。”清施补华《岘佣说诗》论“死典活用”条也分析了杜诗用典的这种手法。显然,深厚的学力是杜诗艺术造诣的重要成因之一。

  3. 用典确切自然。由于诗人腹贮极富,所以他总是能选择最确切的典故,毫无凑合之感。比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将眼前景身边事和心中情感,自然挥洒,已臻其妙,又何须求助于古人?又如他所写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月夜》)本来望月思亲是古来已有的母题,但是,如此情感深沉而又感人肺腑的内心独白,如此特殊的生活经历,又有哪个古人古事可以比拟?其他的如《登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以及那些清新又精致的草堂田园诗,全篇不用事典,感情表达得顺畅自然而又浓烈深沉。杜甫认为在不需要用典就能表达情感的时候,坚决不用典。典故能够有助于情感表达,但是不熟悉此典的人读之也能构成障碍,所以在保证完成抒情前提下,尽量不设置这种人为的障碍。有时,情感比较复杂、曲折;有的对社会、人生的事理发表意见,正言难以阐明;或为人物立传、评价其一生功绩,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典故就是情势所须了。以上可看出杜甫在用典与否的问题上,处理得很确切、自然,他既不拒绝使用典故,也不滥用。

在杜甫所引的典故中,原宪、杨雄和司马相如的典故使用的频率比较高,这三个人物对杜甫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杜甫的人生遭际和这三位文学大家有很大的相似性。杜甫一生中大部分的日子都在贫穷与疾病中度过,兼济天下的愿望与困顿生活的压力,建功立业的儒家理想与入仕无望的现实,是贯穿杜甫一生的矛盾,可能正因为如此,他的主体性在所用典故中凸显出来。杜诗写贫困,常用原宪和司马相如的典故来表达他的忧生之嗟。“窃笑贡公喜,难甘原宪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杜诗中最早出现的象征贫病的诗句。杜甫写病与不遇则多以司马相如和杨雄自喻。《西京杂记》载:“相如素有消渴疾”。消渴即糖尿病。杜甫身患多种疾病,以糖尿病和肺病最严重。杜甫用司马相如的典,有虚实两面。虚时泛指,实则指糖尿病,在京师《上韦左相二十韵》即自谓:“长卿多病久。”成都诗《十二月一日三首》云:“新亭举目风景切,茂陵著书消渴长。”杜甫早年胸怀大志,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有意气风发的壮游时期,这让他想起司马相如在梁国和众文士交游的愉快经历,几经曲折后,他终于做了左拾遗,得以陪在君侧,本以为可大展拳脚,却因进言救疏房琯而放还。与他相似的,扬雄被刘歆父子连累而投阁,司马相如也曾因被馋而免官。杜甫老年的日子里是不断地等待、漂泊与贫病,这些经历与扬雄、司马相如也大体一致。晚年的扬雄只能拥书自守,凄凉而终,司马相如在晚年退居茂陵,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著书,他死后,天子才想起来过问他的情况。比如他在《醉时歌》中使用司马相如的典故说到:“相如逸才涤酒器”,这是取司马相如多才而贫病来和自己在长安的艰难处境相比。用扬雄被搜捕而跳阁的事典来表达文人自古命运多蹇的感慨。这种类似的遭遇,跌跌撞撞的人生走向,使杜甫不自觉地与他们对语。在对话过程中,杜甫对典故的运用就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代号了,而是融入了作者强烈的身世之感,典故和诗人对人生的感慨融为一体,他们的寥落即杜甫的寥落,他们的得意即杜甫的得意。

清人朱庭珍曾云:“大抵用典之法,在融化剪裁,远古语若己出,毫无费力之痕……如鬼斧神工,不可思议,而一归于天然,斯大方家手笔矣。”朱氏借此来形容用典之精妙独到,是十分精辟的。笔者认为,用它来评价杜诗在用典上高超的造诣,也是当之无愧的。


注释:

①张戒,岁寒堂诗话校笺[M].陈应鸾校笺.成都:巴蜀书社,2000, P16

②王世懋,艺圃撷余[A].何文焕 历代诗话[C].北京:中华书局,1981, P774

③赵永纪,古代诗话精要[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 P51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