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高中语文课堂中的课程思政要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6
/ 2

深挖高中 语文课堂中的课程思政要素

胡韦琳

中山市第一中学 528400

摘要:学校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组织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的同时,还应将课程思政当作一条教育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渠道,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紧密融合,深入挖掘语文在开展思政教育方面的优势,使语文课堂成为全员育人、全科育人的新路径。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高中语文课程思政的优势,然后从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深挖课程思政要素、提升语文育人实效的途径,希望能为提升我国高中语文课程思政教育水平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课程思政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新理念。目前,我国主要在高等教育阶段探索课程思政的有关理论和实践,而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关注不够。高中是提升学生政治素养的重要阶段,学校应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在开展好思想政治课的同时,做好课程思政工作。作为一门基础教育学科,高中语文含有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在开展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积极研究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高中语文课程思政的优势

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基础性、人文性和审美性等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以及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我国素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优良传统,学生可以通过语文学习达到塑造精神、传承文化、歌颂美好的目的。具体地说,高中语文课程思政的优势主要表现为:

一是具备“先天之功”。高中语文课程中蕴含着思政教育元素,不管是散文小说,还是诗词歌赋、古今传奇,甚至是中外名著,都有很多流传已久的经典作品。例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等。这些源远流长的文学佳作深刻体现了家国情怀、热爱学习、尊师重教、顾全大局、知错必改等优秀传统文化。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语文课程,在不知不觉间就播种了高尚情操、美好道义的种子,从而升华了精神、洗礼了心灵,促进了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成长。

二是具备“后天之利”。不管是《我有一个梦想》,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热爱生命》、《纪念刘和珍君》等,这些优秀的课文佳作无一例外地教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无论是面对艰难困苦、险滩急流,亦或是困顿诱惑,始终都要坚信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处处充满爱,要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笃定前行。高中语文课程通过对这些道理的阐述,为高中生由“学校人”向“社会人”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深挖课程思政要素 提升语文育人实效

  1. 融入爱国主义,激发学生共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课程思政的重要职责所在。通过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在理论层面的认知,而语文课程通过让学生赏析有关文学作品的方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更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学生养成家国情怀。与思政课的理论教育相比较,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可以有效激活高中生的感性认知,调动他们的丰富情感,这些都是语文课程思政所具有的优势。以“剥削”这个词为例,在思政课中“剥削”只是一个概念,尽管学生能理解这个概念,但却无法在情感上体会剥削这一行为。在学习课文《包身工》之后,学生会对工人的悲惨处境感同身受,对剥削制度彻骨痛恨,有效增强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和情感体验。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的篇目,例如,毛泽东于1925年在长沙创作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描写了湘江大地绚丽多彩、寥廊万里的场景,表现了毛泽东胸怀天下,改造旧社会的壮志和决心。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词可以更深刻地体会到关心国运、关注时局,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使命感。

  1.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文化能够兴国强民。高中语文课本选录了很多古典名著、古诗词,它们就像一颗颗明珠,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例如,《苏武》、《离骚》等优秀作品体现出主人公对国家的热爱和赤城,蕴含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游褒禅山记》、《劝学》等佳作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坚定志向、敏学好问的价值趋向;《赤壁赋》、《归去来兮辞》等作品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寄情山水的自然情趣……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语法规则、积累词汇,打破古今交流的瓶颈,在古今对话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进而更加深切地热爱中华文化,建立起文化自信。作为母语教育课程,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等特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 开展法治教育,增强法治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融入法治教育,可以使法治教育的内容变得更丰富,大大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以《诗经·氓》这篇文章为例,其文学性主要体现为:该文以“赋”为主,并运用到了“兴”和“比”,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了完美统一,该文既直陈其事又波澜壮阔,具有很高的抒情艺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氓》的思想性主要体现为:该文描写了女主人公在恋爱时的期待和喜悦、婚后的忧愤和无奈,内容丰富饱满,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在分析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时,婚后男主人公“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而最终女主人公做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离婚”决定。此时,教师可以引入《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相关内容,让学生懂得只有学法、用法、懂法,才可以拿起法律武器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加快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

  1. 创新教育方式,提升育人实效

一是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思政教育是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育,不能在课堂上实行“填鸭式”灌输教学,而应让学生亲自体验和感受,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灵活利用角色体验、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方式开展教学,以实现思政教育目的。

二是拓展课程教学渠道。首先,开展拓展阅读。教师可以根据思政教育的目标,给学生列出阅读书目,鼓励学生开展拓展阅读,增加学生阅读量,开拓学生知识面。其次,开展社会活动。教师可以把语文课程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开展思政教育,为学生营造近似于社会生活的情境,改善思政教育效果。

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提出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新要求,为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重要指引。高中语文教师要深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程思政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徐蔚.中职语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广西教育,2020(6):30-32.

[2]吴子兴.课程思政背景下的“立德树人”落地化研究--以《语文学科教学论》课程为例[J].教师教育论坛,2019(1):63-66.

[3]韩燕玉.论高校思政教育植根于学生语文内存的有效性——以《基础》课为例的尝试[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7(4):112-114.

[4]吴越.问道经典 取精用宏——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蕴含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列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10):46-4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广东省中小学思政教育课题“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高中学科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9ZXDY1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