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猜想式”提问有效开展故事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6
/ 2

利用“猜想式”提问有效开展故事教学

章敏

四川省三台县潼川第二幼儿园


摘要:故事教学是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故事教学中以“猜想式”提问导入主题、促进想象、进行探究、展开追问、调动思维,可有效激发幼儿在活动中更好地思考、参与和表达,调动其学习兴趣和语言发展。

关键词:猜想式 提问 有效 故事教学


 故事是幼儿接触最多且非常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而故事教学又是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中的一种重要手段,有效开展故事教学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扩大幼儿的知识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如鼓励幼儿依据画面线索讲述故事,大胆推测、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要满足这一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在故事教学中采用“猜想式”提问是一种很好的途径。现以大班故事《稀奇动物园》为例来谈一谈我的做法。

1.以猜想导入主题,激发幼儿参与愿望

教师用引导语“我要带你们去一个神奇的地方”,而后用快速出现的局部图片请幼儿猜想这会是哪里。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要求幼儿根据图片来猜想今天活动的主题与什么有关,以及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问题一出来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立刻被调动起来,为了保证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他们认真而仔细地观察图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图片进行比较、分析,寻求答案,最终借助对图片的观察,自己找到了正确的答案“动物园”。
2.以猜想促进想象,激发幼儿思维拓展

在幼儿知道故事名是《稀奇动物园》和动物园的稀奇之处是可以将动物借回家后,教师提出“借小动物干什么?”请幼儿猜想。大家都知道,每个孩子都有动物情结,喜欢动物是他们的天性,动物园、影视上与生活中的动物都是孩子了解神奇大自然的“生动教科书”,他们在玩、在看、在陪伴的过程中会将脑海中的动物形象和实际看到的一一对应,这也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因此,“可以将小动物借回家”这个大胆的猜想,极大地突破了孩子们的常态思维,让想象的种子瞬间生根发芽。在活动过程中甚至有个孩子说到“把大象借回家每天用长鼻子卷我上下楼”。

3.以猜想进行探究,激发幼儿表达欲望。

在猜想“老爷爷想借动物干什么?”这个环节,幼儿交流了各自的猜想后,不同的猜想结果又激起幼儿进行验证的需求,此时他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想象丰富,积极探究 “老爷爷想借谁借来干什么?” 教学活动的重点、难点也在幼儿自己的反复观察与讨论中得以突破。猜想的结果五花八门,譬如“借河马陪老爷爷玩”、“借熊猫打坏人”、“借长颈鹿摘果子”等等,在轩轩说到“借熊猫打坏人”的时候,孩子们发生激烈的争议,有的说熊猫不打人,有的说熊猫跑不赢坏人,有的说熊猫只会翻跟斗……直到轩轩说出“会功夫”的熊猫,孩子们才一副了然的表情停止争议。

  4.以猜想展开追问,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当孩子们知道老爷爷借动物是为了给他“挠背”的时候,老师连续采用猜想式的追问“他借的是谁?”“怎样给他挠的?”孩子们也积极参与猜想出“借大象用鼻子挠”、“借狮子用两个爪子挠”、“借猴子用手挠”等答案。这样,孩子们不仅思维被调动起来,还连说带比划的都争先恐后的发言,在经过一次次的猜想、一次次的证实却还未得到正确答案时,幼儿的好奇心被高度唤起,期待的心理自然而然地形成,学习的兴趣也愈发浓厚。

5.以猜想调动思维,激发幼儿创意想象

在“妈妈想借哪只小动物来哄宝宝不哭?”这句“猜想式”提问抛出来后,整个教学达到了最高潮。我们都知道,孩子们对妈妈和宝宝这两个角色有着丰富的日常生活经验,而大班孩子自身的思维意识也已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这时候,孩子们的个性特征也就从他们的语言中体现出来了。譬如女小朋友彤彤猜想的是“借小猴子用尾巴抚摸宝宝哄他不哭”,女小朋友蓓蓓猜想的是借袋鼠妈妈直接把宝宝放进它的袋子里,而淘气男孩熙然猜想了两个答案,一个是“借霸王龙爸爸保护着它儿子来陪宝宝”,另一个是“借狮子来表演捕食给宝宝看”。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答案,现场的气氛十分热烈。由此看来,不同的孩子有着不同的猜想结果,而这些创意性的思维,也与他们的年龄、性别特征和日常经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猜想活动激烈程度一直居高不下,直到老师公布了答案后,孩子们才恋恋不舍的放弃了自己的继续猜想。

当然,在故事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来猜想故事可能发生的情节或结果,这样的问题不局限于故事原文,没有固定的答案,幼儿敢说,不怕说错,能更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不是引导幼儿猜想就可以天马行空没边没际呢?也不行,我认为要让“猜想式”提问运用得恰到好处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猜想式”提问要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要鼓励幼儿猜想出可能发生的情况或结果,并耐心、真诚地倾听幼儿的想法,接纳和支持幼儿不同的想法。不要急于评判对或错,更不要急于说出答案,而应该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引导幼儿学习根据故事人物的主要特征和事件的主要线索,合理地推测和猜想故事情节的发展。譬如在猜想“姐姐借哪只小动物帮她取树上的蝴蝶结”时,教师就用“很高很高的树”对幼儿进行引领,大部分孩子都想的是能飞的、会爬树的、有长鼻子或长脖子的,只有一个孩子猜想的是姐姐要借大犀牛,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自己喜欢,最后老师又再次提醒是“很高很高的树”时,那孩子就继续他的猜想 “犀牛力气大会把树撞摇晃,蝴蝶结自己可以掉下来”。这个办法马上就得到其他孩子回应:“就是就是,那次我把飞盘扔到树上我们就是把它摇下来的 。”

2.“猜想式”提问要结合教学内容适度展开。教师在充分考虑到活动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和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与生活经历后,再设计让幼儿猜想的问题。在幼儿不断猜想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猜想的适度性,不能让幼儿为猜想而猜想,更不能让幼儿漫无目的和毫无根据地胡乱想象。过度的猜想会干扰幼儿对故事核心内容的理解,影响幼儿对故事的整体感知甚至“跑题”,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妈妈想借哪只小动物来哄宝宝不哭?”这个环节,小宝猜想的是“借大海怪来陪宝宝玩”,这就是无根据的猜想。

  3.“猜想式”提问设计应达到多角度引领。当孩子的猜想比较单一时,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种猜想,有时还需要摆出矛盾的事实。譬如在“有很多行李的叔叔想借谁”这个环节中,刚开始孩子们基本上都猜想的是马、斑马,这时老师就引导“还有哪些动物有搬东西的本领”,孩子们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大象用鼻子卷、大猩猩用手抱、小鸟用嘴叼、骆驼用背驮……”。当然教师还可以在故事开始部分、讲述过程中、故事结束后,通过组织幼儿观看图片、倾听不同的音乐、观察不同的符号标记等多种方法,引导幼儿合理猜想。

“猜想式”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技能,故事活动中的有效提问是为了让教师的“教”更有深意,幼儿的“学”更有价值。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时时观察幼儿,及时捕捉幼儿学习时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用“猜想式”的提问激发他们投人到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中,从而使活动不断深人。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秀明,幼儿园游戏化的语言集体教学活动[J].才智, 2018 (33) .

[2]赵敏霞,对教师有效课堂教学提问的思考[J].现代教育论丛,2003(3)

[3]陈杰琦,埃米勒·艾斯贝格,玛拉·克瑞克维斯基 ,多元智能理论与儿童学习活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