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患者感染性发热与肝功能衰竭的相关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9
/ 2

乙型肝炎患者感染性发热与肝功能衰竭的相关性分析

夏泽平

长兴县人民医院(浙医二院长兴院区) 313100

摘要:目的:观察在乙型肝炎患者中感染性发热与肝功能衰竭相关性。方法:对照组为未出现感染性发热乙型肝炎患者,观察组为感染性发热乙型肝炎患者,分析感染性发热与肝功能衰竭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肝功能衰竭病死率高于对照组,白蛋白水平、血小板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乙型肝炎患者,感染性发热与肝功能衰竭关联密切。当患者存在感染性发热症状后,将会增加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使肝功能衰竭期间病死率提高。因此,要求临床应加大病情监测力度,借助有效预防控制手段,减少患者不良事件出现,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关键词:乙型肝炎;感染性发热;肝功能衰竭


引言:当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乙型肝炎发病率增长显著,对患者生命安全威胁严重。并且因为肝脏疾病具有不可逆性,在病情发展的情况下,将会逐渐演变为肝硬化、肝癌,最终形成肝功能衰竭、肝功能严重衰竭。当患者患有肝脏疾病后,主要体征包括发热、消瘦等,其中,受到感染性发热影响,将会加大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可能性,不利于患者病情治疗[1]。本文为进一步探索感染性肺炎与肝功能衰竭相关性,于本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中,对感染性发热与肝功能衰竭相关性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共抽取乙型肝炎患者60例,以30例未出现感染性发热症状患者作为对照组,以30例出现感染性发热症状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组性别:男/女=16/14例,年龄(52.69±3.28)岁。对照组性别:男/女=17/13例,年龄(53.64±3.29)岁。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5mL,在真空采血管中放置,控制温度在4℃,完成离心处理,离心速率、半径分别为3000r/min、8cm,经离心处理后,取出静脉血清,完成相关指标分析。

1.3观察指标

(1)临床指标:包括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白蛋白、血小板水平;(2)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肝功能衰竭病死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指标

观察组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高于对照组,白蛋白水平、血小板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对比两组临床指标情况(x±s

组别

例数

丙氨酸转氨酶(IU/L)

总胆红素(μmol/L)

白蛋白(g/L)

血小板(109/L)

对照组

30

1263.5±195.6

106.7±32.5

42.5±16.4

213.3±13.5

观察组

30

1796.2±214.1

197.2±43.6

30.3±12.4

115.2±11.40

t


10.166

9.549

10.582

10.621

P


0.001

0.001

0.001

0.001

2.2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肝功能衰竭病死率

观察组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肝功能衰竭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对比两组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肝功能衰竭病死率[n%]

组别

例数

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

肝功能衰竭病死率

对照组

30

6(20.00)

1(3.33)

观察组

30

14(46.67)

10(33.33)


8.618

9.507

P


0.001

0.001

3.结论

对于人体而言,肝脏属于重要器官,主要负责对人体所需物质进行合成,工作量巨大。近年来,我国肝脏疾病患者数量呈现增长趋势,就目前而言,乙型肝炎病毒对肝脏损伤较为巨大。当肝脏疾病进展到肝硬化后,将呈现不可逆性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热等临床症状,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发肾功能衰竭,导致患者死亡速度加快。受到大量肝功能细胞坏死影响,患者肝功能损伤严重,形成肝功能衰竭。在临床中,当患者被诊断为肝功能衰竭后,多伴随消化道出血、黄疸加深、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相关研究认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引发肝功能衰竭主要原因。我国针对肝功能衰竭尚未研究出彻底性治疗手段,目前,肝移植是临床主要治疗方法,但是价格昂贵,肝脏供应者也较为稀缺。因此,要求临床应加大对肝功能衰竭相关指标研究力度,系统分析该疾病影响因素,促进疾病控制。

在本文研究中,观察组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肝功能衰竭病死率高于对照组,白蛋白水平、血小板指数低于对照组。提示,针对乙型肝炎患者,多存在感染性发热症状,受其影响,将会加大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肝功能衰竭病死率。具体分析,肝脏在人体合成、解毒、代谢、分泌以及生活转化活动中均有参与[2]。在病毒、酒精以及药物危害下,肝脏细胞受损,将会进一步造成肝脏功能损伤,引发肝脏疾病。正常而言,病毒将会直接侵袭干细胞,肝细胞破损使转氨酶进入到血液中,因此,当患者肝脏损伤时,多呈现转氨酶指数较高的情况,可将其视为临床判断肝功能衰竭重要依据。同时,发热是乙型肝炎患者患病后常见症状,具有较高的误诊、漏诊率,由于临床对患者发热情况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最佳治疗时期延迟,加大了患者出现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对患者病情控制十分不利。近年来,医疗技术发展,临床对乙型肝炎患者发热症状关注度提高,经血清检查,感染性发热患者通常具有较强的肝部病毒复制能力,将会导致肝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使肝功能衰竭进程加快,因此,针对发热患者,其丙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处于上升状态,易加剧急性肝功能衰竭症状,对患者肝功能影响严重,增加了患者病死率。因此,基于乙型肝炎患者,感染性发热与肝功能衰竭联系十分密切,要求临床应采取有效检查手段,及时发现患者发热情况,借助有效治疗手段,以免加大患者肝功能衰竭情况。

总而言之,乙型肝炎感染性发热与肝功能衰竭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患者出现感染性发热的情况下,将会提升急性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导致肝功能衰竭期间病死率增加,因此,当检查出患者产生感染性发热后,应要求医务人员做好对患者的病情监测,以免患者病情恶化。

参考文献:

[1]于紫微.乙型肝炎患者感染性发热与肝功能衰竭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6):142-143.

[2]李越,杨坤,齐立明.老年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48(06):674-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