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而不乱 活出精彩——浅谈对小学音乐课有效教学的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9
/ 2


活而不乱 活出精彩 ——浅谈对小学音乐课有效教学的初探

王晔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 浙江 杭州 310019

摘要

音乐课堂教学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阵地,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教学魅力的舞台,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如何让音乐课真正地“活”起来,成为学生自主表演旋转的舞台和梦想的剧场。本文从音乐教材“活”起来;教学情境“活”起来;歌唱教学“活”起来等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音乐教材;教学情境;歌唱教学

新课程实施以来,音乐教学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真正意义不在于获得一堆知识,而在于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小学音乐作为艺术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由于长期受“教唱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老师已经习惯于练声、视唱、节奏训练、学习歌谱、歌词的传统套路。这些只追求形式上的教学活动,为了完成所设定的环节而进行无效的操作,使学生仍然是围绕老师的指挥棒运转。教师似乎觉得已经付出了很多的努力,而一节课下来甚至一学期、一学年学习下来却缺乏有效性。

再者音乐课又不同于语文、数学等学科,学生要在课上唱歌、跳舞、做律动、打乐器等,所以课上很“活”,有些自制力不够的学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那如何让音乐课“活而不乱,活出精彩”?又如何让这些教学做到有效呢?下面我就这问题来谈一谈。

一、音乐教材“活”起来。

音乐教材的内容能灵活处理?回答应该是肯定的。那有效吗?这就要立足根本,再延伸拓展。

1、立足根本。也就是立足于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是离开了根本,也就谈不上向课外延伸。有教育学者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就必须用好。音乐课要向外延伸必须建立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那我们该确定什么样的延伸角度,向哪个方面延伸呢?这就要看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要精心选点、设点,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本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及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

例如:在指导学生聆听《三只小猪》、《快乐的小熊猫》时,教师就可以选择以小猪、小熊猫为题材的其他艺术作品为欣赏教材,如舞蹈的、绘画的、影视动画片等等。让学生在这些视觉艺术中,感受动物的各种形象、神态,然后,再与音乐相对照,感受音乐独特的表现力。鼓励学生将他们在视觉艺术中获得的感受,运用到音乐欣赏中,对音乐的表现内容大胆地联想和想象,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深化音乐的审美体验。在拓展延伸的同时,我们音乐教师也要注意要以“音乐”为教学主线,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盲目实施、追求时髦。

2延伸拓展。音乐起源于生活,源于大自然,这也就决定了音乐的学习不一定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走出象牙塔,让知识向生活、向大自然延伸,接触更多的,更贴近生活的音乐元素。

(1)让音乐与生活、大自然沟通起来,拓展广阔的教学空间。音乐本来就是从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我们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具、教学环境与生活的多方面横向联系,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让音乐回归生活、回归大自然。例如:我在教学歌曲《郊游》时,我就为学生创设了“爬小山”,“过小河”,“走小桥”,“钻山洞”等这样一个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聆听、感受、表现歌曲,在这“身临其境”的音乐课中,是学生实际生活中郊游的快乐打动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感觉好象真正去郊游了。这样学生不仅能更好的感受、体验音乐的美,同时也感受到了音乐课堂的快乐。

(2)艺术是相通的,把音乐与美术学科联系起来。音乐与美术同属于艺术这一大家庭,音乐是听觉艺术,美术是视觉艺术。这足以说明美术、音乐间是有着一种必然的联系的。在课堂教学中,当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结合在一起时,它会同时刺激人的不同感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互相影响,发挥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的思维力、创造力的作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音乐教学若能抓住事物的变化特征,拓展延伸教学的时空,那课堂必将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激情的天地,师生必将走进一个更加广阔的创新世界。


二、教学情境“活”起来。

1、用生活来展示情境。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例如,当我教三年级第8册《春天举行音乐会》,它的教学目标里要求感受“春”的意境,并展开想象、联想;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颂。现在正是一个春意盎然、到处飘满春天气息的季节,那我们何不把课堂搬出教室,置身于春天的气息中来学习这一课,把我们的课堂置身于大自然中,感受春天的生机,来共同感受春风吹拂我们脸庞的感觉,听一听春风吹过的声音;感受春水“鼓掌”的声音;感受春雨“唱歌”的声音;听一听春雷“打鼓”的声音,那再去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会不会比以前更生动些呢?!

让我们的孩子置身于大自然中,仔细聆听各种声音:风吹树叶声、昆虫嘶叫声、小鸟鸣叫声、落叶声……什么声音都有,没有哪位音乐家能够谱写出这么美妙和谐的音乐。

在我看过的一篇文章《如何让引导儿童欣赏美的世界》中,它曾提到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了解鸟儿的叫声,也就是了解音乐的语言”,可见大自然的魅力之所在。

3、用音乐来渲染情境。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局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比如说我们在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四年级的下册第4课《水上音乐》《船歌》),它里面的音乐片段都用在了迪斯尼动画片里,那老师们何不把自己抽象的音乐讲述转换为播放形象的故事片呢,边讲解边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呢。和乐而不为!

4、用表演来体会情境。语文课堂可以通过“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来表演体会情境,音乐课堂怎么办呢?其实音乐课堂进行表演远比其他学科要丰富。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我是课文中的××”;扮演角色,则是担当音乐课中的某一角色进行表演。由于学生自己进入、扮演角色,课中的角色不再是在书本上,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学起来就有深切的体会了。

情境的运用,给课堂带来了生气,带来了欢乐,改变了以往的“注入式”教学那种闭门读书、单一的“听分析”、运用复现式的记忆学习语言所造成的效率低的被动学习的状况。它以“形”为手段,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周围世界”为智慧的源泉,促使孩子们获得了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

总之,音乐课要“活起来”,做到有效教学,既要放得开,也要收得拢,收放自如;既要严、又要宽、宽中有严;既要动,又要静,动静分明。我们要培养的学生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在课堂上要发扬民主,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拓宽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努力在课堂上做到“活而不乱”,“乱而有序”;使我们的音乐教学成果“活出精彩”。

参考文献:

[1]陶晓勇.有效教学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崔允漷.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上)[J].人民教育,200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