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生电》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29
/ 2

《磁生电》教学设计

孟蝶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苏家园学校 邮编 300282

一、教学内容分析

“磁生电”是人教版《物理》重点内容之一,是在“电生磁”和 “电动机”后进行的教学,使学生对“电与磁相互作用的内容”有了较完整的认识,具有承前的作用,是知识的自然延续;同时,这一节发电机的内容为以后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提供前置知识,具有启后作用。
本节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包括电磁感应的现象与条件,发电机的原理与应用,磁记录等,时间安排上比较紧张。所以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电磁感应的条件上。对于发电机的方面,磁记录将放到下节课了解。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于抽象的规律概念难以理解。

2.该年龄段的学生比较好动,喜欢动脑筋思考问题,对物理现象比较好奇。

3.学生头脑中形成电场、磁场的概念,知道电流的磁效应及磁现象的本质。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知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自己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提出问题,使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说明:按照《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具有初步的分析归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人是自然现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2)认识任何创造发明的基础是科学探索的成果,初步具有创造发明的意识。

(3)在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形成互相尊重、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说明:按照《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科学探究,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

4.教学重点、难点: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条件。

四、教学方法、过程及整合点

教具和媒体: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手摇式发电机,自制磁场教具。

学生实验器材:磁体,线圈,螺线管,电流计,导线,开关。

教学过程:



步骤

目标与内容

教学方法

说明

整合点与软件

实验

再现

奥斯特实验说明了哪两个问题?

逆向思维到问题的引入。

充分利用直观的多媒体手段。

课件展示实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电流是怎样生磁的?磁能否生电?

引导用“逆向思维”方法提出问题。

教师的作用相当于凹透镜,发散学生的思维。

课件展示探究内容

猜想与假设:“磁能否生电”,大家有怎样的猜想。

多媒体辅助法、 实验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

鼓励学生提出各种猜想,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实验思路。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磁能否生电”,怎样探究实验。

实验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

让学生积极参与,激起探索的火花。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确定磁生电的条件。

实验探究法、观察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从发电到不发电,利用逆反原理找到产生电流的条件。

利用课件分别、汇总展现实验。

总结电磁感应现象和磁生电的条件。

观察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在形象的描述中,获得探究结果。

利用课件汇总得出实验结论。

评估交流:探究实验中的得与失。

讨论法。

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


巩固

新课

练习:磁生电

巩固练习

通过图文并茂的习题,加深理解题意。

课件展示练习题

知识

延伸

磁生电的发现

激发兴趣

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争做小小科学家的情感。

动画:克拉顿跑失良机。


五、教学环境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多媒体教室环境。

六、教学设计说明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本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这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本节课的知识作为载体,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良好的品质和创新意识,指导他们逐步掌握科学的方法,为把他们培养成可持续发展的物理学习能力以及终身探索乐趣打好基础。

我们要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将课堂的教与学过程通过学生探究新问题的过程表现出来。

引入新课采用逆向思维法,提出“磁能生电”的假说,使前后知识衔接连贯。

关于本堂课的一个主问题“磁能生电”的探索过程,遇到问题,各小组共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研究问题时,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处于发散与会聚的交替状态。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过程的教学模式如下所示:

60616bbda3cd9_html_77a7f3d4aea3bc29.png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