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老话 解码教育--“道师”“教育”“管理”等词语的内涵品说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0
/ 2

说文老话 解码教育 --“道师”“教育”“管理”等词语的内涵品说

杨浒

云南省大理州财贸学校 云南大理 671003


摘要:“教师教育管理学生”是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正因为极其常用而往往被人忽略,但恰恰这样一句话却道出了学校教育玄机。咬文嚼字,深挖内涵,就会找到学校教育的根本法门,让教师从理论到实践上获得全新的认知,真真进入教育的本质天地。


关键词:老话说文; 教改探索


“语言是哲学和文化的聚焦点,往往在一种语言现象背后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容。”(周春生语)“教师教育管理学生”,是由“教师”“教育”“管理”“学生”四个词语组合成的一句话,字面上它既阐明了学校教育的主客体,又表明了学校教育的模式和方法,而更深刻的内涵却是隐藏在文字背后。为了深刻认识学校教育的本质真谛,进一步探索教育改革方向,本文试对上述四个词语的进行解码探秘,以获裨益。


  1. 教师”必先是“导师”,才能称其职成其功


“教”,《说文解字·攴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又注:“斆,觉悟也。”清人段玉裁注:“学所以自觉,下之效也;教人所以觉人,上之施也,故古统谓之学也。”说明“教”的本义是教化、训诲以及需要执教者的更新学习,“教学相长”,教育的过程也是教师本身的学习过程。“师”,《礼记·文王世子》:“师也者,教之以事而谕诸德者也。”韩愈《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上述经典古籍所论都表明,教师首先必须成为有道、有爱、有识、有技和有学之人,才能教化学生培养人才。

今天教师必须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人师”而不是“经师”,就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真正的导师。“导”的繁体字“導”分解为上面为“道”下面为“寸”(为“手”之义),表示先有道再传道。“道”的水平主要有三个层次:较高的道德修养知识学问;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规律规则的认识;对生存、生活和做人做事的技能、方法的掌握。教师要成为导师,必须在道德修养、学识能力、业务技术和教研教改等多方面达到极高的水平才行。

教师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多个角色,教师是校长的智慧源泉也是校长工作的监督者,同时,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教师是学校办学理念的践行者,是学生的施教者,是学生的平等交流者,是教育教学的主导者,是关爱学生的保护者和评价学生的“执法”者。教师的多角色决定教师在学校培养人才的建构、组织、实施、管理和验收中发挥着多样而重要的作用,贯彻于整个教育行为过程的始终。因此,完善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要求创造条件搭建平台,让教师成为成为有道、有爱、有识、有技和有学之师,才是办好学校教育的前提要件。


  1. 教育”应该“教化”“养成”并重,方能树人育才


“教”字,在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上所施,下所效也。”上,是“教”的主体,即国家、社会、集体、长辈和父母,用其更具优势的知识、文化、规范、礼仪等等对受教育者施教。“教”是让学习者接受和内化,也就是教化。“教”的过程是使学习者认同文化、道德、法律和规范并使之逐渐融于社会的过程,也是培养社会公民的过程。“育”字,在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養子使作善也。”“育或从每,艸盛也,養之則盛矣。”从内涵上讲,有培植养成的意思,就是让受教育者在养育中完成自我教育和养成。 相比之下,“教”侧重于教育者对受教者进行强势灌输、规范认同,强调了教育者的意志,“育”则侧重于激发受教者的兴趣、觉悟和潜能,强调受教者的自我养成自我发展。

在学校教育中,处理好“教”和“育”的协调关系,坚持“教”与“育”两条腿走路,才能全面健康地发挥教育的本质功能。人类的教育史上,很容易发现,中国教育传统更倾向于服务社会需求,侧重于施教者的“教”和受教者的“学”,西方教育传统更侧重于服务个人发展,重视个体的自由解放和独到养成,即“育”的过程,各有偏就,但从现实教育活动的要素上看,都涉及的“教”与“育”。从本质来讲,“教”和“育”是教育活动的一体两面,“教”是“育”的基础和手段,为“育”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精神营养;“育”是“教”的目的和归宿,必须以“育”为中心组织和实施“教”的过程、确定“教”的内容。在教育活动中,“教”与“育”两者互助互长,同向同行。唯如此,才能让学生亲师信道,乐学善学;唯如此,才能让学生其知理得法,自长自强!说到底,教育就是解决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的一项活动,“教育”应该一“教”和“育”为双手双翼,“教化”“养成”齐力并重,方能树人育才!

  1. 管理”本就是“管”字当头,“理”在其中


“管”字,许慎《说文解字》:“管者,竹部、六孔,天作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管”上以“竹”为器为武,下以“官”为道为制。“管”的本义是泛指细长的圆筒形物,用得比较多的物件有管状乐器、钥匙等,后引申为经管、接管、管摄、管领、管教、管照、管辖、控制等义。“理”字,许慎《说文解字》:从玉,从里,里亦声。“玉”和“里”联合起来表示“玉石内部的纹路”。本义:玉石内部的纹路,引申义:顺着玉石内部的纹路切割玉石,再引申义:顺着事物的内部道理做事。 古人把凡与人心、道义和准则相同的规范都称为“理”,但凡是人心所向、合乎原则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便是“真理”。

整体意会起来,“管理”的“管”是“堵”,是组织、控制和领导;“理”是“疏”,是梳理、整饬和处置。在社会生活中,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激励、领导、控制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期高效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活动是一个主体和客体充分互动的过程,其中既有主体的权利、责任、目的、想象、行动、结果等,也有客体的规律、原则、道理、本性、被控制、被改变、满足主体的目标等等。管理的过程通常有以下流程模式:确定目标——决策——实施——对抗——制度——文化——实现。

在学校教育中,无论是教育目标的实现还是教育手段的实施,无一例外地需要“管”和“理”两重行为的相辅相成。然而我们常常发现学校组织活动中,无论是行政还是教育和服务领域或“管”多“理”少,或只“管”不“理”,或以“管”代“理”,“理”字很难有一席之地。究其原因有三:一是观念残缺,对“管”与“理”的辩证关系和互助存在处置缺乏起码的认知;二是简单粗暴的上令下行的操作方式习以为常,人为根本就不需要“理”;三是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对事物发展(客体)的多样性、变化性、不可控性以及对人(客体)的个体差异性、需求的多样复杂性和对抗性不愿也不能作细致深入研究,更不肯预想去花功夫“料理”“梳理”和“处理”。殊不知,“管”字如铁冷而硬,侧重于顶层的设计、任务的刻画、环节的组织、命令的下达和结果的验收,而“理”字如丝,偏向于执行过程中“理顺”制度与个人、部门与部门、人与人以及人与事的角色关系,“梳理”任务与任务、事与事、过去与现实、目的与措施之间的因果关系,处理动力与阻力、优势与劣势、工作与感情、个人与团队之间的动态关系等等。总之,“管”属于刚性的,以“辖治”和“操控”为特征,是目标实现的常量,粗简划一,保障目标的成立;“理”属于柔性的,以“理顺”“处理”为特征,是实现目标的变量,精细具体,关系目标的效果。因此,必须“管”字当头“理”在其中,“管”“理”并用,刚柔相济,才能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充分组织的权威性、管理的科学性和执行的可行性,从而使教育教学在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性的道路上渐行渐宽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无论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人都是通过教师对学生教育管理来实现的。可以说教师对学生教育管理既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学校的本分。“教师教育管理学生”是一句再普通不过的话。正因为极其常用而往往被人忽略,但恰恰这样一句话却道出了学校教育玄机。咬文嚼字,深挖内涵,就会找到学校教育的根本法门,让教师从理论到实践上获得全新的认知,真真进入教育的本质天地。


参考文献:

[1]周春生.从判断系动词看中西方文化哲学的生成和框架[J].哲学研究,2003(7)

[2]苏亚杰.校长负责制下该扮演什么角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

[3]鲁旭蓉.教育中的“教”和“育”[J].文教资料,2014

[4]曾旗,胡延松,王小军.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新变系列教材[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