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教学原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1
/ 2

《学记》教学原则在中学 语文教学中 的应 用

张家浩1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210097


摘要:《学记》中的教学原则有很多,比如,教学相长、学不躐等、启发诱导、长善救失、豫时孙摩、尊师重道,等等。《学记》中的教学原则对中学语文教学有应用的合理性,可以推动语文教学深层次改革。教师应该打破“学在课堂”的主流,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合理运用各种教学原则。

关键词:学记 教学原则 中学语文


《学记》全文虽仅仅一千二百来字,却言简意赅、容括颇多,不仅吸收了西周以来官学体制和春秋时期私学教学的精髓,而且以《中庸》作为思想的哲学方法论基础。它不仅在两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而且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中,《学记》中的许多思想依旧值得语文教学借鉴。将《学记》的教学原则运用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推动语文教学深层次改革。

一、《学记》及其教学原则

(一)《学记》简介

《学记》收录于《礼记》中,包含了“化民为学”“教学为先”的教育目的、“古之教者”的教育制度、“教学相长”“学不躐等”的教学原则、“小成”“大成”的教育任务、“有志于学”的教学方法……

几千年来,《学记》不仅对中国教育史具有深远影响,更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教育学理论的论述,而且在教育内容上也是博大精深。《学记》在论述统治者教化人民的重要性的同时,阐发了许多教学原则和方法。这不仅影响着古代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依然有深远的启迪。

(二)《学记》中的教学原则

1.教学相长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会发现新的教学困难,或是新知识的变化,或是学生对新知识的困难接受。通过这些问题的处理,教师能够检测出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缺点,进而不断改进。

2.学不躐等

“时观而弗语,存起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观察学生的实时学习状况,为学生多留出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究的创新意识。同时,在教学活动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他们或年龄低,或知识储备量较其他同学少,或理解能力有限。教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内进行提问,以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

3.启发诱导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真正懂教育的教师是致力于教学生去思考的教师。教师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压力;引出问题,却不立马解答,而是缓缓引发学生思考。“与注入式教学相反,启发式教学反对照本宣科的‘呻其占毕’,反对繁琐累赘的‘多其讯言’,反对填鸭灌肠式的‘及于数进’。”[1]

4.长善救失

“教也者,长善而救失者也。”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特点,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如果教师能够发挥他们的长处,填补他们的短处,学生的成长会更顺畅。

5.“豫”“时”“孙”“摩”

“豫”有防患未然之意,“时”有把握时机之意;“孙”通“驯”,有循序渐进之意,“摩”有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之意。

6.尊师重道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严师”即尊敬老师的意思。教师只有受到尊重,学生才会重道。古时在入学时,最先做的事情便是最高统治者或主管教育的官员带领全体师生,带着鹿皮帽子,端着芹菜之属,拜祭先生先师,以示尊师重教,即“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

二、《学记》教学原则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打破“学在课堂”的主流

语文世界博大精深。学生要想深入走进语文世界,单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利用空余时间积极学习语文。《学记》中提到:“大学之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愈加重视,《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国学达人》等节目不断涌现,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关注这些与语文学科关系密切的节目。诗词可以使学生陶冶情操,拓展国学知识,加深对古文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诗歌散文,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诗词诵读大会,既让学生的课余生活绚丽多姿,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散文的魅力。

此外,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也是帮助学生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践证明,读书多的学生的成绩比做题多、认真听课的学生的成绩会更好。也就是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比题海战术、灌输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二)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

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对语文教育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讲课艺术。《学记》中所提及的教学原则可以提供很多借鉴。下面,笔者以杜甫的《登高》为例。《登高》蕴含了丰富的韵味,其中的国家危亡、身世坎坷之意自是深刻。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杜甫的思想情感,以及将这首诗讲清楚、讲透彻也是难事。因为这首诗意义深厚、韵味悠长,这便是“教,然后知困”的最好体现。所以,教师如果想讲好这首诗,需要做好足够的准备来解读杜甫这首诗。语言艺术是教师讲课的基本功。“约而达,微而藏,罕譬而喻”的语言,对语文教育者来说极为重要,“下里巴人”的语言讲不出“阳春白雪”诗句的魅力。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面对不同课文需要用不同的语言来进行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学生对诗文的感知会有三个层次:整体感知、深入感知、精细解读。而这整个过程离不开教师的启发诱导。第一,学生对诗文的感知程度同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有很大的关系;第二,学生需要联合先前所学到的知识来理解这首诗;第三,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同时会感受到诗人的思想感情、人生境界;第四,学生再对诗歌的感情有了体会之后,如果不断和同伴交流,则可以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第五,学生在感受和未感受到诗歌思想感情的中间,有一个模糊的分界点,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抓住这个分界点去引导学生,就会学生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最后,教给学生合适的课后复习方法,如果说学生在这节课上学到的知识像即将煮熟的大米,那么学生的课后复习便是能够将米煮熟的最后一把火,而学生的融会贯通则是适时的添减柴木、控制火候,这样煮出的大米才会香软可口、芳香四溢,学生获得的知识才会大有裨益。

(三)合理运用“学不躐等”“长善救失”等教学原则

在班级授课制的现状下,教师面对着各具特色的学生,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是各具特点。有的学生语文积累深厚,有的学生语文积累薄弱;有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强,有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强人意;有的学生下笔如有神,有的学生提笔无点墨;有的学生只需几分暗示便能醒悟,而有的学生则需要教师在全面讲解后才能领悟。而语文教师的使命,是面向全体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必须要兼顾全体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面对不同的学生,《学记》中所提及的“学不躐等”“长善救失”的教学原则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要尊重保护每一个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关注到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长处,帮助学生克服语文学习中存在的短处。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兼顾各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帮助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更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高时良.学记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51.

1 作者简介:张家浩,男,山东潍坊人,省级师范类优秀毕业生,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主持群文阅读教研实践项目。

606406d961975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