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数学之帆,开展特点教学——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1
/ 2

扬起数学之帆,开展特点教学——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

童加峰

芜湖市黄山寺学校 241000

摘要:小学数学具有数学内容的抽象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具有学习过程系统性和渐进性的特点,还具有学习方式的探索性和接受性的特点,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要根据这些特点展开教学,选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特点 小学数学教学 影响

小学数学教学要关注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依照特点和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自然又轻松。教师一定要仔细钻研数学教材,在小学数学课本中仔细体会小学数学的特点,针对特点开展教学让数学课堂变得更有效率。

  1. 学习内容:抽象性和形象性共存

小学数学在一部分人眼中是抽象的,但在另一部分人眼中又是具体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小学数学在本质上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也有着严密的逻辑特点和高度的抽象性,但是考虑到学生学习数学的难易程度和接受程度,教材的编写者就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用形象的数学信息表述了出来。所以说小学数学其实是披着“形象性”外衣的“抽象性”数学知识。

例如三年级下册的《分桃子》这一课,将6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这个问题看起来十分生活化、十分形象具体,但这节数学课仅是教学生分68个桃子给2只猴子吗?如果只是教给学生分68个桃子,学生直接通过实物分一分就会得到明确的答案,每只猴子分到34个桃子。很显然这个问题只是一个形象化的外衣,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平均分的含义、学会利用除法解决问题,这才是这节数学课本质的抽象性内容。教师在准备教学时要理解教材真实、内在的含义,教学不能流于表面。在《分桃子》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桃子的形象化事例将学生带入数学情景中,首先听一听学生自己的方法,比如用“你一个我一个”的方法去分桃子,用真实的桃子模拟这个场景等方法,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分桃子抽象出来,把桃子抽象成小棒,再把小棒抽象成“数”,让学生用算式表示分的过程:60÷2=30, 8÷2=4,30+4=34 。学生将68个桃子拆成60和8,再将60和8分别分成平均的两部分,最后把两部分所分得的数加起来就是总共分得的数。通过数学算式的进一步分析,学生渐渐进入抽象化的数学,在学生理解了60和8平均分的意义之后,再将除法竖式引入课堂中,这样就完成了数学知识从具体化到抽象化的转变,学生就能从生活中学到更宏观的数学知识。

  1. 学习过程:系统性和渐进性相伴

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区别于小学语文等学科,小学数学具有系统性和渐进性的特点,不能像小学语文一样进行跳跃式授课。小学数学的教学必须按部就班、稳扎稳打,把前期准备工作做好才能把后期的课学好,前面基础性的知识点没有学会,在以后相关的知识学习时就很难跟上进度。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时时刻刻把控数学教学质量,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学懂。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认识分数》时,教师就遵循数学教学的系统性和渐进性。第六单元的内容包含《分一分(一)》、《分一分(二)》、《比大小》、《吃西瓜》这四节内容,小学数学的系统性表现在第六单元给学生安排了系统的分数知识,第一节的初步认识分数,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数是分数,分数的三部分:分子、分数线、分母;第二节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分数,创造出指定的分数,这也是对分数的一种再次理解和简单应用;第三节是让学生把两个分数进行比较,这里就涉及到了从认识一个分数到认识两个分数直接的关系的问题,这也是小学数学渐进性的表现;第四节是让学生将两个分数相加或相减得到一个新的分数,这里是从两个分数到第三个分数,又是一个数学知识的运用和深化。从第六单元的知识安排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小学数学的知识是有着完备的系统性以及学习的渐进性的,如果不按照这个顺序来进行教学,教师在讲完分数的意义后直接让学生进行分数的相加减,这样的教学安排一部分数学能力强的学生可能会接受,会掌握分数之间相加减的方法,但是学生的学习思维还是空缺一部分的,这个过程是不完善的,学生学到的仅仅是表面的加减运算,却没有办法理解分数加减之间的所表示的意义。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时一定要准守系统性和渐进性的特点,在教授学生基本数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学习方式:探索性和接受性相融

数学知识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对已有数学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既然是一个创造与发现的过程,就必然就是一个探索过程。既然小学数学的学习具有探索性的特点,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给学生留出探索的机会,万万不能因为盲目追赶教学进度而进行灌输性教学,这样的教学只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原有的数学探索能力。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下册《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就要给学生尝试的机会,不能直接告诉学生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以宽。在教学时可以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来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和小组成员讨论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算出来的,在摆的过程中不断尝试摆出不同面积的长方形,在不断尝试和推测的过程中探索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的教学只能以探索的形式进行吗?并不是,心理学研究表示接受性是学生学习最显著的特点。在小学数学课上教师的讲授其实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但是这里的讲授和学生的被动接受是不同的,教师要让学生接受所讲的内容必须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直观的演示,把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的相应的数学结论呈现出来,教师讲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数学角度去进行探索,进行思维加工,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内化为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进行“圆的周长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时,涉及到了一个抽象的数字“π”,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只靠学生的探索很难发现“π”的近似值,这一步通常都需要教师的讲解,这就是数学学习的接受性。在很多探索类的数学课上学生都很难有纯粹的探索过程,因为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必然要受到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也是学生接受性学习的一种表现。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探索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是无法被割裂的。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有着自身独有的许多特点,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遵循数学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冯忠良等 .教育心理学 [ M ]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