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啰嗦老师”变形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1
/ 2

“啰嗦老师”变形记

徐兴慧

重庆市南岸区江南小学校 重庆 南岸 400000

摘要:本论文讲述了一名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主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效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得到全面的发展了农村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素养;学生主体

一句话引发的思考

二年级的一天,一个小女生突然跑来对我说“徐老师,我觉得你好啰嗦呀”,这句短短的话语在我耳边萦绕了好几天,为什么说我啰嗦呢?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决定去学生那里探个究竟。经过访谈,孩子们说“老师上课一直在讲,我举手经常都不叫我”。想来想去,终于知道根源所在了,因为怕孩子们出错,所以在讲课的时候,经常一些结论都是我总结,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比较少,所以给学生造成了老师一直在“啰嗦”的感觉。

林崇德先生提出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实践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努力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显然,我引导和示范太多,学生的主体性流于表面,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展现和提高,学生没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因此,我赶紧调整自己的方式,开始转变。

一节课带来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中要求,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正是“角”这一单元的起始课,也是研究几何问题的一课。在设计本节课时,我积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做课堂的主人。

课的一开始,我通过图形捉迷藏的游戏,引出“角”的概念,从而出示课题,通过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接下来,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观察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得到角的特征:一个顶点,两条边。在这个环节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认识了角,我接着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摸一摸,生活处处有数学。适时提醒孩子,角那个尖尖的地方很危险,平时要注意不要伤到别人哦,品德教育顺理成章,我想这比苦口婆心的说教更有效果吧。认识了角,还要学会画角,学生们观看视频后,尝试自己画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索,在画角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各种问题,比如边画不直,没有顶点,两条边没有并拢等等;当他们出现了错误,我没有急于说出解决办法,而是让他们自己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该怎么办。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交流着,“没有用尺子画,角的边就不直了”,“画的时候要先画出顶点,再画边”,在他们的谈论声中,问题解决了,错误改正了,也进一步加深了角的特征的理解。我把这个过程称为“试误”,正是因为孩子们出现了错误,他们才会想怎样改正错误,通过孩子们的自主探索,发现了问题,最后解决了问题。这在之前,我肯定会自己画,再一遍遍强调画法,但是孩子们依然出错,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经历出错与解决的过程,被动接受,没有真正将知识内化,我还会被冠予“啰嗦”的头衔。经历了认角,画角,孩子们对角的概念印象越来越深刻,也能准确判断角。

在重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我只是适当的引导和总结,活动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表述的语言很完整,我不禁发现他们好像变得不一样了。接下来难点的突破,通过两个游戏,让孩子们观察,对比,操作,了解到角的大小与开口有关,与边长无关。我抛出问题,学生先猜想,再通过观察,进行分析,对比,验证猜想,最后探究出影响角大小的因素,得到结论。在这一学习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素养,了解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验数学推理的过程。

尾声,学生的课堂小结,可谓是妙语连连,学习体验自然也是收获多多。学生惊讶:“啊!这节课好快呀”,这在以前可是从没有过的感慨啊!说明学生听得专心,更说明学生对这节课的喜爱。课后的访谈再次证明这次转变成功了。

后续的思考

从这以后,我的话慢慢变少,不再害怕学生出错,鼓励学生表达,甚至鼓励出错。因为只有出错,才能尝试去解决,去纠错。以前一个地方几遍甚至十几遍的提醒依然出错,但是学生主动探究,同学之间友善地提醒后,这种问题不复存在。现在的课堂氛围越来越好,学生的表现越来越积极,课堂中常常还会有“意外的收获”,惊喜的生成。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真的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在学习中,自己发现问题,互相讨论,学习真实发生。当有人想开小差,其他同学的讨论声也会将他拉回课堂,一节课学生表达的机会变多了,举手的次数增多了,学生思考的时间也增多了,不再一味地听从老师的讲解,变成了主动学习。

但是在这些转变的过程中,我也常常思考,学生都参与了活动,但如何引导学生与同伴交流,既能理解、尊重他人的意见,又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在每一个操作环节要注意实践更要注意综合,也就是应用意识。学生要自主参与活动,重要的是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并且在活动中还要注意全体学生和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关系。在活动与交流中,总有学生是不能一次就正确的,或者是不善于表达的,那么调动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成为了我设计教学的重点关注之一,还有部分学生会因为别人的回答而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与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鼓励学生有质疑的态度这也是今后教学中需要关注的地方。

经过自己的不断反思与探索,曾经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啰嗦”老师慢慢减少了话语,课堂上孩子们“喳喳”的讨论声越来越多,学习氛围与课堂互动频频出彩,原来那位“啰嗦”老师成功完成了蜕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黄翔,童莉,沈林.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目标的新变化[J].课程·教材·教法,2013.

第 1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