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MR联合CT在骨肉瘤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临床诊断效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1
/ 2

探究 MR联合 CT在骨肉瘤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临床诊断效能

刘秋实

鹤岗鹤矿医院 黑龙江鹤岗 154100



摘要:目的探究MR联合CT在骨肉瘤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临床诊断效能。方法:实验时间确定在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抽取该阶段骨肉瘤患者65例,均开展MR联合CT检查,以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对比诊断效果以及临床诊断效能。结果MR联合CT检查准确率为96.92%,与病理诊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联合CT检测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96.92%。结论骨肉瘤患者使用MR联合CT诊断效果较好,准确率高并且可准确发现典型征象,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MR;CT;骨肉瘤;诊断效果;诊断效能


骨肉瘤属于恶性肿瘤,起源于间叶组织,可以形成骨样组织的恶性梭形基质细胞,主要发生在青少年中,常见于膝关节,肿瘤具有侵蚀性,对神经末梢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临床以疼痛和局部肿块为特征。该病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也是治疗的保证,影像学检查作为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可以通过对病灶以及肿瘤进行成像,对疾病进行判断,但是实际使用中发现,该病存在较多组织亚型,骨损伤程度之间存在差异,不典型患者也较多,单纯使用一种影像学检查无法保证准确性,而且MR、CT诊断单独使用均存在一定缺陷,而MR联合CT则可以弥补相互之间的不足,提升准确性[1]。本文对MR联合CT在骨肉瘤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临床诊断效能进行探究,研究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时间确定在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抽取该阶段骨肉瘤患者65例。纳入指标:1)出现疼痛、局部肿胀情况;2)实验方案提交至伦理委员会;3)经手术病理诊断后确定疾病;4)患者或者家属签署实验同意书。排除标准:1)肝肾功能障碍;2)精神疾病[2];3)听力障碍、智力障碍;4)无完整就诊资料。基础资料如下:男40例,女25例,年龄:7-53岁,中位年龄:(40.15±3.77)岁,病程时间1个月-3年,平均病程时间(1.62±1.12)年。病变位置:中轴骨10例、四肢带骨8例、四肢自由骨47例。

1.2方法

实验患者均接受MR联合CT检查,选择16排CT机,以仰卧位接受检查,基本参数:电压140kV,电流800mA,层间距5mm,骨窗宽度3200Hu,窗位700u,扫描区域为病灶、邻近组织,扫描完成后获取图像,将其传输至工作站中并进行冠状位、矢状位多平面重建;核磁共振则选择适宜病灶的线圈,基本参数:序列为T1WI(TR500ms、TE20ms)、T2WI(TR4200ms、TE100ms),视野为150*280mm,矩阵为192*512,层厚为5mm,层间距为0.5mm,对病灶位置和临近关节进行扫描,在获取图像后将其传输至工作站处理。

在上述两项检检查结束之后均选择2名资历高的医生进行阅片,获取肿瘤具体信息,对疾病进行判断。

1.3观察指标

①分析检查准确率。

②分析临床诊断效能。

1.4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23.0,计数资料表达方式为(x±s),进行统计学t值检验;计量资料表达方式为n(%),进行统计学卡方(X²)检验。两个项目经统计学分析最终可得到P值,检验差异显著的标准为P<0.05。


2结果

2.1分析检查准确率

MR联合CT检查准确率为96.92%,与病理诊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分析检查准确率[n(%)]

组别

确诊

误诊

漏诊

准确率

MR联合CT(n=65)

63(96.92)

1(1.54)

1(1.54)

63(96.92)

病理诊断(n=65)

65(100.00)

0(0.00)

0(0.00)

65(100.00)

--

--

--

2.031

P

--

--

--

0.154

2.2分析临床诊断效能

MR联合CT检测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96.92%。详见表2。

表2分析临床诊断效能[n(%)]

诊断方法


病理检查

合计

检出

未检出

MR联合CT

检出

63

0

63


未检出

2

0

2

合计


65

0

65


3讨论

骨肉瘤是一种恶性程度较高的疾病类型,在疾病的早期容易发生转移的问题,特别是青少年,处于骨骼发育非常重要的阶段,一旦发病则会呈现出高分化状态,引发全身严重症状,因此需要及时发现疾病,及早进行干预控制,及时开展治疗,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2]

上文数据分析:MR联合CT检查准确率为96.92%,与病理诊断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联合CT检测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96.92%。原因:CT自身的组织分辨率较高,可以对骨骼、骨膜以及周围组织进行成像,发现骨骼的细微病理学变化,骨皮质位置的密集筛洞,骨髓腔内部和邻近皮质中断位置连续性肿块,但是该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对软组织分辨率较低,诊断准确率受到一定影响;MR检查则对软组织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以对病灶浸润等情况进行观察,并实现多角度、全方位成像,在T1WI序列上会呈现出低信号,在T2WI序列上会呈现局部均匀或者不均匀信号,可确定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块的典型性征象,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无法发现微小骨折的病变,也会导致诊断的准确性受到影响;临床将MR与CT联合使用,实现骨骼和软组织的准确检查,更好的了解病灶范围、周围组织浸润、骨骼损伤程度、肿瘤恶性程度,在充分了解疾病的具体特征后制定更加有效的治疗措施,提升疾病的综合干预质量[3]

综上可见,MR联合CT在骨肉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较高,准确率较为理想,灵敏度和特异度高,两种方法之间实现了优势互补,相互协同,可及时发现肿瘤典型征象,为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提供更加准确的资料,提升之劳质量。


参考文献

[1]唐军,董江宁,李乃玉, 等.CT和MR联合诊断不同级别软骨肉瘤的影像特征对比分析[J].中国医学装备,2019,16(5):43-47.

[2]郝辉,万娅敏,陈扬扬, 等.原发性长骨骨血管肉瘤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20,40(10):653-660.

[3]周军成,成赞伟.MR联合CT在骨肉瘤患者中的诊断效果及临床诊断效能研究[J].当代医学,2020,26(22):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