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荀教师观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1
/ 2


孔荀教师观比较

吕雪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整理古籍编制教学材料《六经》,设立私学教授弟子,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荀子曾被齐国三次尊为“稷下学宫”的祭酒,他批判继承孔子的教师思想,又具备个人特色,对教师观有独到的见解。本文以孔荀教师观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孔荀的教师观思想及特色,探讨其对学校教师培养与发展的现代意义。

关键字:孔子教师观;荀子教师观;孔荀对比


孔子生于鲁国曲阜,从小热爱学习,三十岁首次开创私学,开启了教师职业生涯的第一页,到晚年阶段弟子已超过三千人,据《三国志·魏志·文帝》记载,“昔仲尼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1]。荀子是孔孟之后受人尊崇的儒学大师,从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开始到晚年寄居兰陵, 一直未间断教学生涯,教师经验丰富,关于教师的思想独具一格,倡导隆师、尊师、亲师,被称为“最为老师”。同为儒家大师,孔子、荀况两人关于教师观的思想有共通之处,但两人因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个人看法、教育目的的不同,教师观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1. 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一)教师的地位

教师的经济地位。孔子提倡“君子无所争”,个人需要克制自己的私欲,教师作为君子的培育者,应以身作则,放低个人物质标准、看轻名利而追求精神享受,所以孔子认为教师不应该着迷地追求地位与待遇。荀子处于封建社会即将形成的时代,《荀子简释》说,“孟子重义轻利,荀子重义而不轻利”[2],他认为人“生而有欲”,正当利益应当得到满足,因此荀子认为应该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

教师的政治地位。《论语·季氏》篇说到“君子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言”[3],就是说君子需要敬畏上天、尊重有德行的大人和尊敬圣人言行,教师属于“大人”,学生尊重老师靠的是君子的自身修养。荀子认为“君师者,治之本也”,把“师法”提到了国家治国之本的地位,“以师为道”,给予了教师极高的政治地位,强制所有人必须尊敬教师,服从教师。

(二)教师的作用

教师对个人发展的作用。在人性论上,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4],人出生以后获得的教育和接触的环境才造成人的差别,因此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修行善性,孔子主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最关键的是靠自己的努力。荀子持“性恶论”,认为人一出身品行就是坏的,“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而辞让亡焉”[5],通过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仪的引导,人民才能遵守礼法,成为谦虚的人,所以教师的作用是改变学生的恶性。较孔子而言,荀子认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教化更加迫切,强调教师主导学习过程,教师对个人成才有关键作用,荀子曰“人有师法而知道,则速通”,教师的直接灌输好过学生抓耳挠腮地浪费时间,用教师的威严去压抑学生的丑陋想法与行为,逼迫学生静心学习,刻苦专研,改善自身,最终达到“化性起伪”。

教师对国家的作用。根据《论语·子路》记载,孔子认为“庶、富、教”是治国三要素。为了达到德政的目的,以教育作为施政的手段,平民可以通过接受教育通向权利的大门,社会秩序自然更加稳固,教师通过传播宗教礼法让学生成为遵守礼仪规范、服从君王的人,发挥着对国家的作用。荀子认为教师是治国之本,《荀子·大略》中记载“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尊师重道关乎国之兴衰,教师得到尊重,国家的法律就能得到保存,尊师重道国家便能兴盛。

  1. 教师专业素养

春秋时期,私学兴起,打破西周“学在官府、官师合一”的教育特征,教师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由于教师对学生个人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和荀子都十分强调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第一,在职业理解上,孔子、荀子在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上类似,都认为教师是一个传播道义的职业,两人都非常热爱教育,但在荀子眼中,教师职业关乎国家安危,对实现“大一统”事业起到关键作用。《论语·卫灵公》中曾记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6],孔子提倡教师应树立追求真理、传播道义的志向,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孔子最担忧的便是无法传道授业。荀子认为教师应该志存高远,“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教师应刚正不阿,掌握着仁义的准则、先王的规矩,承担“师法之化”的重责,让每一位学生“化性起伪”,完成守护社会稳定的职责。第二,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孔子关爱学生,把自身知识毫无保留传授给学生,除此之外,还关心学生职业规划、日常生活等,可谓“全人生指导”,承担着“园丁”的职责,悉心呵护每位学生,而荀子更像严厉的教导主任,监督着学生的行为。荀子认为“尊严而惮,可以为师”,对待学生要时刻保持威严,让学生心有所惮,师生关系并不完全平等。但他也十分注重因材施教,《荀子·修身》记载,“治气养心之术:血色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教学要有针对性。第三,在教师的修养与行为方面。孔子提倡做德才兼备的教师,他把德教放在首位,作为君子的培养者,自然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荀子和孔子一样注重身教为范,但孔子注重用自身德行去感化学生,而荀子偏重教师树立威严去震慑学生。荀子说,“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老师应该是有威严感有信誉的人,才能让人信服。

专业知识素养。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需要了解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并具有相应的通识知识,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第一,教育理论。在当时,并没有非常系统的教育理论,都是教师日常管理学生的经验。第二,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孔子是第一个编订出系统教材的人,那孔子必定是一个文武兼备、德智兼习的人;荀子在吃透“六经”后提出自己对教材的独特见解,并非照本宣科,足见他有扎实的专业学科知识储备,他提到“六经”均有缺点,教授不能止步于经书,否则难以培养出有用的人才,而且在教学时应以《礼》为重。第三,通识性知识。孔子具有较深的学科造诣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通晓六经,知识渊博,太宰曾问孔子的学生子贡,“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8],从他人的评价中侧面凸显出孔子的博学多才。同样地,荀子把博才多学作为成为教师的基本条件,“师术有四,而博学不与焉”,教师博学才能培养出各具特色的学生满足地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

专业能力素养。孔子和荀子教学实践中蕴含了丰富的教学原则,有教好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诱导式学习的教育家,并教导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孔子了解知识遗忘规律,提倡“温故而知新”,让学生注重复习;孔子揭示了学习成败的一般规律,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学者的决心与意志,劝导学生意志坚定,日积月累,达到质变。荀子继承了孔子学思行并重的思想,主张把教学过程分为闻见、知、行四个步骤,明确提倡教学要遵循直观性原则,在知识获得上偏重于教师的直接传授,充分利用前人留下的知识财富。荀子同样注重学习的积累,在《荀子·劝学》写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教育知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扩充的过程,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孔子和荀子作为教师,在实践中尊重教育规律并不断发现教育规律,值得教师的学习。

孔子荀子虽已离世,但他们留下了独特的教师观思想,给当代教师的专业发展留下了深刻启示。当代教师需要重温中国教育经典,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不断拓展专业素养;要热爱教育,不断培养崇高的教育情怀;要提升教育能力,培养教育艺术。

[1][1] 陈寿.三国志(上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1:34

[2][2] [5] 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3] [4] 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体)[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6] [7] [8]王超.论语[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5]

[6]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