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 想象 评价——引导小学生音乐审美的三步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1
/ 2

感知 想象 评价——引导小学生音乐审美的三步法

潘玉红

北京市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 100000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雷默说:“如果可以用一个唯一的、压倒一切的目的作为当代音乐教育的特征,那就只能说这个领域正力图成为‘审美教育’。”他还说:“如果音乐教育要成为音乐教育,并同时成为审美教育,它的起点必须是清楚地理解音乐的审美本质和审美价值。”从专家的观点中可以看出,音乐教育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而在实施审美教育的全过程中,对审美思维与方法的培养无疑是重要的、基本的任务之一。音乐教育作为实施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成为落实审美教育目标、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关键所在。

审美思维与方法的培养,除了引导学生在音乐的体验中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技能外,更要着力引导学生参加音乐欣赏活动,培养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和评价能力,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下面笔者就谈谈在音乐欣赏中审美素养的培养。

一、细心聆听、学会感知

音乐欣赏活动离不开人的想象联想、情感体验。而想象联想、情感体验的前提是人的感知觉。感知是一切音乐欣赏活动的心理基础。所谓感觉指的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传入神经的传导作用,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传入神经的传导作用,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整体反应。”可以说,感知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形式。音乐欣赏作为一种审美活动,需要审美主体有捕捉审美对象的所蕴含的审美信息的能力。只有当人的听觉器官从纯生理器官上升到审美器官的高度,才真正成为一个能感受音乐美、体验音乐美的人。

然而,人感知音乐美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去发现、探寻音乐作品中的美。

美国当代著名音乐教育家科普兰在其著作《怎样欣赏音乐》的扉页上写着:“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在音乐欣赏的感知活动中,音响感知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音乐欣赏中一切感情体验与形象联想都要以音响感知为基础,而细心聆听就是获得音响感知的主要手段。当我们聆听一首乐曲的时候,必定会受作品中各个音乐要素的影响,而产生各种不同情绪的反应,我们对音乐作品的这种情绪的反应,是感性的,它并不需要经过理性的过程。所以教师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在学生的主体作用间确定合理音乐话题的平衡点,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全神贯注地去聆听音乐,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交替使用,教会学生如何去聆听音乐。在欣赏过程中,必须注意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比如:感受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及音色变化的能力。一般来讲,学生都具有这种能力。但是,对音乐的旋律、节奏、调式、速度、力度、和声织体、曲式的听辨能力,学生就不一定具备,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近地对音乐进行欣赏、感受,从而引导他们对音乐作品有整体性的感知能力。要让学生主动去听,把对音乐的体验还给学生自己,才能逐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与欣赏范围的不断扩大,学生的感知能力也一定会不断提高和趋于完善的。

二、静心感受、学会想象

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成新形象的过程。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想象属于审美想象。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直接感受对象时,并不以机械消极的感受为满足,而总是积极地调动和改造由于审美对象的信息刺激再现出来的过去记忆中的表象,按照主体的审美理想进行新的结合,从而充实和丰富审美形象,或创造新的审美形象。由于音乐是非语义的,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赋予听众以丰富的想象空间。学生可以通过听觉传递感染和刺激情绪去激发想象。在欣赏过程中,在音乐语言的感召下,在进行情感体验的同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想象和联想,因为正如法国作曲家门德尔松所说:“同样的歌词对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意义。没有任何两个人的答案是完全相同的。”这反映了人们在欣赏音乐时,主观意识所产生的作用。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利用这种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中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要让学生自己静心感受,不要用详细地讲解阻碍他们想象的思路。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的不同、知识水平的高低、审美能力的强弱,由音乐所激发的审美想象一定是多姿多彩的。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学生没有了精神压力,思维就活跃了,想象力也就丰富了。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的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的音乐审美想象的阶梯。这些审美想象可能并不符合成年人的审美标准,甚至有点天马行空,但每一次审美想象都是可贵的,都是有价值的。作为学生,他们拥有自己审美想象的权利;作为教师,应该充分保护学生的想象力,不要把自己的想象强加于学生。要让学生在音乐的海洋里自由地翱翔,从而培养他们对美的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用心探究、学会评价

审美评价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对审美对象审美属性、审美价值所做出的判断。审美评价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评价包括人对事物的认知与情感的反应。审美评价在审美活动中属于较高的层次。学会评价、具有音乐评价的能力涉及到审美主体对音乐音响的感受能力、对音乐要素知识的综合感知能力、音乐文化知识的积累程度、以及音乐欣赏的个人趣味、音乐审美价值观等。

近些年来,由于网络超级发达,流行着一些低级趣味较浓甚至是庸俗不堪的音乐或是些格调不高的、艺术性差的音乐,使正在成长发育的学生误以为这是“音乐艺术的时代性”,而那些优美的、艺术性高的抒情歌曲在学生看来总是平淡无味,深入不下去。所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评价能力,使学生划清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标准的同时,关键是要使他们有能力去评价判断音乐作品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而学会这些,就要在掌握有关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用心探究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体裁、风格、情绪、曲式等表现手段,深入地认识音乐作品的内容美、形式美、情绪美、表现美,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在欣赏音乐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故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同时,要学生参与音乐评价必须创造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其中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处于这种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充分发挥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能力;才能在互动中,交流各自的音乐感受与理解,最终有效地进入音乐审美状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能够欣赏懂得音乐,这是审美修养的基本标志之一。”从这个观点出发,教师如果能够行之有效地完成音乐欣赏活动,一定能高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使音乐审美达到一种更高更深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正式发布。中国教育新闻网[引用日期2017-01-09]

[2]北京市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