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和护理预控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31
/ 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和护理预控措施

史国鑫

延边大学附属医院(延边医院)吉林省延吉市 13300

摘要目的: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展开分析,并探究有效的护理预控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50例,深入分析该病的危险因素,并总结有效护理预控方法。结果:统计结果显示,年龄、创伤、妊娠及手术是造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因素,另外根据产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对相关患者进行护理预控,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概率低,临床效果好。结论:对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进行统计记录,结果显示年龄、创伤、妊娠及手术是造成该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在临床上需要针对该类患者进行相关护理预控,来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护理预控



前言:深静脉血栓一般情况下是由于下肢静脉中血液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流速过慢,在下肢静脉中血液以高凝状态淤积,从而导致血栓的形成。该疾病虽不至危及生命,但对患者生活及工作影响较大,并且如若处理不当容易产生后遗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本研究选取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50例,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统计汇总,并以此为基础对相关患者的护理预控措施进行统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50例,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统计汇总,其中共有男性患者79例,女性患者71例,年龄区间为31-81岁,平均年龄为57岁,纳入标准:其一、经过临床诊断治疗,符合国家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标准;其二、患者已成年(18周岁及以上);其三、入院前签署协议书,配合治疗,具有明确的意识。排除标准:其一:在疾病之外有脑、肝、心、肾功能异常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着器官严重损伤、病灶转移者;其二:未满十八周岁儿童。其三:没有法定监护人患者。所有患者在其他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危险因素

第一,年龄。对所统计的患者年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中有114例患者在40岁以上,占比为76.0%。原因有很多,首先年龄越大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越小,自身免疫力下降,并且最重要的是老年人群血管弹力降低,导致其内皮细胞受损几率增大,凝血功能较差,血浆更为粘稠,其下肢运动量降低,下肢静脉功能性衰退,这些均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第二,创伤。患者受到创伤尤其是骨折后会导致血脉淤阻,血管和组织受到损伤,并且长期卧床均可能导致血栓。第三,妊娠。妊娠期女性子宫处于胀大状态,对盆腔静脉会造成一定影响,使盆腔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出现血栓。第四,手术。尤其是外科手术,患者接受手术后活动量较少,长期卧床使得静脉流速较慢,易产生血栓。并且手术前的禁食也会导致血液浓缩,粘稠度增加,出现血栓几率增大。

1.3护理措施

根据易产生血栓的因素,对相关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预控。第一,整体认知宣教:患者入院后,由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进行一对一评估,使他们明确自身疾病的状态以及注意事项,从而减缓患者对病情的恐惧感。第二,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找到最舒适的体位在患者肢体不适时进行轻微按摩从而加快血液循环以防血栓的形成。手术之后抬高患肢而不能在患肢下垫上物体以防出现深静脉回流受到影响。第三,严格控制患者饮食,要让患者先进食流质食物,稳定后根据患者的个人饮食喜好以及病情需求制定食谱。第四,对患者及家人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让患者及家属知道其中利害,鼓励患者在恢复良好的情况下在亲属和护理人员帮助下进行小幅度运动来加快患肢血液循环。第五,护理人员应根据每个患者不同的身体情况来针对性的制定不同的康复训练计划并监督患者完成康复训练。给患者发放身体锻炼视频,在患者病情稳定时要注意加强肢体锻炼。

1.3统计学方法

将患者所得数据录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20.0中,将P<0.05差异记为统计学显著差异。

2结果

对所有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统计记录,结果患者中40岁以上患者为114例,占比为76.0%,显示年龄越大患者患上下肢深静脉血栓概率越大。患者中有45例有创伤,其中有一半左右是下肢或是腰段创伤或是骨折,占比30.0%;其中有33例是妊娠期患上下肢深静脉血栓,占比22.0%。;除此之外有42例患者接受手术后患病,其中大多为外科手术,占比28.0%。对于此类患者采取护理预控措施,在护理人员及家属帮助下加强下肢锻炼,饮食尽量清淡,讲解使患者明确疾病发生原因,上述类型患者患病概率大大降低。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血管疾病,该疾病需要及时医治,一旦处理不及时很有可能导致血栓从原来位置脱落,最终造成肺栓塞,危及生命。因此,必须采取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措施,详情如下:

3.1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正常的血流对活化的凝血因子起到稀释和清除作用。手术后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休息,缺少运动锻炼,导致血流缓慢,容易使静脉血淤出现在髂股骨静脉瓣袋以及小腿肌肉静脉丛內,局部凝血酶聚集、纤维蛋白活性降低出现静脉血栓。针对以上情况,在手术完成后可以采用这些预防方式(1)根据患者情况可以将患者的下肢抬高20~30度,鼓励、引导患者早期进行功能性锻炼,指导患者定时进行下肢的主动、被动训练如背屈、抬腿等。意识不清昏迷的患者,需要护理人员或家属给予足跟自下而上的下肢腿比目鱼肌、腓肠肌挤压运动,使下肢静脉形成回流梯度,每小时不少于3次,这样可以加速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当患者病情稳定后,建议下床进行简单运动。(2)利用肢体被动装置改善下肢血液回流。如使用循序减压弹力袜等可以达到改善下肢静脉回流的效果。(3)因为下肢深静脉血栓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因此要保证患者大便畅通,叮嘱患者定时排便。(4)保持心情舒畅。手术后及时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让患者感到亲切感,及时消除患者不良情绪。

3.2防止静脉内膜损伤

正常血管内膜是血小板聚集的生理屏障,当血管内膜损伤后,内膜下的胶原纤维显露,使血小板聚集并释放组织活酶,激活内外凝血系统,出现血栓。临床上造成静脉内膜出现损伤的因素有化学因素、机械、感染因素。出现这些因素的原因有注射刺激性药物如高渗液体、抗癌药物等等。预防事项:(1)提高静脉穿刺质量。(2)减少或避免下肢静脉穿刺。(3)长期需要静脉穿刺患者可留置针管,减少穿刺。(4)尽可能避免穿刺注射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

3.3防止血液高凝状态

(1)手术后进行静脉穿刺发现回血差或采血后血液凝集较快等现象时,可能提示有高凝状态倾向,必要时进行相关化学检查。(2)由于术前术后禁止患者饮水,加之患者存在呕吐、出汗、补液不足等情况,可能导致患者血液黏稠度增高,此时应遵循叮嘱及时给患者补液,纠正患者脱水现象,为此达到患者酸碱、电解质平衡。(3)平衡膳食:患者宜多吃清淡、低脂肪食物,多吃含维生素较多的新鲜水果、蔬菜如番茄、蘑菇、海带、苹果、橘子、梨子等,每日的饮水量维持在1500ml以上。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预控措施,可以最大限度预防该急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予以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葛艳玲.围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措施分析[J].双足与保健,

2019,28(08):89-90.

[2]邹颖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和护理预控措施研究新进展[A].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中华口腔医学会,2018:1.

[3]王晓梅.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2,24(07):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