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并胸腔积液的相关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1
/ 3

肺栓塞并胸腔积液的相关临床分析

熊岚

丰城市人民医院 江西丰城 331100

摘要:目的 分析合并胸腔积液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影响肺血栓栓塞症引起胸腔积液的因素及肺血栓栓塞症患者预后因素。方法对确诊的100 例肺栓塞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存在胸腔积液分为肺栓塞并胸腔积液组(实验组)及肺栓塞无胸腔积液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 50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其中合并胸腔积液患者32例,占32%。与未合并胸腔积液组相比,

肺血栓栓塞症合并胸腔积液组更多见于手术或外伤病史后,胸痛、呼吸困难及发热的发生率更高,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均增高明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反应蛋白、胸痛及呼吸困难是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合并胸腔积液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预后不良。多因素Cox风险回归分析得出胸腔积液是肺血栓栓塞症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肺栓塞并胸腔积液多为双侧少量胸腔积液。肺栓塞部位、胸腔积液量及胸腔积液部位之间未发现有相关性。胸腔积液对 PE 患者短期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肺栓塞;胸腔积液;相关性

据报道,肺栓塞症(pulmonary embolism,PE)发病率约为1.22‰~1.83‰。虽然确诊的肺栓塞症患者在近1个月内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在诊断前或诊断之后不久出现死亡的肺栓塞症患者仍占20% ,而漏诊、误诊是导致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早期诊断及正确地治疗可将病死率降至<10%。故早期诊断且合理地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近年来逐渐发现PE成为未确诊胸腔积液主要原因之一,发生率较高。本研究目的分析肺栓塞症患者合并胸腔积液的临床特征,以探究肺栓塞症合并胸腔积液的影响因素及其预后。

1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 2018年5月至 2019 年5月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行 CTPA 诊断为肺栓塞的 100 例患者。入选标准:①入选对象均通过CT 肺动脉造影(CTPA)检查确诊为肺栓塞;②入选对象一般资料及辅助检查资料齐全。剔除标准:①胸腔积液是由其他合并症引起的患者(恶性肿瘤、肺结核、真菌感染、心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尿毒症、肝硬化失代偿期、合并风湿免疫系统疾病);②各种原因失访及确诊后未接受正规的抗凝治疗的患者; ③患者入院前已进行过抗凝治疗。按照患者是否存在胸腔积液分组,分为 PE 合并胸腔积液组(52例)和 PE 无胸腔积液组(48例)。

1.2研究方法

为回顾性研究。将100例PE患者分为两组:PE合并胸腔积液组52例,PE无胸腔积液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临床表现等差异。分析胸腔积液源于PE的影响因子及PE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1)所有数据应用 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2)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两组数据之间符合正态分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不符合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秩和检验。(3)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 2 检验。(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于分析胸 腔 积 液 源 于 PTE 的 影 响 因 子 ;生 存 时 间 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曲线分析;采用Cox风险回归分析预测PTE患者预后的风险因素。(5)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PE 无胸腔积液组及 PE 并胸腔积液组一般资料比较

PE 无胸腔积液组、PE 并胸腔积液组,两组患者的年龄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命体征比较中,PE 并胸腔积液组的呼吸频率较 PE 无胸腔积液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合并症比较,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脑梗死、冠心病、下肢静脉血栓无统计学意义。

表 1 PE 无胸腔积液组及 PE 并胸腔积液组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总计(n =100) PE 无胸腔积液(n =48) PE 并胸腔积液(n =52) t/χ2 P

基线情况及生命体征

年龄(岁) 64.57 ±13.48 66.98±12.29 64.98 ±14.79 0.629 0.524

性别(%)

女 48(48%) 26 (54%) 22(42%) 1.056 0.304

男 52(52%) 22(46%) 30(57%)

呼吸(次/分) 21.33 ±1.53 21.1.03 ±1.21 21.82 ±1.98 -2.023 0.043

心率(次/分) 84.88 ±13.10 83.42 ±13.87 87.12 ±12.1 -1.242 0.212

合并症:

高血压(%) 32(32%) 17(35.4%) 15(28.8%) 0. 001 0.968

糖尿病(%) 21(21%) 11(22.9%) 10(19.2%) 1.0465 0.223

脑梗死(%) 17(17%) 9(18.7%) 8(15.4%) 0.003 0.932

肺心病(%) 20(20%) 11(22.9%) 9(17.3) 1.355 0.214

支气管哮喘(%) 4(40%) 5(10.4%) 0(0) 2.601 0.101

冠心病(%) 8(80%) 4(8.3%) 4(7.7%) 0. 000 1. 000

下肢静脉血栓(%) 1(1%) 0(0) 1(1.9%) 0. 008 0. 901


2.2 PE 无胸腔积液组及 PE 并胸腔积液组肺栓塞部位比较

PE 并胸腔积液组中单纯左侧肺栓塞 8 例(15. 4%),单纯右侧肺栓塞 10 例(19. 2%),双侧肺栓塞34 例(65. 4%);PE 无胸腔积液组中,单纯左侧肺栓塞 14 例 (22. 2%),单纯右侧肺栓塞 19 例(30. 2%),双侧肺栓塞 30 例(47. 6%),PE 并胸腔积液组及 PE 无胸腔积液组间的肺栓塞栓塞部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见表 2)。

表2胸腔积液部位与胸腔积液量比较

组别 总计(n =110) 单侧积液(n =48) 双侧积液(52) χ2 P

肺栓塞部位:

单纯左侧(%) 20(20.00%) 13(72.0%) 7(13.46%)

单纯右侧(%) 21(21.00%) 11(22.2%) 10(19.23%) 3.659 0.160

双侧(%) 59(59.00%) 24(50.0%) 35(67.3%)

讨 论

PE 并胸腔积液患者常有胸痛、呼吸困难的表现,有报道曾表明胸膜性胸痛是 PE 并胸腔积液患者最重要的临床表现。在我们的研究中,肺栓塞并胸腔积液患者的呼吸频率较单纯肺栓塞患者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虽然在两组的临床症状比较中,两组的呼吸困难症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这也不排除是患者主观因素对临床症状的掩盖。PE并胸腔积液组较 PE 无胸腔积液组发热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有相关 研究表明,在肺栓塞患者为期半年至一年的随访中,PE 并胸腔积液患者较 PE 无胸腔积液组有较高的死亡风险,并预测胸腔积液或许可作

为肺栓塞患者预后评价的独立指标。在 Kiris T 等人对463 例 APE 患者进行多变量 Cox 分析发现,PE 并胸腔积液患者较 PE 无胸腔积液患者的 30 天死亡率及长期总死亡率高 ,并表示胸腔积液为 APE患者 30 天及长期总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本研究中,PE 并胸腔积液组较 PE 无胸腔积液组不良预后的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在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比较上,PE 并胸腔积液组较 PE 无胸腔积液组住院时间长,住院费用多,但只有住院费用上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也可能提示PE 并胸腔积液组较 PE 无胸腔积液组患者病情重。

参考文献

[1] DURU S,KELE爦O ˇ GLU A,ARD S. Clinical update on pulmonaryembolism[J]. Arch Med Sci,2014,10(3):557 -565.

[2] DI NISIO M,VAN ES N,BLLER H R. 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J]. Lancet,2016,388 (10063):3060 -3073.

[3] ZHOU X,ZHANG Z,ZHAI Z,et al. Pleural effusions as a predic-

tive parameter for poor prognosis for patients with acute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J]. J Thromb Thrombolysis,2016,42(3):432

-440.

[4] PORCEL J M,MADROERO A B,PARDINA M,et al. Analysis of pleural effusions in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radiological and pleural fluid data from 230 patients[J]. Respirology,2007,12(2):234 -239.

[5] SANDEVSKI A,JOVKOVSKA KAEVA B,GLIGOROVSKI LJ,etal. Frequenc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leural effusions in pulmonaryembolism[J]. Prilozi,2012,33(2):93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