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精细个体化护理在麻醉恢复管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1
/ 2

分析精细个体化护理在麻醉恢复管理中的应用

沈颖 祝雪莲 通讯作者

杨浦区中心医院 上海杨浦区 200433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精细个体化护理在麻醉恢复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48例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在麻醉复苏期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麻醉复苏期应用精细个体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麻醉复苏期视觉模拟评分(VSA)、镇静程度评分(Ramsay)、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复苏期VS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Ramsay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细个体化护理应用于麻醉恢复管理有助于改善患者复苏期疼痛、镇静效果,同时也利于降低患者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麻醉;手术;疼痛;镇静;满意度


麻醉是由药物或其他方法使中枢神经或周围神经系统产生可逆性功能抑制,从而利于手术等操作的顺利进行[1]。当麻醉作用逐渐消失时,患者疼痛感受逐渐恢复,术后不适可逐渐出现,同时也容易发生恶心呕吐等相关不良反应现象[2]。因此在麻醉恢复阶段需要加强护理,改善患者不良感受,降低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本研究将探讨分析精细个体化护理在麻醉恢复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48例患者。所选患者均采用全麻后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男性34例,女性40例;患者年龄21~78岁,平均(47.25±14.37)岁。对照组男性38例,女性36例;患者年龄19~72岁,平均(46.81±15.09)岁。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均无较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患者术后送入复苏室观察,常规应用心电监护仪,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及体征变化情况。对患者给予吸氧治疗,遵医嘱为患者用药治疗。

观察组采用精细个体化护理。在术前对患者进行访视,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了解患者既往病史、手术室、麻醉药物应用史以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史等相关资料。联合麻醉科医师、手术医师等,综合分析,制定适合患者具体情况的麻醉方案及麻醉恢复管理护理方案。充分评估患者麻醉恢复期安全风险,针对相应风险做好应对措施。对全麻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情况进行宣教和心理护理。让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及手术治疗方案,明确进行手术治疗的必要性,以及围术期如何配合医护工作。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及时消除自身焦虑、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全力配合医护工作。患者术后进入麻醉恢复室后,立即执行心电监护,密切关注患者心率、血压、血氧、呼吸频率、面色、瞳孔、脉搏、体温等生命指标及体征变化情况。定时吸痰,及时询问患者相关不适感受等。注意为患者保温,及时补液。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指导患者术后注意休息,避免随意动作,预防管路脱落等。保持病房舒适、安静,不允许家属探视,直至完全苏醒,转入普通病房。密切关注患者心理状况变化情况,及时处理患者疼痛、恶心呕吐等相关不良症状。对于苏醒期躁动患者,给予必要的固定,避免形成不必要的伤害。

1.3 观察指标

应用VAS评分评价患者苏醒期疼痛情况,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症状越严重。应用Ramsay评分评价患者镇静程度,得分越高表示患者镇静程度越好。同时观察记录患者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析所得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比较,以率(%)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60656aa105212_html_4b6de43e75c9e3db.gif ±s)表示,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苏醒期疼痛及镇静情况

观察组患者苏醒期VAS及Ramsay评分均值分别为(3.67±1.36)分、(1.75±0.42)分;对照组患者苏醒期VAS及Ramsay评分均值分别为(4.15±1.41)分、(1.42±0.38)分。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t=2.1078,P=0.036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Ramsay评分比较:t=5.0120,P=0.000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呼吸抑制1例,恶心呕吐3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1%;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包括低血压2例,呼吸抑制3例,恶心呕吐4例,苏醒延迟2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86%。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x2=4.9025,P=0.026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外科手术后麻醉恢复护理是保障手术安全和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全麻患者在麻醉复苏室内容易出现麻醉遗留问题,若不引起足够重视,容易引起较为严重的后果

[3]。而通常根据患者病情、术式、患者耐受力不同,麻醉方式、药物选择也有一定的差异,麻醉恢复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和具体表现也各不相同。所以临床难以应用统一的护理管理标准来规避术后麻醉恢复期的相关不良反应和风险[4]。精细个体化护理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不同,而执行的针对性程度较高的具体护理方案,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护理质量,避免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5]。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执行常规麻醉恢复护理,观察组采用精细个体化护理。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VAS及Ramsay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精细个体化护理应用于麻醉恢复管理中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疼痛和镇静作用,同时也利于降低患者麻醉苏醒期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偌翠,张转运,华薇,马正良,顾小萍,吕晓凡.构建麻醉恢复室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0,27(06):76-80.

[2]王巧妍.麻醉恢复室全麻术后患者躁动原因分析及安全防范管理研究[J].心理月刊,2020,15(22):102-103.

[3]张露.细节护理在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19,26(11):1498-1500.

[4]罗金香.细节护理在麻醉恢复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25):201-203.

[5]李耀威.精细个体化护理在麻醉恢复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7,49(12):1536-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