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中的应用及对再出血发生率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2
/ 2

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中的应用及对再出血发生率的影响

丁小鹏

泰兴市人民医院 江苏泰兴 225400

要:目的:研究分析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中应用颅内压监测的临床价值及对再出血发生率的影响。方法:2019年9月-2020年9月为本研究年限,抽选研究样本共70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依据随机数字表模式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微创血肿穿刺及常规抽吸,术后规范化完成尿激酶血肿腔内注射。研究组患者行微创血肿穿刺前置入颅内压监测探头,实施控制性血肿抽吸,术后依据颅内压数值于血肿腔内注入适量尿激酶,对比两组各项指标。结果:对比两组血肿排空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再出血率,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中应用颅内压监测可降低再出血发生率,值得全面推广。

关键词:颅内压监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


高血压脑出血致残率及致死率较高,需及时发现颅内压升高情况,通过手术减压等干预措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微创治疗是现阶段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流方案,部分患者行微创治疗期间再出血发生率较高,且术后尿激酶注入血肿腔过程中如速度及剂量控制不佳,可影响预后效果。部分研究认为,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中需持续监测颅内压指标,以提高治疗安全性。本研究统计并分析我院相关患者资料,评估分析颅内压监测应用的相关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9月-2020年9月为本研究年限,抽选研究样本共70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依据随机数字表模式均分为研究组、对照组,两组患者经症状分析及头颅CT检查均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无脑血管畸形及外伤,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总结统计两组各项临床资料,研究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范围值48-75岁,平均(61.58±2.69)岁,出血量(48.22±2.75)ml,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范围值46-74岁,平均(61.32±2.64)岁,出血量(48.38±2.66)ml,基线资料未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前行CT检查,准确标记血肿最大层面,穿刺操作中需避免损伤中央前后回及大动脉。常规切开头皮组织,颅骨钻孔,并将硬脑膜挑开。完成操作后利用专用引流管实施穿刺血肿操作,达到理想穿刺效果后利用注射器抽吸血肿,抽吸量设定为术前血肿量的1/3-1/2。术后常规复查头部CT,评估血肿残余情况及引流管位置,配合采用尿激酶消融血肿,依据血肿引流及残留情况确定尿激酶浓度及给药频率。

研究组患者穿刺操作方案参照对照组,颅内压监测探头调零,颅骨钻孔后将探头置入脑皮质下方,使其准确放置于血肿中心3-5cm处,并进入脑实质内部。完成穿刺后依据颅内压监测指标调整血肿抽吸量,如患者颅内压降低至15mmHg需停止抽吸,操作总时长下限为5min。患者颅内压达正常范围上限后持续观察30min,如颅内压变化幅度低于5mmHg可结束手术治疗。如患者颅内压变化幅度超5mmHg,需持续抽吸血肿。如患者颅内压持续升高,则属于再出血,需实施开颅手术。术后持续监测患者颅内压指标,如低于20mmHg,可于术后6h开启引流管,血肿腔内注入药物。如术后颅内压超20mmHg,需实施阶梯化治疗干预,使患者颅内压逐步降低至20mmHg以下。依据颅内压变化情况调节尿激酶注入速度,如颅内压数值超25mmHg,需停止注入药物,并观察颅内压变化情况。

1.3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血肿排空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再出血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计算各类数据,计量资料为(6066b21068772_html_a4bcf8561cd69765.gif ±s),检验方法为t,计数资料为(%),检验方法为χ2,如P<0.05,则组间有差异。

  1. 结果

对比两组血肿排空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再出血率,研究组更具优势(P<0.05)。

表1 对比两组血肿排空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再出血率

组别

血肿排空时间(d)

住院时间(d)

术后再出血率

研究组(n=35)

7.35±1.02

17.66±2.83

0(0.0)

对照组(n=35)

9.64±1.75

23.29±3.85

5(14.3%)

t值

6.688

6.970

5.384

P值

0.000

0.000

0.020

  1. 讨论

微创治疗是现阶段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主流方案,其主要治疗模式包括显微手术、钻孔外引流、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等,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价值尚存在争议,需依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

止血是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关键因素,患者机体凝血功能及血肿对出血部位的机械性压迫作用均可影响止血效果,为此治疗期间需预防颅内压过低或下降幅度过大影响血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预防再出血。微创治疗中采用颅内压监测可显著降低血肿抽吸量,并可有效降低颅内压,进而实现血肿机械压迫止血作用及缓解血肿对脑组织压迫性损伤间的平衡,有效避免多量血肿抽吸所致再出血。同时,颅内压监测模式下的控制性抽吸降压可抑制迟发血肿形成,并可保护血管内皮组织,进而降低脑梗塞及脑肿胀发生率。另外,为准确掌握颅内压升高源头区域颅内压变化情况,本研究中将颅内压监测探头放置于病变脑组织周边区域,可及早发现颅内压变化,也可预防探头措施脑组织损伤,降低颅内感染发生率。总结本研究数据,研究组患者血肿排空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再出血率均优于对照组,可认为颅内压监测临床价值突出。

综上分析可知,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中应用颅内压监测可降低再出血发生率,值得全面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昊,李云雷,麦麦提力·米吉提, 等.颅内压监测在治疗非脑疝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J].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2020,6(3):151-155.

[2]王炬,冯光.有创颅内压监测在大面积脑梗死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0,23(1):70-74.

[3]樊文彦.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和预后影响的前瞻性研究[J].健康必读,2020,(1):166-167.

[4]李成宇.探究颅内压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价值[J].江西医药,2020,55(3):275-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