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前给病人用地塞米松,正确吗

/ 2

输血前给病人用地塞米松,正确吗

张珂

四川省肿瘤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41

一直以来,在输血之前会使用一些抗过敏药物,其中最常用的药物是地塞米松和异丙嗪。使用这些药物主要是为了预防输血过敏反应,保证输血患者的身体健康。但是就输血前抗过敏药物的使用临床上存在争议,那么在输血前给病人用地塞米松正确吗?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抗过敏药不能完全预防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分为三种,其中溶血反应的原因为输入异型血所导致。其余两种常见输血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主要在输血后2小时内发生,主要的症状表现为:发热以及皮肤发红,同时输血者的血压水平也会发生变化。以上症状在对症处理后很快就能够得到缓解。目前关于非溶血性发热的发病机制还未明确,但临床一一致认为与输入的异体白细胞有关。

除此之外,在输血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过敏反应,具体症状为:受血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面色潮红或者是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会休克,危害受血者的生命安全。而且受血者的过敏反应可能会在输入几毫升血之后就发展,反应十分迅速。

以上两种输血不良反应不能通过地塞米松的使用进行预防,主要是因为:地塞米松是一种长效糖皮质激素,这一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抗过敏,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地塞米松的药物作用机制为,基因组效应,但是药物需要1个小时以上才能够正常起效。但是通过上面介绍可知,输血过敏反应在开始输血后几分钟内就会发生,所以说在输血前给病人使用地塞米松并不能有效预防输血不良反应。

  1. 常见输血反应的处理措施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常见的几种输血反应及其处理措施。

(一)过敏反应及处理措施

输血过敏反应发生的原因之一为:受血者体内缺乏免疫球蛋白A抗体(immunoglobulin A,IgA),所以在输血的时候就会发生过敏反应。那么对于体内不缺乏IgA的患者来说输血就十分安全吗?事实上也不是,因为IgA正常患者如果经常输血也可能会产生同种异型抗 IgA 抗体,一旦抗体产生再进行输血的时候也会出现过敏反应。除这一因素之外,过敏体质输血者也容易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这主要是因为:输入的血浆之中可能含有变性蛋白的血液,这样就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输血过敏反应的症状非常明显,主要是突然发热或者寒颤,体温也会异常升高,通常在38-41℃之间。

过敏反应的处理措施主要是立即停止输血,并且口服抗组胺药物,一般15分钟后即可缓解。如果过敏反应严重则需要静脉注入抗过敏药物,如果患者呼吸困难并且休克,在必要时需要将气管切开,以此保证呼吸通畅。另外,有过敏史的患者要注意,在输血前半个小时就应该口服抗组胺药物,以此有效预防输血过敏反应。另外对于反复过敏患者来说禁止使用血浆或者是血浆制品,如果一定要开展输血治疗,可以使用洗涤红细胞或洗涤浓缩血小板。

  1. 细菌污染及处理措施

导致细菌污染的因素主要是在整个采供血过程中没有严格开展无菌操作,主要是指采血、贮藏血以及输血三个过程。细菌污染的临床反应主要为发热,反应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寒战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最危险的情况为:内毒素血症性休克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

细菌污染的处理措施为:停止输血,同时开始应用抗感染药物开展抗休克治疗,如果输血者的发热反应十分严重,应该将血袋剩余的血液进行涂片染色并且开展细菌培养。预防细菌污染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在整个采供血过程中严格开展无菌操作,注意消毒工作,避免输血反应。

(三)溶血性输血反应

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是指:在输血之后红细胞发生异常情况,主要是异型血输入引起。另外,如果输血者本身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也会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除以上原因之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如:血液的保存期太长,在室温环境下放置时间太久。或者是血液之中加入了高渗溶液或者是低渗溶液,因为溶液渗入之后血细胞会受到破坏,从而出现溶血反应。该种反应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发热反应,心悸胸痛以及呼吸困难等。

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处理措施主要为:立即停止输血并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酸碱平衡或者是水电解质平衡。同时要积极开展抗休克治疗,并且要注意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肾脏的血流量,这样主要是为了避免溶血性输血反应。

(四)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之后的首要措施也是停止输血,对于有发热反应的输血者应该采用针对性退热药物,寒颤反应的患者则要注意保暖。另外,为了预防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出现,推荐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并且要注意在输血开始后的15分钟减慢血液滴速。

三、其他输血注意事项

在输血时给患者使用地塞米松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既然应用该药物无法有效预防,那就应该采取其他有效措施进行预防。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输血相关注意事项。

首先要注意输血速度与时间,通常来说成人的输血时间应该在4小时之内。如果输血者有循环超负荷倾向就要放慢输血速度。为了保证在4小时内完成输血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小规格血液制品。就输血速度来说,成人的输血速度应该在1-2ml/min,这是前15分钟的输血速度建议,15分钟之后应该根据输血者的耐受情况调整速度,通常是加快血液输入。

其次要根据实际情况正确使用血液加温器,将血液加热到与人体体温相接近的温度。但是在血液加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防止血细胞温度超过40℃,以免出现溶血问题。

最后在输血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情况,重点观察是否有发热以及寒颤等不良反应发生。另外还要注意在输血完成后继续观察,通常需要观察15-30分钟,以免输血后出现不良反应影响患者健康。

综上所述,通常来说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身体比较虚弱,如果在输血过程中出现急性输血反应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负担。所以要特别注意输血不良反应,但是不能将希望寄托于地塞米松等预防性用药方面。应该通过严格无菌操作以及严格按照输血规范操作,以此保证输血过程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