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心理育人”推进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02
/ 3

高职院校“心理育人”推进策略研究

万冬华 银海霞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永州 425100 )


【摘要】:心理健康与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基于此,本研究主要针对推进“心理育人”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详细探讨了“心理育人”对高职教育的作用;阐述当前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在教师能力水平、育人工作负责主体、心理教育活动等方面的不足;最后提出运用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倡导全员参与、优化教育活动及方法、妥善营造“心理育人”氛围等策略,加快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发展进程,改善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高职“心理育人”教育改革提供参照。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三全育人”


前言:自“心理育人”于2017年末首次被纳入“十大育人”体系范畴以来,“心理育人”在各学校中的普及、推广,逐渐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及家长的关注。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输送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心理育人”工作推进状况,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及学校发展。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心理育人”工作存在进度停滞、发展缓慢等问题。因此,探讨发挥“心理育人”价值作用、优化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具有一定必要性。

一、推进“心理育人”的必要性

在高职教育阶段推进“心理育人”的必要性在于:

(一)学校之间竞争较为激烈

随着人们对教育工作重视程度的升高,以本科院校为代表学校的扩招模式,为高职院校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1]。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需通过开展“心理育人”这一路径,提高自身竞争力,维持招生数量的相对恒定。

(二)“三全育人”要求

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三全育人”理念以来,这一理念逐渐成为各学校开展教育改革的主要参照。由于“三全育人”模式的要求较高,为保障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身心健康发展,高职院校需借助“心理育人”这一目标,逐步改善教育质量,进而确保“三全育人”目的的实现。

(三)高职学生处于特殊身心发展阶段

高职学生的平均年龄约为17岁左右。这一年龄段的学生尚处于青春期,其心理尚未发育成熟[2]。该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在于:基本形成个人性格,但意志品质缺乏稳定性;虽然自我意识较强,但不同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个体差异较大;情绪情感较为复杂,常表现出矛盾心理,社会经验不足,但常常颇有自信。在学习、生活中,高职学生易受自身身心发展特征的干扰,而出现逆反心理、悲观、自卑等典型心理问题。为避免上述心理问题的持续引发严重不良影响,高职需经“心理育人”工作的开展,改善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四)生源复杂性水平升高

为弥补当前各行业面临的技术人才短缺缺陷,同时改善不同人群间文化程度差异大的状况,我国自2019年起,开始鼓励农民工、退役军人、下岗职工等群体报考高职院校。虽然目前应届初中生、高中生仍然是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主要构成,但随着以农民工、下岗职工为代表的低文化程度群体报考数量的持续增加,高职院校的生源将变得越来越复杂。生源结构的变化,要求高职院校需通过“心理育人”,改善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而保障教育工作质量。

二、于高职教育中开展“心理育人”的作用

于高职学生教育中开展“心理育人”的作用包含:

(一)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保障其身心健康发展

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后,高职教师可通过各类心理教育活动,及时发现个别学生面临的情绪波动、心理问题,并在专业心理教师的引导下,促使学生尽快摆脱不良情绪状态,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二)营造良好心理氛围,为学生提供良好学习体验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校期间的学习氛围、学习体验,与其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等因素密切相关。“心理育人”的实施,可于高职院校内部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氛围[3]。在这一氛围下,高职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情绪稳定性均可形成一定变化。在上述变化的支持下,高职学生更容易通过公共课、专业课学习获得成就感、满足感,积极学习体验可与适宜心理氛围构成良性循环,为学生学习成绩的改善、专业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三)提高教学质量,改善优质技术人才的培养成效

一方面,“心理育人”工作的推进,可增强高职学生的情绪稳定性,确保其在课堂教学中维持良好学习表现;另一方面,心理教育工作本身即为高职教育体系的主要构成,“心理育人”的不断推进,可持续优化高职各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进而确保高职院校能够达到预期人才培养目标。

三、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中的不足

结合当前高职“心理育人”现状来看,这项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主要体现为:

(一)心理教师专业能力有限,未充分发挥培育职能

自“心理育人”普及以来,各高职院校逐渐通过外部吸收、内部培养途径,组建心理教师队伍。从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状况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均已设置了心理教师岗位或心理咨询师岗位。但就高职现有心理教师团队的能力水平来看,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具体为:部分高职心理教师缺乏心理学教育背景,其心理学理论、方法知识储备不足。另外,某些高职心理教师对“心理育人”要求的解读不当,未能在高职学生的实践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培育、塑造职能。

(二)心理教育活动较为分散,不符合全过程教育要求

充分发挥“三全育人”作用的前提为:各类心理教育活动贯穿于高职学生在校学习始终,可全程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保障。但就当前高职教育现状来看,较多高职院校的心理教育活动呈现出明显分散性特征。另外,部分高职院校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为开展“心理育人”的主要路径,但这类课程仅持续1-2个学期,未能覆盖高职学生的在校学习全过程。

(三)忽视育人环境营造,与全方位保障要求存在偏差

“心理育人”的推进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教育改革期间,适宜的环境基础,可为“心理育人”工作的深化提供较大助力。但就目前高职“心理育人”现状而言,已为“心理育人”工作配置良好环境氛围的高职院校数量相对较少。上述现象不利于全体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此外,从教育保障层面来看,高职“心理育人”所提供的保障仅限于部分教育活动或环节中[4]

四、高职院校“心理育人”的有效推进策略

为充分发挥“心理育人”价值,促进“三全育人”目标的实现,可将以下几种策略,应用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工作中:

(一)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凸显教师全面支持作用

由于受到重视程度不足、对“心理育人”要求解读不彻底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高职院校的心理教师团队存在明显的专业能力不足问题。为加快“心理育人”进程,提高高职学生情绪稳定性,高职院校可将心理教师团队的建设工作作为重点,通过如下措施,充分凸显心理教师对“心理育人”的全面支持作用:

第一,引入更多心理专业人才。在高职心理教师队伍中,优质人才可起到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在优质人才的驱动下,心理教师队伍可不断改进“心理育人”工作的推进方式及教育模式,以确保高职学生可获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发挥优质人才的作用,高职院校可面向开设心理学相关专业(应用心理学、心理学等)的高等院校吸纳优质人才,并招收具备实践心理咨询经验或临床心理经验的人才,进一步扩充心理教师队伍规模。第二,强化现有教师培训。高职“心理育人”工作具有持续性特征。这项工作的深化,需要大量教师的支持。对此,高职院校可考虑通过自主编制培训方案或邀请外部专业人士培训的形式,扩充心理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并增强其专业能力。例如,某高职与当地心理研究建立合作关系,由高职院校向心理研究所培训教师提供培训要求及相关资料,研究所培训教师则根据上述信息设计完善培训方案,为高职全体心理教师提供为期2个月的系统培训。培训结束后,该高职院校心理教师的心理学知识考核得分平均升高6.2分左右。

(二)打破育人工作僵局,倡导全员参与

导致当前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工作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为:参与这项工作的人员数量较少,其占高职全体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偏低[5]。为打破“心理育人”发展僵局,高职院校可参照“三全育人”要求,于“心理育人”工作中构建全员参与机制。可行方法如下: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较多高职教职工对“心理育人”的了解不足,其缺乏主动参与意识。为优化“三全育人”工作质量,高职院校可考虑采用布设宣传展板、编制宣传手册、建立“心理育人”微信公众号等途径,扩大宣传教育范围,加深全体教职工对“三全育人”、“心理育人”的理解,并激发其参与“心理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二,合理设置鼓励机制。为进一步提升全体教职工参与“心理育人”工作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可面向全体教职工,提供适宜奖励、鼓励机制。例如,某高职院校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了《你心目中的最佳心理导师》评比活动,在要求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学生心理评估、情绪支持及疏导工作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以匿名形式为最佳心理导师投票。对于投票排名前5名,分别发放200-1000元不等的奖金奖励及奖状。借助这种激励模式,提高教职工学习心理学知识、推进“心理育人”工作的积极性。

(三)优化心理教育活动及方法,落实全过程育人

针对高职院校“心理育人”在活动分散性方面的缺陷,引入优化机制,即通过对高职心理教育活动、教育方法的调整,构建全过程育人模式,确保学生可获得连续性的心理干预支持。

可行优化手段包含:第一,拓展心理教育活动类型。当前,高职“心理育人”中常用的心理活动类型较少,如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服务等。这一活动设置模式,难以确保“心理育人”贯穿于高职学生的全过程学习。对此,可在合理把握“心理育人”要求的基础上,引入更多可行的心理教育活动,提升“心理育人”的连贯性。例如,某高职院校在原有心理教育活动基础上,新增“5.25心理健康周活动”,即将每年5月25日所在周作为活动周,在心理教师的引导下,带领心理协会成员、主动报名的志愿者,共同通过布设心理健康展板、开展房树人测试、罗夏墨迹测验等形式,向全校高职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深其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的理解,并提高其自主心理调试能力。第二,灵活选用心理干预方法。为促进全过程育人模式的形成,高职院校可参照“心理育人”要求,合理更新心理干预方法。例如,在临近毕业这一特殊时段,面向高职应届毕业生发放焦虑自评量表(SAS),并将测试结果达到焦虑临界值的应届学生整合起来,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利用这种新颖的心理疏导模式,缓解应届生的就业压力,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四)强化适宜氛围营造,做好全方位保障

为助力“心理育人”的发展,高职院校可将适宜氛围的营造工作作为重点,并结合“三全育人”要求,从多方面、多角度,为高职学生提供良好保障。

例如,某高职院校以校园文化建设为核心,通过开展《今天你心理健康达标了吗》主题讲座活动,营造良好氛围,同时,将期中期末考试、奖学金评定工作、贫困生资助对象选择等,纳入“心理育人”范畴中。在充分维护高职学生自尊的基础上,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引入心理评估、心理健康教育,进而有效改善告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结论:综上所述,强化“心理育人”与高职教育的整合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为助力“心理育人”作用发挥,高职院校可基于“三全育人”要求,主动挖掘当前“三全育人”工作中的不足,并运用有效改进措施,提高教育质量。此外,为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还可结合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优化教育模式,以确保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严晓燕,姚春林,何文文.“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对策研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Z1):42-45.

[2]申彦丽.“心理育人”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育人模式探索——基于心理普查结果[J].轻工科技,2020,36(10):120-121.

[3]王菊梅,周晋婷.“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7):115-116.

[4]朱其志,涂冬侠,高月秀,等.手机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心理育人”路径优化[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0,33(05):103-104.

[5]陈莉萍.“党建+”引领下的广西高职院校二级院系“三全育人”路径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18):91-92.


[作者简介]万冬华, 1971年2月 ,男, 汉 ,湖南省永州市人, 湖南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 研究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

银海霞,1985年11月7日,女,侗,湖南永州人,湘潭大学2010级本科毕业生,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